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运动功能的评定
❖ 由于较高级中枢受损,低级运动中枢失去了高级 中枢的抑制作用,使受其控制的反射释放出来, 引起行为活动的异常,多表现为肌张力增高,甚 至痉挛,在进行任何活动时都不能选择性地控制 所需的肌群,而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即共同运 动模式)来运动。
痉挛模式与特定姿势
(一)典型的痉挛模式
❖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特征之一,脑卒中偏 瘫患者的患侧诸肌均有不同程度的痉挛,因此患 者的姿势和运动都是僵硬而典型的,上肢表现为 典型的屈肌模式(或称屈肌优势),下肢表现为 典型的伸肌模式(或称伸肌优势)。但下肢长期 处于屈曲位的患者可表现为屈肌模式。
(11)前臂旋前 同上
4 伴有协同运动的活动 (12)手触腰椎 没有明显活
动
(13)肩关节屈 开始时手臂
曲90度,肘关节 立即外展或
伸直
肘关节屈曲
(14)肩0度, 不能屈肘或
肘屈90度,前臂 前臂不能旋
旋前、旋后
前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手仅可向 后越过髂 前上棘
在接近规 定位置时 肩关节外 展或肘关 节屈曲
屈曲
痉挛开始减弱,出 能侧方抓握及拇指 1.坐位,足跟触地,
现一些脱离共同运 带动松开;手指能 踝能背屈
动模式的运动;1. 半随意的、小范围 2.坐位,足可向后
手能置于腰后。2. 的伸展
滑动,使屈膝大于
上肢前屈90°(肘
90°
伸 展 ) 。 3. 屈 肘
90°,前臂能旋前、
旋后
5级 6级
痉挛减弱,基本脱离 1. 用手掌抓握,能 从共同运动到分离
一、Brunnstrom 偏瘫六阶段分级法
2.1 Brunnstrom 法
偏瘫恢复的过程: 是异常模式向正常模式的转变过程,是质变而非量变。
无随意活动
引出联合反应、共同运动
随意出现的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模式打破,出现分
离运动 肌张力逐渐恢复正常,有分
离运动、精细活动 精细、协调、控制运动,接
近正常水平
联合反应不利影响
何为共同运动
❖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是指偏瘫患者期望 完成某项患肢活动时引发的一种随意活动。
❖ 共同运动是脊髓水平的原始粗大运动,是脊髓中 支配屈肌的神经元和支配伸肌的神经元之间的交 互抑制(reciprocal inhibition)关系失衡的表现。
1.由意志诱发但又不随意志改变的一种固定的运动模式。 2.可称为“半随意运动”,又称连带运动; 3. 从意志诱发这一点来看,其是随意的,但从运动不能随意 改变这一点来看,其又是不随意的; 4.动作定型,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收缩强 度都是一样,没有选择性运动。
6.上肢几乎是左右对称的。下肢内、外旋时对称,屈曲 时相反,同侧上下肢之间存在同侧性联合反应;
7.诱发联合反应的原因除肌肉的用力收缩外,常见的还 有精神紧张、明显的疲劳、不适或费力的姿势、打哈欠、 咳嗽或喷嚏以及疼痛不适等;
8.联合反应基本上按照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特点);
9.偏瘫患者的许多异常反应、姿势和现象与联合反应有 关。
中枢性瘫痪的本质
❖中枢性瘫痪又称痉挛性瘫痪或硬瘫,表现 为休克期过后出现肌张力增高和痉挛,腱 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肌群间协调异常, 出现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异常运动模式 等,久后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
(一)静位性反射
姿势反射
❖静位性反射也叫体位反射(position reflex),包括 迷路紧张性反射和颈紧张性反射,其作用是维持 身体呈一定的体位如立位、坐位、卧位。
❖ 如果将有一些主动活动的偏瘫患者的患侧下肢置 于同样位置,则患腿会呈现出完全的屈肌共同运 动模式。在患髋屈曲的同时,患膝不能主动伸展 ,患侧踝关节不能主动背屈。如果患者试图努力 伸膝,则髋部也伸展,足跖屈,表现出伸肌共同 运动模式而不能完成选择性关节活动。
❖ 站立时,治疗师若将手放在患侧肩部,向前向下 压,使患者躯干前屈(屈髋),因为重心前移, 踝跖屈力量增加,诱发下肢伸肌共同运动模式; 为维持重心稳定,躯干伸肌活动增强,故躯干及 髋关节屈曲抵抗增加,躯干屈曲困难。
屈肌协同:
协同运动 肩上提 、 后缩、外 展、外旋, 肘屈曲, 前臂旋后 屈肌
伸肌
伸肌协 同:肩 内收内 旋 、肘
伸展、 前臂旋 前
2.3 Fugl-Meyer 评定法
指鼻试验
病人将前臂外旋、伸直,以示指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 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上述运动,称指鼻试验。 指鼻实验阳性:可能为脊髓楔束受损。
1级 2级
3级
4级
Brunnstrom运动评价表
上肢
手
下肢
弛缓,无随意运动 弛缓,无随意运动 弛缓,无随意运动
开始出现共同运动 仅有极细微的屈曲 最小限度的随意运
或其成份,不一定
动
引起关节运动
痉挛加剧,可随意 能全指屈曲,勾状 坐位和立位时,有
引起共同运动,并 抓握,但不能伸展 髋、膝、踝的协同
有一定的关节运动
2.3 Fugl-Meyer 评定法
跟-膝-胫试验
方法:患者仰卧位,上举一侧下肢,用足跟触及一侧膝盖, 再沿胫骨前缘下移,小脑损害会出现抬腿触膝时出现辨距 不良和意向性震颤。
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0分
1分
2分
月月月 日日日
Ⅰ 上肢
坐位与仰卧位
1 有无反射活动
(1)肱二头肌
不引起反射 活动
❖ 紧张性反射主要包括紧张性迷路反射(tonic labyrinthine reflex,TLR)、紧张性颈反射(tonic neck reflex, ATNR)、紧张性腰反射等。
(二)平衡运动性反射
❖平衡运动性反射由调整反应(righting reaction)、 保护性伸展反应(protective extension)及平衡反 应(equilibrium reaction)等一系列的反射组成。
联合运动(associated movement)是正常人随意运动 时出现的正常的、无意识的姿势调整,可改善该 随意运动的完成质量。
何为联合反应
1.主动用力的部位可以在健侧或患侧; 2.伴随患侧肌群肌张力的出现而出现的; 3.痉挛的程度越高,联合反应就越强,越持久,只要痉 挛存在,联合反应就不会消失; 4.软瘫期(BrunnstromⅠ级)不存在联合反应; 5.与随意运动不同,不是严格生理意义上的运动;
能引起反射活 动
(2)肱三头肌 同上
同上
2 屈肌协同运动
(3)肩上提
完全不能进 行
部分完成
无停顿地充分 完成
(4)肩后缩 同上
同上
同上
(5)肩外展 ≥90度
同上
同上
同上
(6)肩外旋 同上
同上
同上
(7)肘屈曲 同上
同上
同上
(8)前臂旋后 同上
同上
同上
3 伸肌协同运动
(9)肩内收、 同上 内旋
(10)肘伸展 同上
5.多见于偏瘫的恢复初期,最常见于肢体刚刚出现随意运动 的时期,表现为上肢或下肢各个关节出现协同/共同运动, 而难于产生独立关节的独立运动。 6.临床上,患者处于这个时期时,身体的运动功能很大程度 上受这些共同运动模式的影响,使得患者在很大程度上难以 进行各个关节的独立运动。 7.一般来说,共同运动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
典型的痉挛模式
头
上肢……屈 (肩胛骨、肩、上肢、肘、前臂、
腕、指)
躯干
下肢……伸 (骨盆、髋关节、膝,足、趾)
(二)被动摆放时的特定姿势
❖ 仰卧位时,治疗师能将正常人的下肢在其关节活 动度的范围内放置于任何位置。如将被试者髋关 节放于屈曲位,其髋部屈肌选择性活动能维持这 个位置。此时,他可以使该腿膝关节伸肌主动收 缩而伸膝,踝关节主动背屈。
❖ 其中运动功能积分为100分(上肢66分、下肢34 分),平衡14分,感觉24分,关节活动度44分, 疼痛44分。
❖ 大量的应用研究显示Fugl-Meyer评价法敏感、可 靠,目前已成为应用最多的评价方法。
❖ 运动:总分100(上肢66/下肢34)
<50 严重运动残损
0完全不能执行
50~80 明显运动残损
共同运动,出现分离 握住圆柱及球形物, 运动:
运动
但不熟练
1.健腿站,患侧髋
1.上肢外展90º (肘
伸展位能屈膝
伸展,前臂旋前) 2.能随意全指伸开, 2.立位,膝伸直,
2.上肢前平举及上举 但范围大小不等 。 足稍向前踏出,踝
过头(肘伸展)
能背屈
3.肘伸展位,肩前屈
30º~90º前臂能旋前、
旋后
痉挛基本消失,协调 1 .能进行各种抓握;协调运动大致正常
❖ 平衡运动性反射的作用是使机体恢复头及身体在 运动时的正常位置。
❖ 正常的选择性肌肉活动是受本体感受性反馈调节 的运动皮层控制的运动。婴儿出生时,机体处在 中枢神经系统中较低级中枢的控制下,因此,婴 儿的活动与正常成人不同,有许多多余的动作。 但是,这种低级中枢的控制是不随意性反射活动 和姿势的基础。
以下肢为例
4级:坐位屈膝90度以上,或在足跟不离地情况 下踝背屈
以下肢为例
5级:站位患腿可屈膝伸髋或在伸膝下踝背屈
以下肢为例
6级:髋从中间位进行内旋动作10次所 需时间,首先测健侧,患侧在1.5倍以上
2.1 Brunnstrom 法注意事项
1.先确定患者的关节活动度是否正常。若不正常, 需说明之。 2.正确规范检查动作,尽量避免代偿。 3.对于有失用症或有听理解障碍的病人应耐心示范 检查动作。 4.检查一个动作前,应先放松病人痉挛的肢体。
第二节 偏瘫运动功能评定
❖Brunnstrom评价法 ❖Bobath评价法 ❖MAS ❖上田敏法 ❖Fugl-Meyer评价法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