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

历史文献学目录绪论 (3)一、文献的含义 (3)二、文献学的含义 (3)三、课程主要内容 (4)形体编 (8)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 (8)第一节甲骨 (8)第二节金石 (9)第三节刻石 (9)第四节简牍 (10)第五节缣帛 (11)第六节纸 (11)第七节新型文献载体 (12)第二章文献的体式 (12)第一节简策体式 (12)第二节卷轴体式 (12)第三节折叠体式 (13)第四节册页体式 (13)第三章文献的体裁 (14)第一节文献内容的体裁 (14)第二节文献编纂形式的体裁 (15)第四章文献的体例 (20)第一节古书多无书名 (20)第二节古书不题作者 (20)第三节单篇别行之例 (21)第四节序传常置全书之末 (21)第五节篇章题目列于正文之后 (21)第六节古书的附益 (22)第七节内篇与外篇 (22)第八节先秦子书不皆出于手著 (23)第九节子书与文集之流变 (23)第十节古书的篇与卷 (24)方法编 (25)第一章目录 (25)第一节目录的产生及其功用 (25)第二节古籍分类 (25)第三节目录的主要内容 (27)第四节目录的类型 (28)第二章版本 (30)第一节版本与版本学 (30)第二节版本的功用 (30)第四节版本的类型 (32)第五节版本的鉴别 (36)第三章校勘 (40)第一节校勘的功用 (40)第二节校勘的对象 (40)第三节校勘应具备的条件 (41)第四节校勘的方法 (42)第五节校勘成果的处理 (43)第四章辑佚 (43)第一节辑佚的方法 (43)第二节辑佚的取材 (44)第三节辑佚的注意点 (45)第四节评价辑本的标准 (46)第五章辨伪 (46)第一节伪书出现的原因 (46)第二节考辨伪书的方法 (47)第三节考辨伪书的注意点 (48)绪论一、文献的含义1、古人的看法《论语·八佾》: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1)郑玄注:獻猶賢也,我能不以其禮成之者,以此二國之君文章賢才不足故也。

(2)朱熹:徵,證也。

文,典籍也。

獻,賢也。

言二代之禮,我能言之,而二國不足取以為證,以其文獻不足故也。

文獻若足,則我能取之,以證吾言矣。

(3)马端临《文献通考》:“引古经史谓之‘文’,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

诸儒之议论谓之‘献’。

”《礼记·礼运》: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注:徵成也,無賢君,不足與成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乾》焉。

《中庸》:子曰:吾説夏禮,杞不足徵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

吾從周。

焦竑《国朝献征录》=《当代人物传》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先烈人物传》(4)元代杨维祯《送僧归日本》:“我欲东夷访文献,归来中土校全经。

”(5)明《永乐大典》(初赐名《文獻大成》程敏政《新安文献志》)(6)清代钱林《文献征存录》2、当代学者的观点(1)接受传统看法认为文献指书本的记载和耆旧的言论。

如杜泽逊。

(2)《辞源》给文献下的定义:“指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

”(3)1983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4)《中国大百科全书》:记录有知识和信息的一切载体。

(5)洪湛侯的观点: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书资料,就是文献。

二、文献学的含义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刘咸炘《续校雠通义》1、文献学晚出的原因(1)先秦时期文献研究处于萌芽阶段(2)汉代以后,文献研究被称作“校雠”、“整理国故”、“国学研究”。

如钱穆《国学概论》(3)文献学名词出现于近代。

经学朴学考古学语言文学充满劳绩,仍诗意地栖句在这片大地上。

——马丁·海德格尔2、台湾学者的观点台湾《中文大辞典》:研究一民族之语言文学,以了解其文明程度之学术,谓之文献学。

3、文献学创立初期的观点(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谓之献。

叙而述之,故曰文献。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文献的基本任务是对图书、资料进行整理、编纂、注释。

(3)王欣夫《文献学讲义》:文献学包括目录、版本、校雠三部分。

(4)王余光《中国历史文献学》:文献整理是一向具体的学术活动,不是文献学本身。

4、文献学定义及内容(1)定义洪湛侯:文献学是关于文献整理和研究的一门学问。

王余光:文献学是以文献整理的各方面及其历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

(2)文献学的体系:包括文献的体、法、史、理(3)90年以来文献学的发展(4)为什么学习文献学?泛滥无归,终身无得。

得门而入,事半功倍。

——张之洞例:1998年某出版社出刘士鏻《文致》“明人不川秘笈”、“文献校勘价值”黄石公授张良《太公兵法》,《史记·留侯世家》:“出一编书”。

三、课程主要内容(一)形体——文献整理的对象及文献自身特点1、文献的载体(1)熟悉书写材料——甲骨、金石、简牍、缣帛(2)了解我国文字形体和书籍制度的起源和演变(3)认识材料本身的价值甘肃武威汉墓《仪礼》简,山东银雀山汉墓《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马王堆汉墓《老子》2、文献的体裁(1)编纂形式区分:大致可以分为汇编、专著、总集、别集、辞书、类书、政书、丛书、长编、约编、方志、表谱、图录、碑帖、信札、档案等十多种体裁。

(2)从内容上区分:著作、编述、抄纂3、文献的体例(1)古书多无书名:如《韩非子》、《吕氏春秋》(2)古书不题作者:司马相如的《子虚赋》(3)古书有单篇别行之例:《孤愤》、《五蠹》篇(二)方法1、实证文献的真实性、原本性、完整性,就有了辨伪、版本、校勘、辑佚等方法——文献的实证。

(1)辨伪——真实性(2)版本——原本性(3)辑佚——完整性(4)校勘2、解释文献的语言、内容,就有了标点、注释、翻译等方法——文献的解释。

举例:(1)《夷坚志》“成俊治蛇”条:俊召判官检法曰蛇无故伤人当得何罪儿家聚观者皆莫见久之又曰依法蛇自以首触剑焉。

(2)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黄钺,右秉白牦以麾。

曰:“逖矣,西土之人!”(出自《今文尚书·牧誓》)裴松之注《三国志》、刘义庆注《世说新语》、郦道元注《水经注》3、解决文献的排列顺序,为人们认识和研究文献提供方便,就有了书目(目录)、索引等方法——文献的整序。

(1)目录的功用目录的体制(书名、小序、解题)目录的分类官家、私家、史家史部目录:《汉书》、《隋书》、《旧唐书》、《新唐书》、《宋史》、《明史》、《清史稿》(2)文献检索工具书通史、断代史书目索引人物传记资料索引地理、方志与地方文献索引敦煌遗书与档案《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历代年谱总录》、《史记人名索引》、《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人名索引》《汉书地名索引》、《中国古典诗词地名辞典》《红楼梦语汇索引》、《金瓶梅词话语汇索引》(三)历史1、横的角度叙述,以事为纲,如载体变迁,雕版始末,聚散沿革,校理经过,方法流别,理论探索等各方面。

2、纵的角度,以时为纲,将整个文献学史总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期。

(1)先秦——起源期孔子整理六经诸子书的体式《春秋》三传(2)汉代——奠基期刘向校理群书-刘歆《七略》-班固《汉志》经今古文之争郑玄遍注群经熹平石经辨伪起步(3)魏晋至隋——变迁期①废简用纸②校理汲冢遗书③刊刻正始石经④文献散亡严重(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刘、石乱华、隋炀帝焚书)⑤目录不断变革(荀勖、李充四分法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⑥义疏、类书、总集、方志、译佛经)①始创雕版印书②目录定为四分③编纂发展(编纂了八部史书:《晋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北齐书》《北周书》《隋书》;类书:虞世南《北堂书钞》、欧阳询《艺文类聚》音义辞书: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④刊刻开成石经⑤辨伪思想活跃(刘知几柳宗元韩愈)(5)宋代——兴盛期①刻书盛极一时:地广内容丰富精美官刻、家刻、私刻并行②发明活字印刷术③理论专着郑樵《通志》④编纂颇多成果丛书:《百川学海》;类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六部:《大藏经》⑤辨伪思想活跃郑樵朱熹高似孙⑥金石学兴盛:吕大临《考古图》赵明诚《金石录》⑦辑佚专书(6)元明——中衰期①刻书继续兴盛:地点官私刻书皆盛套印版画木活字②类书《永乐大典》③藏书盛行:陈继儒《读书十六观》引赵子昂书跋云:“聚书藏书,良非易事。

善观书者,澄神端虑。

静几焚香,勿卷脑,勿折角。

勿以爪侵字,勿以唾揭幅。

勿以作枕,勿以夹刺。

随损随修,随开随掩。

后之得吾书者,并奉赠此法。

”宋濂叶盛范钦“天一阁”毛晋“汲古阁”④辨伪与辑佚:宋濂《诸子辨》、胡应麟《四部正讹》《古微书》(7)清代——恢复、鼎盛期①考据学大兴:顾炎武“贵创、博征、致用”;阎若璩、胡渭;吴派:惠栋钱大昕顾广圻皖派: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②编撰成果:《四库全书》丛书方志类书政书③印刷技术更新:雕版精品活字本西法印刷④金石学兴盛: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⑤校勘成绩斐然⑥发现罕见文献甲骨文敦煌石窟遗书⑦辨伪仍在继续:阎若璩姚际恒崔述张心澄《伪书通考》、郑良树《续伪书通考》⑧辑佚风靡一时:余萧客《古经解钩沉》黄奭《高密遗书》(8)近、当代——总结、发展期①全力整理古籍重印新编②编印明清档案八千麻袋事件③出现新的载体④利用科技手段⑤出土珍本文献(四)理论1、理论研究是一个薄弱环节(1)校勘刘向刘歆;郑樵;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和《经义述闻》钱大昕钱大昭《二十二史考异》《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顾广圻《思适斋集》戴震《戴东南集》段玉裁《经韵楼集》(2)目录学刘向、刘歆《别录》《七略》——篇目、叙录、小序。

朱彝尊《曝书亭集》,顾广圻《思适斋书跋》,钱大昕《潜研堂文集》,黄丕烈《荛圃书跋合编》,曹元忠《笺经堂集》,傅增湘《藏园群书题记》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张舜徽《广校雠略》(3)版本版本:叶盛《水东日记》、屠隆《考盘余事》;孙庆增《藏书纪要》;叶德辉《书林清话》。

(4)辨伪与辑佚南宋朱熹:“一则以其义理之当否而知之,二则以其左验之异同而质之。

”明代胡应麟《四部正讹》清代阎若琚《尚书古文疏证》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宋代郑樵《校雠略》有《书有名亡实不亡论》明代祁承业《澹生堂藏书约》2、文献学理论特点(1)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比较迟“术先学后”。

(2)文献学的各个门类理论发展不平衡。

(3)理论与实践联系比较密切。

形体编第一章记录文献的载体第一节甲骨1、甲骨与甲骨文甲骨是龟甲与兽骨的总称。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占卜记录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