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神经系统(40~45分)神经系统电脑坏了= 硬件问题= 神经病程序错误= 软件问题= 精神病神经病学概论1.神经由无数个神经元构成;神经元的组成:胞体(产生电信号)、轴突(传递电信号);无数个胞体组成灰质(产生命令)、无数个轴突组成白质(传递命令)。
2.神经一旦出问题,它一定表现为两种情况: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遇到危险时男人永远要站在前面;而女人总是躲在后面。
①运动= 男人= 前面;所以中央前回、脊髓前角细胞受到损伤一定是运动障碍;②感觉= 女人= 后面;所以中央后回、脊髓后角细胞受到损伤一定是感觉障碍。
3.运动障碍老子=上运动神经元=中枢性瘫痪=指挥系统=硬瘫=亢进=病理征阳性儿子=下运动神经元=周围性瘫痪=执行系统=软瘫=抑制=病理征阴性①上运动神经元好比是老子,老子是一家之主,就是中枢神经系统(管事的-指挥系统),它的损害表现为中枢性瘫痪,老子的拳头硬,所以又叫硬瘫;儿子犯错了,老子(上运动神经元)就会生气,所以肌张力一定是增高,腱反射亢进,老子气出病来,所以病理反射阳性。
(肌张力亢进表现为上肢屈肌亢进、下肢伸肌亢进)②下运动神经元好比是儿子,儿子必须听老子的,所以是周围神经系统(跑腿的-执行系统),它的损害表现为周围性瘫痪,儿子的拳头软,所以又叫软瘫;老子打儿子,儿子(下运动神经元)畏畏缩缩,不敢反抗,所以肌萎缩明显,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无病理反射。
③有无病理反射是区分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最特异的表现。
④肌肉萎缩、肌电图异常都是下运动神经元的表现。
4.大脑:①大脑的构成:左右大脑半球、脑干(中脑、脑桥、延髓)、脊髓。
②大脑皮层发出信号→中脑→脑桥→延髓,交叉到对侧→脊髓前角细胞→肢体。
所以大脑任何一部位受损,都会导致对侧肢体障碍。
③大脑皮层→脊髓前角细胞= 上运动神经元= 硬瘫;脊髓前角细胞→肢体= 下运动神经元= 软瘫。
脊髓前角细胞以上的运动神经元称上运动神经元(起始于大脑皮质);脊髓前角细胞以下的运动神经元称下运动神经元(起始于脊髓前角细胞)。
④下运动神经元受损没有感觉障碍,如脊髓灰质炎。
只有运动障碍、感觉正常,即软瘫。
5.脑神经分布:①十二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
②分布:三四中、五八桥、九十一二在延髓:3动眼、4滑车神经在中脑里面;5三叉、6外展、7面、8听神经在脑桥里面;9舌咽、10迷走、11副、12舌下神经在延髓里面。
6.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皮层受损是对瘫:大脑皮层受损,对侧单个肢体瘫痪;内囊总是三偏见:内囊受损,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脑干受损交叉瘫:脑干(脑桥)受损,“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感觉障碍;上软下硬颈膨大:颈膨大损伤,上肢软瘫、下肢硬瘫;颈大以上是硬瘫:颈膨大以上损伤,上肢硬瘫、下肢硬瘫;对浅同深髓半切:脊髓半切综合征,对侧浅感觉和同侧深感觉障碍、同侧肢体瘫痪。
(1)运动障碍:①大脑皮层受损:对侧单个肢体瘫痪(只要病变在大脑,症状一定在对侧);②内囊受损:对侧三偏: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③脑干(脑桥)受损:“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感觉障碍;④脊髓受损:脊髓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
自己打自己人= 软= 软瘫;上级打下级= 硬= 硬瘫。
①颈膨大以上损伤:上肢硬瘫、下肢硬瘫;②颈膨大损伤:上肢软瘫、下肢硬瘫;③胸段脊髓损伤:上肢正常、下肢硬瘫;④腰膨大损伤:上肢正常、下肢软瘫;⑤马尾神经损伤:马尾神经位于腰膨大里,所以是上肢正常、下肢软瘫;⑥脊髓圆锥损伤:脊髓圆锥位于骶椎3~5位置,所以是上肢正常、下肢正常。
⑦脊髓半切综合征:对浅同深、同侧肢体瘫痪。
脊髓半切损害会引起对侧浅感觉和同侧深感觉障碍、同侧肢体瘫痪。
(2)感觉障碍:感觉传导:①浅感觉:痛觉、温度觉。
浅感觉→脊神经节(第一个神经元)→脊髓后角细胞(第二个神经元)→丘脑核团(第三个神经元);②深感觉:位置觉、振动觉。
深感觉→脊神经节(第一个神经元)→脊髓→延髓的薄束核、楔束核(第二个神经元)→丘脑核团(第三个神经元)。
注意:深、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只有第二个神经元不同。
③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④感觉过度:刺激后,经过一个潜伏期,然后出现一个定位不明确的强烈感觉;⑤感觉异常:没有刺激,自发感觉。
7.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表现:怕黑的女人、能文能武的女人椎体外系损害导致的一定是肌张力障碍。
①帕金森病:病变部位在椎体外系的黑质;症状为静止性震颤(最典型)、铅管样、齿轮样强直、慌张步态;②舞蹈病:病变在纹状体;③抽动症:面部抽动、喉部有异常发音,但神经系统检查一切正常;④胸髓损害引起下肢痉挛性瘫痪,症状为剪刀步态。
8.小脑损害的临床表现:喝醉的人①小脑位于脑干的后面,小脑出现问题导致的一定是同侧运动障碍。
②Romberg征阳性:同侧躯干共济失调,即平衡障碍,表现为站立不稳,摇晃欲倒,像喝醉酒的人,醉汉步态。
③指鼻试验阳性:闭目难立征。
④小脑的分部:*蚓部:支配同侧躯干的共济失调;*半球部:支配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
脑神经十二对脑神经: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听八面九舌咽,十迷一副舌下全。
1.视神经:①视神经受损:同侧该眼全盲。
②视交叉受损:双眼颞侧偏盲(外侧),主要见于垂体肿瘤压迫。
(奥特曼双手交叉动作)③视束受损:双眼同向偏盲(主要见于内囊病变)。
2.动眼神经(在中脑):①动眼神经运动核:支配上睑提肌、下斜肌、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
(上提下斜无外直);②动眼神经埃-魏核(E-W核):支配瞳孔的缩小。
动眼神经受损后,瞳孔放大。
3.滑车神经:分布于上斜肌,使眼球向外下运动。
(上海小偷推滑车)滑车神经麻痹:眼球向外下方运动受限。
4.外展神经:分布于外直肌(外展外直肌)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转动。
5.三叉神经:三叉神经损害: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6.面神经:舌前面舌后咽,三叉神经管一般:舌前2/3味觉由面神经支配、舌后1/3味觉由舌咽神经支配、一般感觉由三叉神经支配。
①运动:支配面部的表情。
临床表现为面瘫,又称“贝尔麻痹”,口角向健侧偏斜。
②感觉:舌前2/3味觉。
③面神经上核:支配眼眶以上的肌肉(额纹);受两侧大脑神经的支配;核上瘫时,额纹存在,眼眶以下瘫痪。
又称中枢性面神经麻痹;④面神经下核:支配眼眶以下肌肉(流口水);只受对侧大脑神经的支配;核下瘫时,额纹不存在,眼眶以下瘫痪。
又称周围性面神经炎。
7.迷走神经:①感觉:支配躯体(仅限于耳廓皮肤)和内脏的感觉;②运动:支配内脏的运动。
③迷走神经躯体感觉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注意是三叉神经的脊束核)④迷走神经内脏感觉纤维终止于孤束核;⑤支配内脏运动的是迷走神经背核。
周围神经疾病(软瘫、弛缓性瘫痪)面神经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贝尔(Bell)麻痹。
属核下瘫)额纹消失、不能闭眼= 面神经炎1.诱因:可有冷风吹面史。
2.临床表现:①不能闭眼、额纹消失;②眼球转向外上方,露出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③患侧表情肌瘫痪,口角向健侧偏斜。
3.绝对没有肢体表现。
4.鉴别诊断:莱姆病:本病虽然也有面神经炎的表现,但有其特有的表现,皮疹;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抗包柔螺旋体。
5.治疗:①急性期首选糖皮质激素;②恢复期用激素加维生素B族营养神经药。
三叉神经痛(脸痛)触发点、扳机点、痛性抽搐,卡马西平是首选、射频热凝老人选= 三叉神经痛1.三叉神经三个分支:眼支、上颌支、下颌支。
2.临床表现:三叉神经分布区疼痛,触发点、扳机点、痛性抽搐。
3.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一般无任何病理反射;如有病理反射,则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4.治疗:①药物治疗:首选卡马西平(癫痫也用它),它的副作用是过敏性皮炎;②射频热凝术:65岁以上老年人首选。
破坏三叉神经的痛觉纤维,不损害触觉纤维。
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软瘫、弛缓性瘫痪)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格林-巴利综合征。
四肢对称性无力+ 手套感、袜子感+ 腓肠肌压痛+ 大小便正常+ 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蛋白高,细胞正常)= 吉兰-巴雷综合征1.病因:与细菌(空肠弯曲菌)、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有关。
2.临床表现:①运动障碍:以四肢对称性无力,急性起病,瘫痪为弛缓性。
运动障碍比感觉障碍重;②感觉障碍:手套感、袜子感等感觉异常;大小便正常。
(可以和小儿麻痹症鉴别)③脑神经损害的表现:腓肠肌压痛。
3.实验室检查:确诊:脑脊液检查。
蛋白细胞分离,蛋白增高,细胞正常。
这是本病特征性表现。
4.治疗:血浆置换。
5.最危险的并发症:膈肌瘫痪导致的呼吸肌麻痹。
所以抢救呼吸肌麻痹是降低该病死亡率的关键。
脊髓病变大小便异常= 脊髓病变脊髓压迫症杯口半切外移位、梭形膨大内分离1病因:最常见的是转移瘤,一般是硬膜外转移瘤的压迫,属于髓外病变。
2.临床表现:①髓外压迫的症状:神经根痛(特有);肌肉感觉障碍出现的顺序由外到内;脊髓碘剂造影可发现典型的杯口状改变,脊髓移位;代表性疾病:脊髓半切综合征;②髓内压迫的症状:肌肉感觉障碍出现顺序由内到外,出现感觉分离;脊髓碘剂造影可见典型的梭形膨大。
3.治疗:手术。
急性脊髓炎(软瘫)软瘫+ 尿储留= 急性脊髓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大小便异常= 急性脊髓炎运动障碍、感觉障碍+ 大小便正常= 吉兰-巴雷综合征1.病因:①疫苗接种后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②病毒感染。
2.好发部位:胸髓3~5(T3~5)。
3.临床表现:①运动障碍:以双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为主;②感觉障碍:也会出现手套感、袜子感等感觉障碍;③大小便异常。
(与吉兰-巴雷综合征最大的区别)4.确诊:脑脊液检查,白细胞增高,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5.治疗:糖皮质激素。
颅脑损伤头皮损伤头皮下血肿脑袋起大包,疼痛明显;小的血肿一般无需处理;大的血肿加压包扎。
帽状腱膜下血肿头皮下波动感;穿刺抽血、局部加压包扎。
骨膜层血肿紧挨大脑;早期冷敷,绝对禁忌加压包扎,否则容易形成脑疝。
头皮裂伤清创的时间窗是6~8小时;由于头皮血供丰富,清创缝合的时限可以放宽到24小时;注意:头皮裂伤的最佳清创时间为:立即清创。
颅脑损伤颅骨骨折1.分类:线形骨折(发生率最高)、凹陷性骨折。
2.诊断:主要靠颅骨X线片确诊。
3.凹陷性骨折的手术指征:伤到大血管、伤到神经、开放性骨折、有功能障碍、凹陷深度大于1cm,必须手术。
颅底骨折1.分类:颅前窝骨折、颅中窝骨折、颅后窝骨折。
2.临床表现:①颅前窝骨折:眼在前面;眼眶瘀青、熊猫眼征;②颅中窝骨折:耳在中间;脑脊液耳漏;③颅后窝骨折:乳突在后面;乳突部瘀斑(Battle征)。
脑脊液鼻漏不特意,颅前、中、后窝都可以出现。
3.颅底骨折确诊靠临床表现,8版教材新加一项:CT三维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