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分析
质量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人才是大学存在的一种永
恒价值,也是其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魅力所在。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
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社会的评价尺度。学校对人才培
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评价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
求为准。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学校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
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作为评价依据。而对地质人才的培养,一方面
是学生所具备的地质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地质行业对高校学生的需求。因
此,地质类高等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它与专业培养目标的符合
程度以及满足社会要求的程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提高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对我国地质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质人才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知识来符合学校培养的目
标,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成为一个高素质的
人才,是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也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挑战。
一、地质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因素
1. 教育观念的制约
不同的时代,需要不同的优秀人才来缔造。随着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
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的推行以及适应当今时代发展趋势的迫切要
求,我们竭力倡导高等教育素质化,也对高素质地质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
标。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更需要具有国际视野的、适应社会发展并为社会服
务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教育观念在培养高校地质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
用。不合时宜的陈旧教育观,必定会阻碍地质人才的培养,导致地质人才培养
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不能实现地质人才素质的全面提高。
2. 教育质量的制约
近年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越来越多。然而,在拥有这么多高校毕业
生资源的同时,却出现企业招工荒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这种矛盾的存在,
源于近些年急剧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高等教育正处在从补偿性增长到适应性
增长、从外延性增长到内涵性增长和从数量型增长到质量型增长的阶段,而这
种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有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性。这种滞后
性体现在专业的完善上、师资队伍的建设上、先进教学设备的普及上、教学方
法的改革上等。而在地质教育中,因为它对教师的专业性、实践性,设备的先
进性、精准性要求更高,所以人才培养质量的滞后性可能表现得更为突出。由
于各种软硬件设施的缺乏,导致青年科技人才总量不足、专业领军人才缺乏以
及既有技术权威又有管理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匮乏,这也是现在面临的主要
问题。
3. 学科建设的制约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对人才的培养起核心支撑作用。学科整体水
平的高低、实力的强弱以及学科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其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
量。“211”与“985”高校均以学科建设为主要内容,非常重视人才培养质
量。一所高校的学科体系是否完备,开设的专业是否具有实用性,课程之间的
横向、纵向联系是否密切,都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