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发展:基于北京大学“首都高校质量与学生发展”检测项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鲍威一、项目研究背景背景:全球化知识经济社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入学者特质能力的多样化问题:就业市场对毕业生能力要求的提升;非财政负担比例的增长;高校学生学业能力和学习兴趣的下滑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教学内容与就业市场需求之间的适切性;质量保障/教学运作效率/问责机制的强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学习者本位视角1.研究背景高等教育发展之转折:数量扩增到质量提升为何质量成为高教发展的新焦点?1、大众化阶段必然面临的挑战(学生入学前学业资质的变化)2、扩招期间压缩性成本运作模式带来的负效应3、全球化竞争和经济发展强化了社会对高教质量的诉求4、学生群体多样化及其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质量不仅是新阶段中国高教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全球高教关注的焦点问题:1欧盟高等教育教学课程与学习能力协调架构计划(Tuning Educational Structures Project)2美国Spelling报告《Charting the Future of US Higher Education》05;3、OECD的AHELO计划(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08;4、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报告《学士課程教育の構築に向けて》08;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生调查的国际动向:美国-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 (Indiana) -College Student Experiences Questionnaire (Indiana)-College Student Survey (UCLA)-Freshman Survey (UCLA)-Your First College Year (UCLA)英国-National Student Survey澳洲-Course Experience Questionnaire(CEQ)日本- College Student Survey(JCSS)、CRUMP Survey台湾地区—台湾高等教育师生问卷调查2.1项目目标1. “首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监测”项目目标数据库建设:通过研发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的本土化测量工具与长期稳定的数据积累,为提升高等教育研究水平提供有效基础。
实践应用:建立学情检测体系,推进高校质量管理与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与完善学术研究:为以证实为基础的高等教育研究提供重要的发展平台2.2 项目运作机制2006 调查院校数:6所首都高校问卷回收:纸面问卷发放6000份,回收5290份,回收率88%;网络问卷668份。
合计5958份有效学生问卷2007 调查范围:24所首都高校问卷回收:发放26500份,回收有效学生问卷16768份; 教师问卷3366份,回收率76%2008 调查范围:55所首都高校问卷回收:发放4万余份学生问卷,回收37822份有效学生问卷,其中29806份本专科生问卷,8016份研究生问卷。
回收率分别为98%和93%2010 调查范围:80所首都高校问卷回收:回收有效本专科生问卷36502份,本科生占76.5%,专科生占23.5%;有效研究生问卷13657份,硕士79.4%,博士20.6%2011年调查:从横截面数据调查向追踪调查深化:调查1:高校学生发展的动态检测到新生调查(规模0.5万人);调查2:本专科学生发展调查(全学年覆盖,3万人);调查3:高校研究生发展调查(全学年覆盖,1.2万人)2.3 项目理论框架项目的理论基础:课题基于“大学生发展理论”和“院校影响力”理论。
其中阿斯汀的参与理论、佩斯的学生努力的质量概念、金子元久的高校学生学习范式转变理论、帕斯卡雷拉的学生变化评定的综合模型、库恩的学生参与概念内涵等共同奠定了本项目调查理论框架的基础。
测量工具的借鉴:参考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NSSE调查、UCLA的CSS 调查、日本东京大学的CRUMP调查和台湾地区的高等教育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学生群体的特征完成调查问卷设计。
2.3项目理论分析框架A.学生具有怎样的特征?生源地:城市生源62%,农村生源38%。
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央属院校和高职高专吸纳的农村生源相对较多弱势群体:学生中弱势阶层(即父亲从事农林牧渔、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工作或无业)的比例为37%。
从不同类型院校而言,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弱势群体的学生比重超过半数,而其他院校基本维持在30%-40%之间父母文化程度:本次调查样本中,父亲学历为本科或以上的为25%,母亲学历为本科或以上的为18%。
从不同类型学校来看,央属院校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较高,而高职院校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家庭收入:从不同院校类型来看,家庭收入较低的群体更多地集中在高职高专院校B.学生在干什么?学生参与重要性:学生参与是学生成就的重要指示变量:学生参与有效教育实践几乎对所有类型的学生都有益,这与学生持续、学业成绩、满意度等积极院校成果相关。
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与精力是预测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最好指标;学生参与是院校教学的重要成果:参与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是获取和整合基本技能的前提条件学生参与的维度划分:规则性参与度:学生遵守课业相关基本规则和规范的程度;过程性参与度:学生配合教师课程指导、参与课程互动的程度;自主性参与度:指学生投入课外学业活动的时间和精力,主要以自主学习时间衡量规则性学业参与行为分析:学生对待课堂和作业的态度有待加强:87%的学生上课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58%的学生会抄袭作业和研究报告、有过逃课行为,54%的学生有过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
增强课程吸引力、学术规范和学风纪律仍然重要。
;985院校、211院校学生上课做无关事情的经常性比率高于高职高专院校7个百分点;重点院校的逃课行为多于高职高专、民办独立学院。
重点院校的课堂纪律约束较高职高专院校较弱。
(注:此处将4、5合并代表“经常”)研究型大学课堂互动学习和师生交流情况略逊:54%学生经常做课堂笔记,45%经常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或课堂讨论;然而,40%的学生不经常课后向老师个别请教,45%不经常课前课后预复习;从院校类型来看,高职高专、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与讨论、开展师生交流的程度较高,985高校和211高校反而在这些方面有待提高。
约40%的985、211高校学生经常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或课堂讨论,而高职高专、民办独立学院的比例约为50%以上;课后向老师个别请教方面也是高职高专、民办独立学院学生经常性比例较高自主性学业参与行为分析:课余时间配置:学生课外投入娱乐的时间占27%,用于自学的时间占24%;其次,课外体育健身14%,社团活动11%,勤工助学及兼职9%,实习7%,志愿7%整体平均每周课后自学时间8.8小时:从院校类型看,985院校达11.1小时,高职高专院校为6.2小时;从学生年级看,大三学生课后自学时间最长,为9.5小时;其次是大四8.9小时、大一8.7小时、大二8.5小时学生学业参与度总体分析:学业参与的年级间差异:各类院校学生在规则参与、过程参与上差异不大,民办/独立学院相对略高;自主参与水平与院校选拔性高度正相关学业参与影响机制探讨----规则性参与自变量系数标准差院校特征院校选拔性(1-高职高专;5-985院校)-0.0320 0.0219学生特征家庭所在地(1-农村;5-省会城市)-0.0005 0.0138 父亲受教育年限-0.0082 0.0061家庭收入对数-0.0478** 0.0203学业基础(学生中等院校类型)-0.0333 0.0365奖励制度奖学金数目对数0.0321* 0.0169课程设置课程基础性0.0910*** 0.0237 课程延伸性0.0224 0.0320课程实践性-0.0426* 0.0247教学方式管制型教学行为0.0551** 0.0270 双向参与型教学行为0.0094 0.0293课后反馈0.0293 0.0274互动师生互动0.0182 0.0164 同伴互动0.0981*** 0.0194动机专业兴趣0.1822*** 0.0158 发展目标明确性0.0745*** 0.0142LR chi2(16) 402.99Prob > chi2 0.0000Pseudo R2 0.0245Number of obs 3429在控制了院校特征和学生特征后,1、奖学金制度对学生规则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2、课程基础性导向会显著推动学生规则参与;3、注重学生管制的教学方式会显著提高学生规则性参与;4、同伴互动对规则性参与意义很大;5、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目标的明确性将积极影响规则性参与水平。
学业参与影响机制探讨----过程性参与在控制了院校特征和学生特征后,1、奖学金制度对学生过程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2、课程延伸性取向会显著推动学生过程参与;3、管制型和双向参与型教学行为会显著提高学生过程性参与;4、师生和同伴互动对过程性参与意义很大;5、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会积极影响过程性参与水平学业参与影响机制探讨----自主性参与在控制了院校特征和学生特征后,1、学术选拔性高的院校,学生自主参与程度高;2、奖学金制度对学生自主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3、课程基础性取向会显著推动学生自主参与;4、注重学生管制和课外反馈的教学方式会显著提高学生自主性参与;5、同伴互动对自主性参与意义很大;6、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和未来发展目标的明确性会积极影响自主性参与水平。
C.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因素(不及格科目)在控制院校与个体特征的前提之下,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参与对其提高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研究结论: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中女性、低收入阶层子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逐步增加,但在享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方面依然存在明显的社会阶层差距。
从质的层面保障教育机会的公平性将是后扩招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挑战之一高校学生的学业成就不仅取决于所在高等院校的组织性特征、高校的教学课程、教学行为、教学质量以及师生互动,同时与学生的学业参与密切相关。
构建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学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将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
学生学业参与的促进机制院校特征与学生背景院校选拔性与自主性参与正相关;这与之前的统计观察相一致;学生家庭背景对学生学业参与无特别明显促进作用;学生学业基础却与学生自主学习有较大相关性教学行为管制型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各个水平的学业参与;双向参与型教学行为有利于学生过程性参与,注重课后反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自主参与有利奖学金机制奖学金机制无疑对学生学业参与的意义重大学生与高校内部不同群体的互动同伴互动无疑对各种学业参与有益;师生互动益于学生过程参与课程架构基础性取向对学生规则性参与和自主性参与有显著促进作用;延伸性取向可以吸引学生提高过程参与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生涯设计兴趣导向的学习可促进各层面的学业参与;未来目标的明确性也可促进学生规则参与和自主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