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29诗词五首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终南别业
王维
文学常识
王维(701年~761 年),字摩诘,祖籍山西祁 县,唐朝诗人,外号“诗 佛”。今存诗400余首。王 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 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 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 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 名,精通音律,多才多艺。 受禅宗影响很大。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huì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hè zhǎng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zhān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
•
五言古诗
•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本文选自《王维集校 注》。
写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可谓 不小。其实,由于政局变化反复,他早 已看到仕途的艰险,便想超脱这个烦扰 的尘世。他吃斋奉佛,悠闲自在,大约 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 适情趣。
终南别业 体裁:五律诗 内容:山水诗 •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交代出因何购得终南别业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 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
《归园田居》用语平淡自然、
朴素,随口而出,“种豆南山 下”、“夕露沾我衣”之语不见
丝毫修饰,平淡的口语和醇美的
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1.下面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开头两句交代劳动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
C.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入诗,朴素的语言、 白描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醇美的诗意。
D.以“衣沾”代写躬耕的所有艰辛,是因为归隐 生活的乐趣大于辛劳,故才“不足惜”。
孟浩然
八 百 里 洞 庭 湖
孟浩然(689~740), 襄阳人(今湖北襄阳)。早 年闭门苦读,曾隐居鹿门山。 四十岁到长安应进士举,不 第返乡,东游吴越。开元25 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 长史,应聘为从事,但不到 一年即辞职返乡,两年后病 故。孟浩然一生主要是隐居, 写下了许多山水田园诗,首 开唐代山水田园诗歌创作的 先河,与王维并称“王孟”。 这是孟浩然游历长安时赠给 张九龄的一首诗,希望得到 丞相的提拔和录用。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 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 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中心思想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 得的心境,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和超然物 外的生活态度。
李 清 照
李清照(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 家,章丘明水(今属山东济南) 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 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 有崇高声誉。
29. 诗词五首
归园田居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 427),东晋著名诗 人。一名潜,字元亮, 世称靖节先生,又自 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人。 著名的隐士,不满于 官场的黑暗,“不为 五斗米折腰”,隐居 农村。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 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 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 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 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 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 儿!”即日授印去职。离开 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 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 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 首。
B.三、四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务农。“荒秽”指各种 杂草。
C.五、六句承“荷锄归”,写回家穿草而行,露沾衣 湿。
D.结尾两句抒情,“愿”,指辛勤耕作只为了获得好 收成。
2. 对这首诗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B )
A.“种豆南山下”,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 幽美之句,前实后虚,相互衬托,完美和谐。
B.“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用语十分 自然冲淡,却将归隐生活的艰难写得极具体。
抒 诗人希望出仕,
情
一展才华,做 一番事业,却无
人引荐。
1.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例:撼,意思是摇动。生动形象地 表现了洞庭湖的水波涛汹涌,富有 气势。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希望出仕,无人引荐。
•
望月怀远
•
张九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
双关,委婉地表达了 涵虚混太清。 自己想做官而没视人觉引荐,气蒸云梦泽,
不能在太平盛世出仕为官,
为民谋利,诗人登上岳阳
景
城楼所看到的波 澜壮阔的洞庭湖。
“垂钓者”指 张九龄,运用 典故、比喻, 希望张九龄引 荐自己出仕。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辋川别墅所在地
•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概括山居得到的乐趣。
每每勃勃兴致,自得其乐 写出了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具体描绘“自知”之“胜事”
诗中有画
主旨句 写出了诗人心境的闲适。
•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既乐具趣体,描更绘突其出悠“闲偶放然任”之二字。
“偶然”贯穿上下,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出心 的悠闲,它写出了诗人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
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 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 图画中,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 的满足。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 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 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 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 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请找出诗中写景和写情的诗句, 并说说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 感情?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 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 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归园田居:这是诗人辞 旧我的别词,迎新我的颂歌。 它反映出作者的深刻思想变化。
“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 世诗评家称道,请说出这一句的 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