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餘管理案例分析[編輯]案例一: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分析[4]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普遍存在的現象,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餘管理行為也已成為人所矚目的焦點。
過度的盈餘管理,一旦超越會計準則及制度的規定,則被稱之為利潤操縱,它會導致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誤導投資者,危害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
一、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目的(一)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企業上市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從證券市場上籌集到大量資金,所以企業上市的願望十分強烈。
根據《公司法》等相關證券法規的規定,企業必須在近三年內連續盈利,且經營業績突出才能申請上市。
為達到上市目的,一些企業通過盈餘管理行為,粉飾財務報表,合法地“騙”得上市資格。
(二)保住配股資格能否獲得配股資格對上市公司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影響到上市公司後續資金的註入。
但政策規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平均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10%,以及單個年份凈資產收益率不得低於6%才能獲得配股資格,於是上市公司便會想方設法採取盈餘管理措施,調整凈資產收益率以達到配股目的。
(三)避免股票被摘牌根據有關規定,上市公司如果連續兩年虧損,或者每股凈資產低於面值,或財務狀況異常時,將進行特別處理,這樣不僅使公司的形象大大受損,更重要的是意味著公司將面臨被摘牌的危險,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上市公司存在著強烈的盈餘管理動機。
二、上市公司盈餘管理的手段(一)巧用會計政策。
會計政策是指企業在會計核算時所遵循的原則及所採納的具體會計處理方法。
由於會計政策的選擇具有靈活性,所以企業可根據自身需要調整會計政策。
但會計政策的頻繁調整一方面削弱了企業財務報表的真實性,增加了投資者瞭解企業情況的難度,另一方面也給企業管理層打開了“利潤操縱”的空間。
1.變更會計核算方法根據《企業會計準則》要求,企業採用的會計程式和會計處理方法前後各期必須一致。
然而,一些上市公司根據自身需要來決定是否改變或採用什麼樣的會計核算方法。
其手法主要有:一是變更折舊政策。
延長固定資產折舊年限,使本期折舊費用減少,相應減少了本期的成本費用,增加了本期賬面利潤,對固定資產占總資產比重大的企業,折舊政策的調整對當期利潤影響重大,可成為其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
二是變更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銷售成本是根據存貨(產成品)的發出來計算的,公司可根據具體情況採用先進先出法、加權平均法、移動平均法、後進先出法和個別計價法。
方法一經確定不得隨意變更,如需變更應在會計報表附註中予以披露。
由於使用不同的計價方法,會直接影響企業本期銷售成本的大小,進而影響著主營業務利潤的大小。
一些企業產品銷售量很大,變更銷售商品成本的計價方法對主營業務成本及利潤的影響非常明顯。
2.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要求提取減值準備的資產有應收賬款、存貨、長短期投資、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
依照現行會計制度,上市公司在各項準備的計提和轉回方面,具有很大的自我調節餘地,能夠利用有關準備的計提和轉回來大幅度地調節損益。
通常情況下,部分企業在業績較差時少提準備可以“潤色”業績,有的則在經營較好時多提準備,以便為隨後的會計期間做好“業績儲備”。
而對那些急需恢覆上市或“摘帽”的公司來說,計提和轉回更是其跨年度調節利潤的捷徑,在鐵定虧損的年度“一次提個夠”,在必須扭虧的年度“一次沖個夠”的現象並不鮮見。
統計表明,壞賬準備、固定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或沖回是2003年八項計提中影響上市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
從2004年年報看,許多T族(即第一年虧損)企業也在計提上大做文章。
3.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根據現行會計制度,企業為在建工程和固定資產等長期資產而支付的利息費用,在這些長期資產投入使用之前,可予以資本化,計入這些長期資產的成本。
然而有不少上市公司濫用利息資本化的規定,在項目投入使用後仍然予以資本化。
利用利息資本化調節利潤更隱蔽的做法是,利用自有資金和借入資金難以界定的事實,通過人為劃定資金來源和資金用途,將用於非資本性支出的利息資本化。
(二)利用關聯交易關聯交易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屬公司與在該公司直接或間接擁有權益、存在利害關係的關聯方之間所進行的交易。
它具有降低交易費用和有利於實現利潤最大化等優點,在我國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多數集中於上市公司與其母公司之間或與母公司下屬其他子公司之間。
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的關聯交易從關聯購銷發展到股權轉讓和資產置換,從有形資產的交易發展到無形資產的交易,形式繁多。
2000年年報中,有93.2%的公司披露了有關聯交易,而在1997年此比例僅是84.6%。
而2003年年報中,幾乎所有的滬市A股上市公司均披露存在某種形式的關聯交易。
關聯交易的主要類型有:1.關聯購銷。
從積極的角度看,這種關聯交易有利於減少營運資金的占用,降低交易成本和費用,提高企業經營效益,但同時,這種關聯交易也為企業通過轉移價格管理盈餘創造了機會。
上市公司或者高價向關聯方銷售產品或者低價取得關聯方的原材料,從而輕易達到增加收入、降低成本的目的。
2.托管經營由於我國尚缺乏托管經營方面的法規及操作規範,托管經營大多是盈餘管理的一種形式。
如上市公司將不良資產委托給母公司經營,定額收取回報,使上市公司既迴避了不良資產的虧損或損失反映問題,又憑空獲得了利潤;或由母公司將穩定、高獲利能力的資產以低收益的方式委托上市公司經營,在協議中將較多的利潤以較高的比例留在上市公司,直接將利潤轉讓給上市公司。
3.轉嫁費用由於上市公司與母公司存在天然的聯繫,因而較多存在費用支付和分攤問題。
但是當上市公司利潤不理想時,可能通過改變費用分攤標準或承擔其部分費用,如母公司調低或豁免上市公司應交的管理費、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從而降低當年費用,使上市公司的盈餘增加。
4.資金占用費儘管有規定,企業間不允許相互拆藉資金,但實際上關聯方企業間資金往來及資金占用情況比比皆是。
2001年年報中滬深兩市共有115家上市公司披露有大股東占款,占款金額為400多億元;2002年年報中兩市共有527家上市公司披露有大股東占款,占款金額為342.34億元。
上市公司與關聯方之間可能通過收取資金占有費來達到盈餘管理目的。
5.資產租賃許多上市公司由於股份發行額度的限制,母公司有一部分資產不能進入上市公司,因而許多經營性資產甚至生產場所都是母公司以租賃的形式提供給上市公司使用。
由於各類資產租賃的市場價格難以確定,租賃已成為上市公司與關聯公司之間轉移費用與利潤極為方便的手段。
如土地使用費,同等使用面積的土地價格可能有天壤之別,有關信息即使披露,投資者也難以作出準確判斷。
這種方式使上市公司有了穩定的租賃費收入。
獲得必要的“保底利潤”,對改善其經營成果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時上市公司還可以把從母公司租賃來的資產反過來又租賃給母公司,以在母子公司間轉移利潤。
(三)資產重組由於我國對公司併購的法律和財務規範不夠完善,主觀上亦有地方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部門的間接參與,使得上市公司常以集團公司及其下屬子公司為依托進行一系列資產重組,實現各自的操作目的改觀業績狀況、轉移利潤或者從二級市場炒作獲得等。
特別是每年年末,各上市公司在年報包裝的壓力下,紛紛出台一系列資產重組方案,既包括資產轉讓、置換和股權收購轉讓,還有極具中國特色的母子公司間資產無償劃撥等形式,此類具有關聯交易性質的資產重組成為眾多上市公司扭虧增盈的重要手段。
1.剔除不良資產當上市公司業績下滑時,為避免不良資產經營產生的虧損或損失,常將不良資產和等額債務剝離給關聯企業,以達到賬面止虧的目的。
常見的是將不良的長期投資轉賣給集團公司,特別是在按照市價難以收回投資的情況下,為提升上市公司的業績,按協議價格與關聯公司進行交易,這樣上市公司不僅可以完全收回投資成本,甚至還可能因買賣差價獲得一定數額的投資收益。
2.調節股權投資比率根據規定,上市公司對於持有股權比率在20%以下的子公司一般採用成本法核算;對於持有股權比率在20%以上的子公司採用權益法核算。
採用成本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必須在分紅時才能體現為母公司的收益。
而同樣,子公司的虧損也不會反映在當期母公司報表中,而採用收益法核算的子公司的收益,一般在當期按母公司持有的股份比率確認為當期損益。
因此,對於連年虧損的子公司,上市公司通過轉讓部分股權給其關聯方,使其股權比率減持至19%,以暫時隱藏虧損;而對於盈利狀況較好的子公司,如果股權比率在20%以下,上市公司一般會向其關聯方買入該股權,使持有該股權的比率提高到20%以上。
三、規範上市公司盈餘管理行為的策略(一)轉變監管思路,變硬性行政指標為市場指標為獲得股票發行資格、保住配股資格以及避免股票被摘牌是我國上市公司進行盈餘管理行為的三大動機,從這三大動機的背後看,不難發現一些共同之處:首先,都是涉及行政機關或監管機關的非市場行為,無論是批准股票發行還是批准上市公司增發抑或股票被摘牌,都概莫能外。
其次,非市場行為的背後,都有單一、硬性的盈餘指標作為判斷公司是否具有某一資格的指示器。
因此,轉變監管思路,由硬性行政指標轉到市場指標十分重要。
(二)加強對中介機構的外部監管目前我國的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的中介機構普遍存在著責任心不強、風險意識淡薄、執業工作粗糙等問題。
因此,要想保證中介機構對上市公司的監督質量,首先,中介機構自身要本著對廣大投資者負責的態度,不斷提高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其次,中介機構的主管部門(如財政部門、證券管理部門、行業協會等)要真正擔負起約束中介機構行為的責任;第三,一旦中介機構有違職業道德或失職行為,管理部門決不能姑息遷就,應加大處罰力度。
對於公司的上市,在上市申請的全過程中,包括上市前輔導、上市相關材料準備以及最後上市發行,證券公司擔負著總策劃、總負責、總把關的作用。
證券公司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執業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司上市過程中的信息質量。
因此,對證券公司的承銷項目要實行跟蹤檢查制度,凡是會計信息的編製中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或上市後與原來的公告信息出現重大差異者,證券公司必須承擔相應責任。
(三)加強信息披露監管持續的信息公開制度有利於消除證券市場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對稱,抑制內幕交易及違規行為,實現證券市場的透明和規範。
但在上市公司和即將上市公司缺乏自律的情況下,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只有在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下才能實現。
對公司業績信息和關聯交易信息一定要嚴格審查,發現有違規行為者,依法進行嚴懲。
儘快與國際慣例接軌,引入民事賠償機制和相應的民事訴訟機制,這樣,既可以使蒙受損失的投資者得到補償,又能給違規者形成實在的經濟壓力。
(四)完善會計準則任意進行盈餘管理情形的發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會計準則制定的不完備、不細緻,或者由於新型的交易、財務工具的出現,使得準則出現了一定的滯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