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

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

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A.儒家、墨家B.法家、兵家C.儒家、法家D.墨家、法家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A.理学逐渐盛行B.商品经济繁荣C.儒学受到冲击D.中央集权加强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A.“君权神授”思想B.“大一统”思想C.反专制思想D.理学思想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

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8. (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成为“儒教”;“儒家内部出现了第一个神学家”。

这种观点认为()A.汉武帝发展完善了儒家思想B.汉代经学神秘化趋势明显C.董仲舒彻底否定了先秦儒学D.汉代儒学家重视考据、训诂9.中国古代儒学成为一种士大夫之学。

到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主要说明李贽()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10.《董学特性新论》一书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

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

”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得出的结论是()A.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C.儒家学说只为统治阶级上升时期服务D.周桂钿先生说法的用意是全面继承董仲舒新儒学11. (2013河北调研)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B.“存天理,灭人欲”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D.“学者须先立志”12.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著述各异,各自提出挽救时弊的主张。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划定土地经界。

商鞅主张开辟草莱,制定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明何者较为适当()A.三者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B.三者都是基于维护农民利益的立场C.三者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做考虑D.三者都是以重视发展商品经济做考虑二、材料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 (2014·云南丽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

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人群)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

礼义生而制法度。

法者,治之端也。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

隆一而治,二而乱。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摘编自《荀子》材料2:汉兴,江都相董仲舒亦大儒,作书美孙卿(即指荀子)。

——(西汉)刘向《叙录》“荀卿全是申、韩”,“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材料3:荀子认为,礼在社会理想层面上的价值是建立社会等差秩序。

礼的本意和功能是对人之放任的约束,是对等差秩序的遵守。

这种价值取向将会在社会分化的态势下,发挥其社会整合的功能。

荀子的礼法价值观虽然有以道德裹胁法律的倾向,但他明确指出了道德与法律的互动关系,充分认识到了道德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另外,荀子还强调为政者的品德对于社会政治的决定性影响,要求处于政治实践中的从政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性。

——高春花《荀子礼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材料4:一个成功的自由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将永远是一个与传统紧密相连并受传统制约的社会。

……历经数代人的实验和尝试而达致的成就,包含着超过了任何个人所能拥有的丰富经验。

——(英)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1)概括材料1中荀子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观点形成的主要背景。

(2)根据材料2,指出荀子思想在西汉和南宋学术界的不同境遇。

根据材料1、2和所学知识,简析出现不同境遇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2、4,简述材料3中荀子思想的现代价值。

14.孔子开创了儒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历史的进程,自始至终,且在各种思潮相继出现、并存和纷争中,孔子思想一直是处于有相当影响的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汉武帝时代,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材料2:“孔子之道,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微言考序》“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

……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2)归纳指出材料2中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待的不同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康、梁看待儒学的本质目的。

材料3:假使中国的东西仅只同西方化一样便算可贵,则仍不及人家,毫无可贵!中国文化如有可贵,必在其特别之点,必须有特别之点才能见长!宋以后所谓礼教名教者又变本加厉,此亦不能为之曲讳。

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权威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性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3)材料3中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是运用什么史学方法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评价梁漱溟的观点?据材料3中张岱年的观点,谈谈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历史上孔子及其儒学思想地位的?(8分)0.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解析:C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成长于三晋大地,法家思想后来成为秦始皇治理国家的理论武器,故答案为C。

2.解析:A题干反映的是宋代尚气节、重义轻利的历史现象,这是理学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的影响,A项正确。

3.解析:选B。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干中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这句话,再结合董仲舒的思想观点就会发现题干材料前半部分就是为君权神授的提出做铺垫,而“天人感应”“天人合一”是指天和人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但与题干不符,故排除A、C;D与材料无关。

4.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实质是实现思想的统一;颁布“推恩令”的目的是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统一,故二者都体现了“大一统”思想。

5.解析:选C。

本题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主张的理解。

解答关键是准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黄宗羲的主要意思是除去民间的陋习恶俗、蛊惑、奢侈等行为,才有可能致富。

可排除A、B、D三项,故C正确。

6.【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积善成德。

A强调统治者实行仁政,C强调的是人的齐心协力,D强调的是民本,以上几项都不符合题意。

B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坏事小就去做,强调的是做人讲道德,符合题意。

7.解析:D朱熹发展了理学,排除A项;政治需要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排除B 项;C项不符合材料含义;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儒家思想在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日益走向僵化,“儒家的政治化”就是指儒家思想受封建专制主义控制而失去活力,D项符合材料。

8.解析:选B。

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的含义,题干主要叙述了汉武帝时儒学逐渐神化、宗教化的趋势,故选B。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继承先秦儒学思想,发展了儒学,故A、C、D三项表述错误。

9.解析:选C。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是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10.【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和“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这些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引用这些说法是要肯定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对西汉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的推动作用。

11.解析:A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

题干中朱熹对宋孝宗“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的进言体现了其“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