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免疫 ppt课件
➢ 最初通过免疫排斥实验被发现,故又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umor specific transplantation antigen, TSTA)或肿瘤排斥抗原(tumor rejection
antigen, TRA)
➢ 理化因素或病毒诱生的肿瘤抗原多为TSA
发现和鉴定TSA途径:
A. 移植排斥出现的新 抗原(neoantigen)、肿瘤细胞异常或过度表达 的抗原物质的总称。
➢ 分类:肿瘤抗原特异性
肿瘤抗原的产生机制
一、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 TSA):指肿瘤细胞特有的或只 存在于某种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一类抗原。
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是前列腺癌早期诊断、检测治疗反应和判断预后的重要血 清标志物。
28
6.糖基化等原因导致异常的细胞蛋白 及其产物:多种肿瘤细胞表面常过量 表达或表达结构异常的糖脂或糖蛋白, 此类肿瘤抗原既可用作肿瘤诊断的标 志物,也可用作肿瘤免疫治疗的靶分 子。
肿瘤抗原的分类和特征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 1.肿瘤特异性抗原 2.肿瘤相关抗原:胚胎抗原、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过量表达的抗原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1.突变基因或癌基因的表达产物 2.异常表达的细胞蛋白 3.致癌病毒表达的肿瘤抗原 4.胚胎抗原 5. 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6.糖基化等原因导致异常的细胞蛋白及其产物
但目前这类肿瘤抗原尚未在肿瘤的靶向治疗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癌基因编码的蛋白 突变的抑癌基因编码的蛋白
2.异常表达的细胞蛋白:
(1)正常细胞也表达(水平低)但在肿 瘤细胞出现了异常表达
(2)肿瘤睾丸抗原:在机体出生后只表 达于睾丸或卵巢等生殖母细胞(不表达
MHCⅠ类分子)
3.致癌病毒表达的肿瘤抗原:可为免疫系统所识别的新抗原。此类抗原 是由病毒基因编码的,被称为病毒肿瘤相关抗原。
27
5、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 分化抗原是细胞在分化成熟不同阶段出现的抗原,不同来源、不同分化
阶段的细胞表达不同的分化抗原。 ➢ 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是仅在某些特定的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分化抗原。 ➢ 一些肿瘤细胞会表达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CD20是B细胞表面的一种分化抗原,在某些肿瘤如部分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胸 腺瘤等患者中可以检测到CD20。靶向CD20的基因工程抗体(商品名rituxan) 能够通过多种机制杀伤表达CD20的肿瘤细胞,成为全球第一个被批准用于临床 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单克隆抗体,目前已在临床推广应用。
➢移植排斥实验的敏感性较低,只能检出 免疫原性强的肿瘤抗原,无法发现虽能诱 导特异性肿瘤免疫应答但不足以排斥肿瘤 逆转录形成的互补DNA (cDNA)与适当的载体(常用噬菌体或质粒载体)连 接后转化受体菌形成重组DNA克隆群,这 样包含着细胞全部mRNA信息的cD大多数肿瘤细胞抗原的免疫原性比较弱,难以诱导机体产生有效的免疫 应答
AFP、CEA本身的免疫原性很弱,因为曾在胚胎期出现过,机
体对其已形成免疫耐受,所以很难引起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应。 通过氨基酸突变改构CEA,可以提高CEA的免疫原性,如果改构的CEA 与高效免疫佐剂合用,可诱导阶细胞
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丢失的基因
肿瘤细胞表达 的基因1
肿瘤细胞表达 的基因2
20
2.肿瘤相关抗原 TAA 是 (tumor-associated antigen,
同一种病毒诱发的不同类型肿瘤(无论其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何不 同),均可表达相同的抗原。
免疫原性较强,可以引起T细胞应答。
多种病毒与肿瘤的发生相关
4、胚胎抗原:是指在胚胎发育阶段由胚 胎组织产生的正常成分,在胚胎后期减 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存留极微量。 但细胞癌变时,此类抗原可重新合成而 大量表达。
免疫抑制因子
致癌因素
癌基因 表达增加
突变细胞 突变细胞
突变细胞
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癌症 正常
机体免疫功能状态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是否存在
肿瘤抗原
性质特点的免疫
防
效应机制
治
肿瘤的免疫 逃逸机制
第一节 肿瘤抗原
20世纪50年代,才确证肿瘤抗原的存在,并证明其所诱导的机体 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的抗肿瘤作用。 目前已发现的数千种肿瘤抗原已经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和防治。
):
指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组织均可表达的抗
原,只是其含量在细胞癌变时明显增高。
此类抗原只表现出量的变化而无严格肿瘤 特异性
胚胎抗原(fetal antigen)、组织特异性分化抗原、 过量表达的抗原等均为TAA。
(二)根据肿瘤抗原产生的机制分类
1.突变基因或癌基因的表达产物:这类抗原是细胞癌变过程中新合成的蛋白 质,机体对此类分子未形成自身耐受,可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反应。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Page 173
20123
2016年3
免疫监视
免疫系统
识别清除
“非己成分”
突变的细胞 衰老凋亡的细胞
肿瘤
免疫系统与肿瘤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免疫系统能通过多种免疫效应机制杀伤 或清除肿瘤细胞
肿瘤细胞也能通过多种免疫逃逸机制抵 抗或逃避免疫系统对它的杀伤或清除
特异性抑制因子:增强抗体; 非特异性抑制因子:TGF-b、IL-10等
26
胚胎抗原分为两种
分泌性抗原:由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如 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 AFP)。
膜抗原:疏松地结合在细胞膜表面,容易 脱落,如结肠癌细胞表达的癌胚抗原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AFP、CEA作为肿瘤血清标志物已常规用于肿瘤的诊断,其含量的上升可作为肿瘤 诊断、复发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