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四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贵州学业水平测试)明太祖朱元璋为整顿吏治加强集权策划了四大案件,其中之一是诛杀宰相胡惟庸,此后明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是(B) A.设置三省六部B.废除宰相制度
C.设置军机处D.废除科举制度
[解析]本题考查明太祖朱元璋废掉宰相的基本史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B项。
2.(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明朝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直属皇帝,其目的是(C)
A.提高办事效率B.扩大统治基础
C.加强专制统治D.增强六部权力
[解析]废除中书省和丞相,直属皇帝,这体现了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选C项。
3.洪武十五年(1382年),皇帝设置了大学士之职,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
大学士们被安排在紫禁城内各宫殿中随时应召,由于大学士分散在各宫各殿,不聚集在一处,因此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
下列对“大学士”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其职责具有临时性B.具有一定的决策权
C.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求D.属于皇帝的侍从、顾问
[解析]依据“其职责是提出建议和批阅国家的公文”“不能向皇帝的旨意提出统一的挑战”分析可知,B项说法错误,D项说法正确;由“随时应召”可知A项说法正确;大学士的设置满足了君主专权的需要,C项说法正确。
4.(2018·遵义高一联考)明成祖时,宫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参议机构,用来弥补废丞相后中枢决策留下的空缺,这个机构就是“内阁”,其性质是内廷秘书班子。
这反映出“内阁”
(C)
A.是皇权执行机构B.其阁员位卑权重
C.有助于合理决策D.是中枢决议机构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内阁是皇帝的秘书班子,所以其不是皇权的执行机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内阁的职能而没有涉及阁员是否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内廷的秘书班子,有助于合理决策,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决策
机构,也不是行政机构,故D项错误。
5.(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内阁制度的创立反映的本质问题是(D)
A.地方职能的健全B.思想控制的加强
C.中国社会的进步D.君主专制的强化
[解析]明朝时期设立的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制度是皇权加强的表现,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6.(2018·莱芜高一联考)据史书记载: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因而阁权在国家权力运作机制中,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决策权。
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
这种现象(C) A.表明内阁大臣地位很高却无权
B.说明内阁大学士与皇帝共同决策
C.体现阁臣利用专制皇权的效能
D.反映内阁大臣延续历代丞相职权
[解析]从“当这种决策权得到皇权支持和批准后,就可以影响甚至左右政局的发展”可知,内阁大臣可以通过皇帝的信任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故C项正确。
7.清太宗皇太极在位时,八旗固山额真合称八大臣,与诸王贝勒共议国政。
诸王兼领六部事,议政纷纭难决。
这不能说明(D)
A.议政王大臣会议有较大的决策权
B.六部处于从属地位
C.王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D.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解析]由“八大臣,与诸王贝勒共议国政”可知,A项说法正确;由“诸王兼领六部事”可知,B项说法正确;由“诸王……议政纷纭难决”可知,C项说法正确,D项说法错误。
8.据《清史稿》记载,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D)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
9.(2018·常州高一检测)西方人曾将“军机处”翻译为“Office of Military Secrets”(军事
机密办公室),该译法最能反映出军机处的(A)
A.由来B.职能
C.特点D.性质
[解析]材料中“军事机密办公室”与军机处最初是处理西北军务史实相符,故A项正确;军机处职能是上传下达,故B项错误;军机处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和决策封闭”,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军机处属于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办事机构,故D项错误。
10.(2018·岳阳高一期末)军机处成立后,政令经由军机处直接发出,称为廷寄;部院各方的公文也直接送到皇帝的手中,称为折本,不再经由内阁。
这表明(D)
①内阁已形同虚设②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③行政效率有所提高④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公文和政令不再经由内阁处理,故内阁形同虚设,①正确;政令经由军机处发出,各方政务由皇帝处理,全国大权集中于皇帝手中,由此可知②④正确;政务处理不再经由其他环节,行政效率有所提高,③正确。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本题选D项。
11.(2018·苏州高一检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下列相关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
①废丞相②设立内阁③设置军机处
A.①②③B.②①③
C.①③②D.③①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
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制,清朝雍正年间,设置军机处。
12.(2018·广东学业水平模拟)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B)
①建立皇权绝对权威②皇权控制中央机构③削弱地方权力
A.①②B.①②③
C.①③D.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概念的理解。
结合从秦朝建立这一制度到清朝这一制度发展到顶峰的过程,我们可以知道,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特征是建立皇权绝对权威、皇权控制中央机构、削弱地方权力、注重思想控制。
所以
正确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2018·南昌高一检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丞相的主要作用。
[答案]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避免君主独断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
[答案]废除丞相,设五府、六部等分理全国军政、行政等事务;各部门相互监督和牵制,保证全国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
(3)从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是什么吗?
[答案]趋势:不断调整中央行政机构,相权不断削弱乃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
14.(2018·洛阳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
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
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
材料二“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
——以上材料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解析]秦汉时期我国从传统的贵族分封制走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唐代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制度标志着中国中枢权力体制的成熟与完善。
[答案]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
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依据材料回答。
[答案]缺乏人才;唐朝政治体制的影响。
(3)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解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说明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极端强化,联系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