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心理应激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是不健康的,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和决定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呢?我们认为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心理应激┼心身疾病心理健康状况═———————————————————应付技能┼自信心┼社会支持┼心理营养在这个公式里,分子上面的因素,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心理应激多种多样,工作中的失误和不顺利,恋爱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内部,个人的特殊遭遇或社会生活中的共同问题,如战争、洪水车祸等都足以构成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心理生理的应激反应。

如果这种反应持续时间过长,超过了个人承受的能力,就会对人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导致心身疾病的产生。

现代医学心理学把“哮喘”、“癌症”和“心脏病”等,都称作心身疾病,这些病都是由于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影响所导致的,其治疗及转归过程也明显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应激和心身疾病,都是生活中的客观存在,都是难以避免的。

谁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谁都会有自己的心理压力。

在这个公式中,如果分子上的成份越大而分母上的成分越小的话,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就会受到越大的消极的影响。

相反如果加大分母的比重,提高个体的自信心,提高个体的心理应付技能,加强社会支持系统,提供适当的心理营养就可以降低分子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甚至把消极的“压力”转化为积极的动力。

“自信心”是一个人重要的内在品质,自信心越强,一个人对付心理压力乃至身心疾病的能力也就越强,他就越能调动自身资源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等问题。

“社会支持”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能获得的他人在精神上的支持。

社会联系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精神上的支持指在社会中被尊重、被理解、被同情的主观体验。

动物应激试验发现,如果动物处于应激状态下有同窝动物或动物母亲存在,或有熟悉的实验人员安抚,则可以减少小白鼠胃溃疡、地鼠的高血压、山羊实验性神经症和兔子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

如果一个人能有一些与自己患难与共的朋友,有一个体贴入微的妻子或丈夫,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那么当他遇到心理压力的时候,也就有一种强有力的支持和依靠。

此外,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也可以为遇到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的人,提供及时而有力的帮助,提供必要的心理营养,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消身心疾病和心理压力对个体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产生心理应激是我们人类生活中的一种必然的存在,从大的方面来说,诸如国内或国际间的战争、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或人为的灾难,都必然会给人们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负担。

从小的方面来说,面临一次考试或考核,自己生病或亲友生病等等,也都会给正常生活带来意外的冲击和干扰,也都会成为我们心理应激的来源。

格拉斯通在1978年在《测验你自己的心理健康:自我评价工作手册》一书中指出,有以下类型的生活变化,会给人带来明显的心理压力:(1)就任新职,就读新的学校,搬迁新居等。

(2)恋爱或失恋,结婚或离婚等。

(3)生病或身体不适等。

(4)怀孕生子、初做父母。

(5)更换工作或失业。

(6)进入青春期。

(7)进入更年期。

(8)亲友死亡。

(9)步入老年。

雷瑟斯和奈维德1983年在他们合作的专著:《适应和成长:生活的挑战》一书中指出了心理压力来源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1)日常生活规律的改变:比如变迁新居,更换工作,转换学校,结婚成家,生儿育女,开始做人父母等。

(2)身体病痛或不舒服:包括自己所感到的生理疼痛、生病或者是由于气候环境变化所引起的不适感等。

(3)抑郁或焦虑:包括由于某种事件或情景所引起的情绪低落和焦虑不安,以及由于个人的气质或性格所造成的长时期抑郁和焦虑。

(4)遭受挫折:包括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种种挫折和失意,以及动机受阻和需求不能得到满足等。

(5)矛盾和冲突: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矛盾,都会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冲突,而内心的冲突又会产生心理压力。

(6)A型行为:A型性格以及表现出A型行为的人,通常较为容易感受到心理压力。

卡普兰与斯坦在其1984年出版的专著:《适应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心理压力的来源除了生活的变化或生活习惯的改变之外,还包括家庭、工作与环境状况之间的关系,以及所从事工作的性质等等。

能够造成心理压力的情境,除了挫折和冲突之外,还包括被剥夺之感,拥挤和压迫感等。

挫折和失败,是心理应激的主要来源之一。

常见的挫折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

(1)缺乏挫折。

是指当我们无法拥有自己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感受到的一种挫折心理。

缺乏挫折的内容因个人的需求、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

一般来说,有物资缺乏、能力缺乏、生理条件缺乏、经验缺乏和感情缺乏等种类,各种缺乏挫折都会给个体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

(2)损失挫折。

损失挫折在形式上可与缺乏挫折相近,但体验、结果和意义却不尽相同。

缺乏挫折主要是由于长期缺乏或缺少所需要的东西而造成的心理挫折,而损失挫折则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来所拥有的东西而引起的心理挫折。

失恋、离异、亲人死亡等,都属于严重的损失挫折,都足以使个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3)阻碍挫折。

阻碍挫折主要是指那些在人的需求和目标之间所出现的阻碍或障碍所带来的心理挫折。

这种阻碍可能是客观的或物质性的,可能是社会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

比如,我们有许多需求,而当某种需求与我们的风俗习惯不相一致时,这种风俗习惯或规范,也就成了我们的需求与目标之间的阻碍,也就会给我们带来心理挫折的感受,造成我们的心理应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动机冲突是相当普遍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和动机,但并非都能够得到满足,尤其是并非都能够同时得到满足。

因而,也就会遇到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双趋冲突;遇事前怕狼后怕虎的双避冲突;以及类似“鸡肋在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趋避冲突等等。

而在这种种的动机冲突之中,若是处理不当,就容易产生一种挫折感,产生种种心理上的应激。

二.心理压力对个体心身的影响(一)躲避与对抗1932年,坎农以《躯体的智慧》为书名,阐明了自己对于身心关系的理解。

在坎农看来,为了自身的生存,有机体必须保持自己内在的平衡状态。

比如,当个体感到冷时,浑身就会哆嗦,这样就有助于使其身体活动起来,同样,当个体感到炎热时,身体也就会出汗,也就会因此而降温。

个体的躯体具有一种自动反应的“内在的智慧”。

作为躯体的这种内在的智慧,其反应之一是躲避和对抗,准确地说,这是两种相反的平衡作用,或者称其为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为了对抗或是躲避环境中的威胁,有机体将自动产生许多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自己应付特殊的环境。

坎农的“躯体的智慧”,同样适用于我们人类。

当我们体验到环境中的威胁或压力时,这些相同的生理变化也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例如,在紧急状态时,我们会表现出远远超出我们平时力量的举动,会以超出我们平时的生理心理反应能力,来对抗紧急情境或强大的压力。

除此之外,我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其它一些变化。

(二)一般适应综合症“一般适应综合症”作为一个生理心理学的专门术语,是由汉斯.塞尔耶(Hans Se1ye)首次提出的。

他经过多年的实验研究,观察到有机体对压力的反应有三个典型的阶段:惊恐一抵抗一衰竭,据此而提出了他的“一般适应综合症”理论。

1.惊恐反应。

当有机体最初面临一种压力或紧张情境时,体内的一些激素分泌就会增加,一些盐糖的代谢水平就会提高,从而加强有机体的力量和其耐受性,加强躯体对抗压力的防御系统。

尽管在塞尔耶的惊恐反应和坎农的躲避一攻击反应之间,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在坎农的研究中,他所使用的被试,多是经历的突然性的或突发的压力紧张事件;而在塞尔耶的研究情境中,则是利用的多次重复或持续不断的压力刺激。

塞尔耶发现:在惊恐反应中,动物不断地增加体内的激素水平,直至达到极限或功能开始衰竭,如胸腺萎缩,肾上腺功能退化等。

2.抵抗阶段。

如果面临的压力(身体的或心理的)并不过分强大,那么有机体就会从最初的惊恐状态挣脱出来,对所面临的压力或紧张逐渐适应,进入所谓的“抵抗阶段”。

从表面上看,有机体在惊恐反应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会减弱或暂时消失,似乎一切都已经恢复了正常。

但是实际上,有机体已经发生了内在的变化。

3.衰竭阶段。

在塞尔耶的实验中,那些动物所表现出来的“适应”,并不能持续太久;一般过几个星期,也就到了“衰竭阶段”。

这时,动物体内所储备的能量(特别是肾上腺素),会逐渐消耗殆尽,因而也就不能再抵抗或适应所面临的压力,而出现了衰竭现象;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参加实验的动物便逐渐死亡。

(三)无助与丧失继早期“躲避与对抗”,以及“一般适应综合症”的发现与研究之后,人们发现“无助与丧失”,是对心理压力又一特殊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们发现,溃疡病的主要起因及诱因之一,直接与患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尤其是工作压力有关。

根据临床资料的统计结果,溃疡病患者具有这样一些相同的性格特点或心理背景:努力甚至是拼命地工作,但总是担心自己仍然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或者是不能很好地胜任自己的工作,甚至经常担心会由于自己工作能力的不够,而失去自己的工作,经常有一种内在的无助和丧失感。

与无助和丧失相关联的是失落与孤独。

失落与孤独同样与心理压力有关。

临床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癌症患者的失落感,总是远远高于正常的人,大部分癌症病人在其发病前,都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感情创伤,如失去了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失去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等等;即使是已经得到了较好治疗的癌症病人,在经历了感情创伤和失落之后,癌症复发的比率也会显著增加。

同样,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除了人们所了解的诸如高度的竞争心态、时间的紧迫感等A型性格特征之外,失落与孤独也是一个重要的诱因。

心脏病的发病与患者的感情疏离,有着密切的关系;缺乏温暖亲密的人际关系,缺少表现自己的机会等,都在心脏病的病因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总之,面对应激,个体采取逃跑、对抗或作出恐惧反应、无助反应,从生命自我保护的角度来说,它是有实际意义的。

然而,这种处于心理压力之下的“紧张”与“应激”状态及“超常”表现,通常是不能维持太久的,人体之内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源泉。

实际上,出于保护生命不受伤害的目的,它已经是动用了“储备的能量”或称之为“潜在的能量”,而这种能量的消耗是很难补充的。

若是每次处于心理压力的过程中都要消耗这些能量,那么再次应付类似情况的能量也就会每况愈下。

虽然心理压力危及人的心理健康,但是,也并非心理压力本身就一定会引起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

一个人的个性,一个人的生活风格,一个人的心理应付技能,一个人的自信与自尊,以及一个人所能够得到的社会支持,心理营养,都在实际中影响与调节着心理压力与心理障碍和身心疾病的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