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十五讲 第八讲
• 数量的崇高主 要涉及体积 • 力量的崇高指 巨大的威力, 同时我们心中 有足够的抵抗 力和这种威力 抗争。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
• 对于康德的崇高 在于体积巨大的 观点,受到后人 的批评。英国的 勃拉德莱在《牛 津诗学讲义》中, 就举了俄国作家 屠格涅夫写到的 麻雀抗拒猎狗的 例子反驳康德的 这个观点。
二、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
• 重高作为一种审美范畴,18世纪以后在西方受到普遍重视, 这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有关。当时欧洲普遍进入资产阶 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在审美方面对浮华纤巧、彬彬有礼 的封建贵族文明感到厌倦,他们向往粗犷的大自然,追求 惊心动魄的境界。自然界中的崇高是矫揉造作的贵族上流 社会无法体验到的。18世纪启蒙主义哲学家、美学家狄德 罗在《论剧体诗》里说:“诗人需要的是什么呢?生糙的 自然还是经过教养的自然?动荡的自然还是平静的自然? 他宁愿哪一种美?纯净肃穆的白天里的美?还是狂风暴雨 雷电交作,阴森可怕的黑夜里的美呢?诗需要的是一种巨 大的、粗犷的、野蛮的气魄。”这里,巨大的、粗犷的、 野蛮的气魄就是崇高美。
• 希腊诗人荷马曾经创作两部史诗作品《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由于年代久远,荷马创作这两部史诗的确切日期已经无从查考。 公元1世纪罗马美学家朗吉弩斯比较这两部史诗时,认为《伊利 亚特》创作于荷马才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则是荷马晚年 时期的作品。原因是,《伊利亚特》全篇生意蓬勃,而《奥德赛》 以叙事为主,“这是暮年老境的征候”。“在《奥德赛》里,你 可以把荷马比拟落日,壮观犹存,但光华已逝了。” 朗吉弩斯 因此诗意地将仍然壮观、却不再热情的《奥德赛》比作“退潮的 沧海”。
• 在美学史上第一个对崇高与优美进行比较的是18世纪英国美学家 博克。博克认为,崇高的事物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可怖。比如, 浩瀚的海洋、晦暗的神庙、狂奔的烈马、一望无际的天空都让人 有可怖的感觉,因而引起崇高感。而优美的事物共同的特点是可 爱。博克认为,这些可爱的事物是能够引起人的怜爱或类似爱的 情欲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荷马
电影《特洛伊》中的“木马屠城”源自《荷马史诗》
电影《特洛伊》剧照
一、朗吉弩斯的《论崇高》
• 朗吉弩斯之所以认为《伊利亚特》创作于荷马才 华全盛的时代,而《奥德赛》是荷马晚年时期的 作品,原因是他认为《奥德赛》不如《伊利亚特》 那样具有磅礴的热情和崇高的风格。他的这种观 点是在《论崇高》一书中提出来的。 • 朗吉弩斯在西方美学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把崇高作 为审美范畴提出来。现代美学中的崇高理论是以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为起点而逐步走向完善的。
第八讲
《奥德赛》和“退潮的沧海”
• 我们曾经讲过,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 美和艺术美。而如果依据美的表现形态(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来 分类,则可以分为优美、崇高、悲和喜等。优美、崇高、悲和喜 等也被称作美学的基本范畴。
•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最一般和最本质的 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概括和反映。” • 下面我们讲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下一讲讲悲这个审美范畴。
• 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是一部修辞学著作,希腊罗马的修辞学不 是现代意义上关于作文的艺术,而是关于公开演讲的艺术,讲究 语言的自然、简洁、严肃和崇高的风格。 • 修辞学的传统主要注意形式,而朗吉弩斯提出的崇高更加重视精 神状态、表达的真诚和力量,这体现他对于同时代修辞学家的超 越。当然,朗吉弩斯并不否认表现崇高的方式、规则的重要性。
• 在我国古典美学中,没有崇高这个审美范畴。但是与崇高近似的 内容在古代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早就出现了。比如,《易经》把 各种事物归为阴阳两类,相应地,美的事物也可以分为阳刚之美 和阴柔之美,即刚性美和柔性美。“骏马西风塞北”是刚性美, “杏花春雨江南”是柔性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是阳刚之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阴柔之美。 这里的刚性美就近似于崇高,而柔性美就近似于优美或秀美,是 一种优雅、秀丽的美。
1、崇高的特征
• 崇高,是一种庄严、雄伟的美,具有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 崇高,是惊心动魄而不是玲珑雅致。 • 按照朗吉弩斯的理解,崇高首先存在于自然界,存在于某些自然 事物中。他在《论崇高》中写的一段话表达的意思是,如果我们 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 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可是尼罗河、多瑙河、莱茵河还有 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 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在爆发 时从地底抛出巨石和整个山丘,大地上还因此流起火的河流,那 样的景象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
溪流
溪流
海洋
火
火山
• 朗吉弩斯通过列举这些对象显示出自然界崇高的美学特征:数量 的巨大和力量的强大,威严可怕,令人惊叹,人的实践尚未征服 的奇异。 • 崇高也存在于社会生活和艺术中。朗吉弩斯所理解的社会生活的 崇高主要限于人格的伟大、精神的高远和感情的炽烈。比如, 《论崇高》里通篇充满了对意志远大、激越高举、慷慨磊落的人 格的赞赏和对和琐屑无聊、心胸狭窄、墨守成规的人格的鄙夷。
• 对人的感情能够产生强烈的效果,是朗吉弩斯评价不同作家 或者一个作家的不同作品的优劣的首要标准。按照这样的标 准,他评价了荷马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尽管荷马 是朗吉弩斯最钟爱的诗人,但他仍然认为《奥德赛》不如 《伊利亚特》,原因在于前者不如后者那样能够激发磅礴的 热情,让人惊心动魄。 • 根据同样的标准,朗吉弩斯对希腊雄辩家狄摩西尼和罗马雄 辩家西塞罗进行了比较。我们知道,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为,西塞罗铺 张,狄摩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强度 和深度取胜。也就是说,西塞罗的论证也许是长篇累牍,旁 征博引,看似雄辩,而狄摩西尼的演说字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语中的,引起人的强烈共鸣。对此,朗吉 弩斯作了很形象的比喻,说西塞罗的雄辩如“野火燎原”, 四面八方地燃烧,广度有余,力量、速度和深度不足。狄摩 西尼的雄辩“宛若电光一闪,照彻长空”,能够产生雷霆轰 击的效果。
• 既然崇高的效果是“不可抗拒的”狂喜,是人的理性所不能把握 的,是感性的一种感情,因此朗吉弩斯就承认了它是非理性的, 这相对于从希腊罗马美学中培育出来的审美知觉的理性主义理论 是一种偏离。因为雄辩家要把“感情灌输到旁听者的心中,引起 听众的同感”,要完全迷住听众的心情,引发听众的狂喜,这种 狂喜是一种热情,包含着非理性的、迷狂的成分,“它仿佛呼出 迷狂的气息和神圣的灵感”,这就引发出艺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 命题――想象。在朗吉努斯那里,想象是一种充满激情、心驰神 往的现象,这样理解的想象已经很接近于近代欧洲美学中的想象。 因此可以说,朗吉弩斯是一位很有天分的先知先觉的美学家。
• 西塞罗是罗马第一雄辩 家,然而朗吉弩斯认为 他不如狄摩西尼。他认 为,西塞罗铺张,狄摩 西尼崇高,铺张以数量 和广度见长,崇高则以 强度和深度取胜。
西塞罗
• 狄摩西尼的演说字 字珠玑,具有深度 和强度,往往是一 语中的,引起人的 强烈共鸣。 • “宛若电光一闪, 照彻长空”,能够 产生雷霆轰击的效 果。
2、崇高的效果
• 对于崇高的效果,朗吉弩斯在《论崇高》里有这样一段话:“天 之生人,不是要我们做卑鄙下流的动物;它带我们到生活中来, 到森罗万象的宇宙中来,仿佛引我们去参加盛会,要我们做造化 万物的观光者,做追求荣誉的竞赛者,所以它一开始便在我们的 心灵中植下不可抵抗的热情――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 事物的渴望。” • 这段话表明,崇高的效果是能够唤起人的尊严和自信。人天生就 有追求伟大、渴望神圣的愿望。在崇高的对象面前,人感到自身 的平庸和渺小,人奋起追赶对象、征服对象、超过对象,从而提 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一种自豪。
• 博克认为,崇高 的事物有共同的 特点,就是可怖。
18世纪英国美学家博克
• 从这里引申出来,崇高的事物让人恐怖和惊惧,但同时也夹杂着 快感,因为它暗示危险却又不是真正的危险,人的心理有一种缓 和。而优美的事物因为可爱,引起人的爱怜而对人有诱惑力,想 去接近它,爱它,在情感上始终让人感到愉快和向往。 • 博克还看到丑和崇高之间的某种一致性,这是值得注意的。丑本 身不一定崇高,但是丑和引起强烈恐怖的那些性质结合在一起, 就会显得崇高。在西方现代美学和艺术中,丑这个审美范畴受到 高度重视。
• 18世纪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把崇高分为两 种:数量的崇高主要涉及体积,比如暴风雨中的大海、荒野 的崇山峻岭、埃及的金字塔和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等等。力 量的崇高指巨大的威力,同时我们心中有足够的抵抗力和这 种威力抗争。康德这里说的“另一种抵抗力”,是指人的勇 气和尊严,因此,是一种道德情操。对于康德的崇高在于体 积巨大的观点,受到后人的批评。英国的勃拉德莱在《牛津 诗学讲义》中,就举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到的麻雀抗拒猎 狗的例子反驳康德的这个观点。一只幼小的麻雀从巢里掉下 来,猎狗想去吃它,为了护雏,老麻雀羽翼怒张,奋不顾身 地与猎狗对峙,猎狗竟然望而却步。麻雀的英勇和它的体积 不相称,所以,体积的大小并不是崇高的主要因素。
• 对感情、灵感、想象的重视使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成为若干年 后的启蒙运动者和浪漫主义者手中的武器。他们以此反对新古典 主义的清规戒律,反对刻板的政治生活对人的自由天性的压抑, 崇尚艺术创作中的自由和激情。 • 朗吉弩斯的崇高范畴的提出以及对崇高效果——狂喜的强调,在 美学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转变,这种转变在艺术 创作中是由理智向情感的转变,由规范法则向精神实质的转变, 对艺术作品的分析由抽象的理论探讨转变为具体作品的分析和比 较,在创作方法上则由平易清浅的现实主义转变为追求宏伟的精 神气魄的浪漫主义倾向。
• 桐城派古文学家姚鼐也有关于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姚鼐 列举的刚性美的对象有:雷霆闪电、崇山峻岭、对于人来说如凭 空远眺、万千将士勇猛杀敌等等;而柔性美的对象有:云、霞、 清风、烟雾、幽静的山林里潺潺的溪水等等。朱光潜先生在《文 艺心理学》第十五章《刚性美和柔性美》里就援引了姚鼐关于阳 刚之美和阴柔之美的论述。这是朱光潜我国系统论述崇高这个审 美范畴,对崇高和秀美进行比较研究的最早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