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陈佳妮,女,江苏南通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吟诵于神坛前的历史诗经 周民族颂史诗探微陈佳妮(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75)[摘 要] 本文以 诗经 中的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诸篇为对象,分析其内涵及与史实、史诗关系,和 颂史诗 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索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独特的价值意蕴。
[关键词] 颂史诗; 历史; 史诗; 生命意识; 人的觉醒; 王权神化中图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8)09-0085-02一、目的性的缺失 生民 诸篇与历史诗经 中的 生民 、 公刘 、 绵 、 皇矣 、 大明 ,吟咏周朝创建那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
历代的历史学家们都将其作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有一个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这组诗中真实目的性的掩藏和缺失。
人们有目的的行为是促进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历史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还要更深入地探究人的主体精神与历史发展规律之间的互动,从而给人类的发展提供借鉴。
以这样的标准来看待这组诗歌,它们算不得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皇矣 云: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
王赫其怒,爰整其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实际上,密在今甘肃灵台西五十里的百里镇,地属周的后方。
并且 有证据表明,密国与此前周人所征服的所谓 戎狄 之类不同,大约是有着较高文化和相当程度的社会组织的部族。
[1]9于是,伐密就不仅是巩固了后方,也对其他有异心的国家起到威慑作用。
其次,是以 天命 来取代人的目的,这在这组诗中显得尤为明显。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弟兄。
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
( 诗经 大雅 皇矣 )谓天帝让周文王讨伐崇国,这也是说词。
那么,伐崇的原因目的何在呢?表面上是崇侯虎与文王有宿怨。
崇侯虎谮西伯于殷纣,纣乃囚西伯于羑里。
闳夭之徒,乃求美女、文马等献之纣。
纣大说,得释,故曰: 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2]177-178深层原因,崇是周联系东南的要地。
后武王伐纣,南北会师于孟津,并以此为基点攻商京畿,才有可能。
另外,还是具有宗教、神权意义的地方,自古有 天(大)室 之称,占据了崇,也可以与自认为 我生不有命在天 [3]142的商纣在宗教意义上相互抗衡。
联系文王一生的攻伐,都是以 翦商 为奋斗目标的。
他本人是一位极富政治、军事谋略的 先王 ,与 诗经 中事事听命于天的文王判若两人。
其余 公刘 、 绵 诸篇,也有类似的掩藏目的性的状况。
正由于目的性的缺失,导致主体精神一定程度的沦丧和历史质感的抽离,所以它们还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历史。
二、颂史诗概念的阐释 生民 诸篇与史诗 史诗 一词源于希腊文Epos ,原义是平话和故事。
亚里士多德首次将这一概念引入文艺学领域,他在 诗学 中指出史诗是 用叙述体和 格律 来模仿的艺术 ,其情节 也应按照戏剧的原则来安排,环绕着一个单一的完整的行动,有头、有中段、有尾 ,并强调 史诗诗人应尽量少用自己的身份说话,否则就不是模仿者了 [4]54。
黑格尔特别指出史诗是 一个民族的传奇故事 ,本质上属于 从浑沌状态中醒觉过来 民族信仰和个人信仰 [5]108-109又还没有分裂的过渡时代。
马克思进而探究史诗的必要条件是歌谣、传说和神话[6]220-221。
综合以上观点,西方 史诗 概念的要旨:首先它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叙事诗,注重客观性和具体性;其次它产生的时代必然是人类从蒙昧走向认识自身、认识历史的过渡阶段;再次它要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最后它必须要以宏大的长篇结构来塑造个性色彩鲜明的著名英雄形象,从而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或古代传说。
对比以上几点, 生民 诸诗难算得上严格意义上的史诗。
这组诗歌虽然属于叙事诗,但却并不注重曲折的情节和事件的完整性,且辄穿插入诗人热情的歌颂或是严肃的训诫,从而使得本该是客观的历史叙事中处处活跃着诗人的身影。
公刘 的每一章均以 笃公刘! 的感叹引起全章,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浓郁的情感氛围。
这组诗歌的产生时代虽众说纷纭,但是公认它们的出现都不会晚于西周。
西周无疑是处于中华民族的童年时代,只不过稍稍有些早熟罢了。
85 语文学刊 2008年第9期正是由于早熟,这组诗歌中难觅神话的踪影,只有 生民 一篇还残留着神话传说的色彩,取神话而代之的是这组诗歌中浓郁的道德和宗教气息, 怀明德 而 令闻不已 的周族始祖克配天命、受命而得天下,诗人所要熔铸入诗歌的思想,是远非神话所能胜任的,因此神话的消解也就在所难免。
生民 诸诗本身的规模也远非如其所描绘的历史那般宏伟。
生民 8章72句, 公刘 6章60句, 绵 9章53句, 皇矣 8章96句, 大明 7章56句。
比之于古希腊荷马史诗那两万多行的宏篇巨制, 独是各成片断,未为长篇,相形之下,不免减色 [7]118,与史诗概念中的 长篇 、 结构宏大 也明显相抵牾。
活跃于史诗中并给人以深刻印象的往往是些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 生民 诸篇中也有英雄的身影,如后稷、公刘、古公亶父、王季、文王、武王,但是他们的形象却十分模糊,没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征,几乎成了道德的化身。
他们首先是作为周民族发展历程上为本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而被写入诗篇的,也因此诗中广大群众的形象显得生动。
参照西方的史诗界定,再与史诗典范 荷马史诗进行对比,笔者认为 生民 诸诗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史诗,而是 颂史诗 。
廖群曾提到 颂史诗 这个概念。
她从诗与歌分属造型艺术与音乐出发,依据黑格尔对 史诗 客观性的界定和 诗经 配乐演唱的事实及祭祖功能对其抒情性的要求,得出史诗属于诗而 生民 诸诗属于歌的结论。
该组诗歌虽然反映一定的史迹,也应有 史 之称,但其歌颂先王先公兼顾作为吟诵于神坛前的祭祖诗 性质也不容忽视,故而命名为 颂史诗 较妥[8]89-105。
三、王权的神化和人的发现 颂史诗的独特价值和意蕴纵观从 生民 至 大明 这组颂史诗,不难发现诗中宗教的色彩一篇比一篇浓厚。
在早期的后稷、公刘、古公亶父,诗人用热情洋溢的笔调推出周人祖先面对自然界雄伟高大的身影,而一旦涉及太王实始翦商,文王、武王东征西伐、一举克商。
上帝 便出现了,它居于神界的中心,而先祖之所以为后人祭颂,就是因为他们德配天命,受到了上帝的眷顾,从而开创周朝,领有天下。
此与殷商时期的神灵观念迥然有别。
徐旭生教授指出的,商人的神是族群专有的守护神,而不是对所有族群都一视同仁的超氏族神[9]230-238。
因为这一点,商王才会自认为得天独厚、有恃无恐,却在牧野之战中溃不成军。
当 小邦周 面对胜利背后神意的不可捉摸,怎能不有一丝疑惑和恐惧?何况胜利之后他们向世人尤其是商遗民解释商周变革,从而为新政权确立合法性。
于是,在神圣盛大的祭祖场合,在对先祖历史赞述的颂史诗中熔铸入新的天命观对于神化并巩固王权自是意义重大的。
借神立法在那个时代无疑是最具有说服力的,于是,颂史诗中才会出现那样一位上帝,被称为 天 。
灵界的祖先保佑世间的子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而作为自然神的 天 ,却与其崇拜者之间并不存在任何天然性的联系。
这意味着至高无上的神灵对人世的庇佑,不再像祖先神那样是无条件的了。
[10]238那么条件是什么呢?就是德。
因为商纣王的失德,才使得 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 ( 大明 );也正因为文王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不知不识,顺帝之则 ( 皇矣 ),才使得上帝 乃眷西故,此维与宅 ( 皇矣 ) 保佑命尔,燮伐大商 ( 大明 )按照这样的逻辑,周族祖先之所以能够获得天下,是天所赋予,那么这种统治的合理性就是不容置疑的了,并且也就具有一定的神性。
且不说后稷与生俱来的神性,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 文王 ),死后也能在帝的左右。
文王的婚姻既是 天命 、 天作之合 ,那么婚姻的结晶 武王,岂不亦是上应天命而生的?正是在先祖的神化过程中,王权也随之被神化。
于是, 宗教性的稽古溯源,从英雄祖先的伟大时代和光荣业绩中汲取力量,寻找典范,获得某种现存秩序的神圣证明。
[11]260然而这组颂史诗既产生于西周这一从神到人的过渡阶段,那么其中必然会包含着人性的光芒。
即使是在那些上帝居于主导地位的诗篇中,周人也认识到天命不仅是上帝的主观意志,强调天命眷顾和人为努力的一致性,力求将德行与天命相结合。
另一方面当庄严的吟诵响起在神坛的那一刻,每一个参与祭祀的家族成员在怀念共同的祖先、回忆共同的历史时心中都会激荡起一份浓得化不开的血亲之情。
借助于这样一种特殊气氛,尘世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也就获得超现实的制约力。
于是,表面上是献给祖先神灵的颂史诗实际上却是洋溢着对现世的关怀,张扬着 人的觉醒 的生命意识。
它记载着一个民族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虽然踉跄但绝不后退的步伐。
正是在这样一个精神的维度上,颂史诗才展现它独特的价值和意蕴,成为华夏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传世珍宝。
注 释关于 生民 诸诗为祭祖诗,孙作云先生的 论二雅 (见 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 ,中华书局,1966:347 358)从诗作本身、诗篇排序、作者与 鲁颂 商颂 的关系等多方面进行长篇论证,并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
参考文献[1]张建军.诗经与周文化考论[M].齐鲁书社,2004.[2]韩兆琦.史记笺注[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3]黄侃.尚书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M].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册)[M].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6]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6.[7]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8]廖群.诗经与中国文化[M].东方红书社,1997.[9]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李山.诗经的文化精神[M].东方出版社,1997.[11]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 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86古文观止 陈佳妮/吟诵于神坛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