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 ———以战略路线图为工具的历史分析 马永霞,郝晓玲 (北京理工) 摘 要:以战略路线图的分析框架能够呈现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高等教育人才
培养模式国际化进程中需求、资源和措施的相互作用,挖掘在创新驱动下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的创新点。 建议通过创新国内模式来满足个人对国际教育资源的强烈需求;通过提高多个元素的国际化水平来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通过完善国际资源引入机制来提高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水平,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主体的创新。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程;战略路线图;高等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提出 ,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 、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为进一步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培养国家建设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业人才,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2013年计划以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方式在全国选拔本科生和研究生10500人, 相比2012年增加了1400人。 战略路线图的制作过程是对历史事件不断梳理和清晰化的过程,发现历史发展趋势,融合了主要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不同看法,达成共识,找到发展路径。 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进程是历经复杂的变化过程, 为了清晰展示出这样的演变,本文尝试以战略路线图为工具,分析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动态环境下如何与日益复杂活跃的外部环境相结合,把握发展机遇,推动国际化发展, 揭示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化进程,从封闭性创新向开放性创新转变。 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概念及分析框架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是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现了国际化教育理念,以构建国际化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2008年,Teferra和Knight提出,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国外层面的国际化”,即跨国的教育;二是“国内层面的国际化”,即对国内院校的学生进行国际和跨文化的教育。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既可以通过国际交流输送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国内教育改革来实现。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培养制度等要素,同时还受到师资力量、学生生源、国内外环境、学校资源等影响,所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表现在人才培养各个要素及其配套资源的国际化进程上,而不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化。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不同历史时期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有着各自的特点,是一个不断调整和发展的过程。 战略路线图的分析框架是基于时间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资源、需求、措施进行梳理,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的驱动力、所依赖的资源与能力以及国际化模式的功能与效果。其中资源从国际关系、国家政策和国内形势、开发主体三个方面来分析,如国际关系主要指国际建交情况及友好程度、在国际组织中的地位以及高校国际联系情况;国家政策和国内形势主要指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与程度、 法制建设、国内高校的教育水平和规模;开发主体涉及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各级部门、社会组织、高校乃至教师和学生等个体。 需求从国家、高校、个人三个主体来出发分析他们各自的需求。 国家的需求主要是保持和提高国际地位、竞争力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高校主要是保持和提高在国家战略发展的地位以及国际声望的需求,个人则主要是享有高水平教育资源和教育投资的需求。 措施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国际主要指跨国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国内主要指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培养制度等多个要素。 在历史进程分析中,分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明确今后发展的创新点。 二、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发展的历史分析
(一)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高度计划管理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 1.资源:充分利用建交国家资源开展教育交流一是充分利用前苏联资源。 建国初期,我国主要与前苏联等人民民主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前苏联及其高校具有庞大的实力,出现了“苏联一边倒”的局面。 二是探索中国特色渠道。 1956年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在国际关系上开始探索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国际交流渠道。 三是建立国际校际联系。 1956年签订了以中苏建立校际联系为内容的“文化合作协议”, 至1957年初有 63 所高等院校与前苏联高等院校建立校际联系。 2.需求:培养国家经济建设人才,建立国际友好关系 一是培养国家建设紧缺人才。 建国初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总体质量和教师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政府决定采取利用国际有利条件、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灵活政策。 二是加强国际友好关系。 1961年中共中央在 《关于今后一个时期的留学工作的意见》的批复中,再次强调派遣出国留学生政策对推动国家经济建设和加强国际友好关系及文化交流活动方面具有的重要作用和责任。 三是提高国内教育水平。 1949-1956年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在校生由3万人增加到18万人, 其中工科学生比例由26%提高到37%, 在校研究生由692人增加到4841人,教师总数由1.6万人增加到5.8万人。 3.措施:主攻先进科技和语言文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公派出国留学。 一是留学国家以前苏联为主。 1952年中苏签订《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高等学校学习之协定》,确定“向苏联大量派遣留学生”的政策走向,1949-1958年期间共派出留学人员约1.6万人。 而1956-1957年派往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仅50人。 二是学科以工科和外国语言文化为主。 1949-1958年期间派往前苏联的留学生中有三分之二是攻读工科。 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后,我国政府开始适当派遣学习外国历史、语言文学等专业的留学生,与各国开展交流培养人才。 三是学历以本科生为主向研究生过渡。 1950-1956年间每年派遣本科留学生 (含高中毕业和大学一年级)占总数约83%。随着培养本科生能力初具规模,1955年开始实施“减派”政策,1957-1963年本科留学生比例仅为13%。1965年,由于缺门专业和薄弱学科以及国际交流对语言类人才的需求,本科留学生派出比例回升到71%。随着国内教育质量的提高,1960年规定主要派遣研究生留学生(国内大学毕业并具有两年工作经验)。 (2)高校国际化培养模式。 一是培养各环节全盘学苏。 1954年《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的决议》明确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向前苏联学习并开展交流,包括教育理念、管理体制、学科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校际交流等各个环节。1952-1956年间组织翻译出版前苏联高等教育教材1393种,供国内高等院校620多门课采用。 中苏关系恶化后,中国开始肃清前苏联教育的影响,尝试从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有益知识,1963年曾集中进口一部分工科基础课的高校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二是注重培养国际语言和问题人才。 1956年后我国开始加强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将英语确立为高校在校生学习的第一外语。 不断增加外语语种,1960年增加到23种语言。 加强外事翻译培养基地建设。 三是聘请前苏联专家任教。 1949-1957年间共聘请754名前苏联专家来华任教, 为中国学生讲授1600多门课程。 同时,国家公派高校教师作为进修人员赴前苏联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1960年前苏家专家全部撤离后, 我国开始实行拓宽外国专家来源国范围的政策,形成三级职能体系和政策模式,满足国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 (二)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丰富派遣渠道以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质量 1.资源:全面动员,扩大规模一是与发达国家开展交流。 中美建交,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1992年154个国家与我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二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的对外开放政策。 三是动员全国广开渠道。 1981年《关于一九八二年选拔出国留学人员计划请示报告》 中明确提出要发挥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积极性,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下,有条件的可自行对外联系,加快派出速度。 四是校际联系规模扩大。 20世纪80年代国家确定要支持高等院校自主开展各种对外交流活动,包括校际高层交流、教师与专家间的交流、国际学术会议等。 2.需求:派遣留学生需求增加,国内研究生教育有待提升 一是国际交流需要政策和人才支持。 我国对外关系的快速发展需要派人出国学习外语,各部门对外语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都需要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支持。 二是派遣留学生需求增加。 新建交的国家相继提出与我国交换留学生,再加上对外语人才的需求,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将增加留学生派遣作为目标之一。 三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1978-1980年国内研究生生源较少,派遣留学生工作冲击了国内大规模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计划。 1985年后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博士生培养能力不足,出国培养周期长。 3.措施:按需派遣和管理,提高国内教学水平,开辟自费留学渠道 (1)公派出国留学。 一是增加派遣数量。 自1978年发布《关于增选出国留学生的通知》至1980年,我国先后向44个国家派出在校学生1229人,占总数的24%。 1982-1986年间国家公派数量年均超过1200人。 二是年龄和专业要求调整。 1978年前主要选送有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和外语应届毕业的工农兵学员,1978年后调整为大学生主要从当年高考录取的考生及高等院校在校一年级学生中选拔;研究生主要从当年录取的研究生中选拔, 年龄不超过35岁。 1978年前绝大多数是语言类留学生,1978年后调整为以学习理工农医为主, 到1980年比例达到90.1%,理科占38.8%,工科占39.6%。 三是以赴发达国家为主。 1980年有80%公派留学生集中在世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