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管理思想】墨家管理思想概括墨子的管理思想一、墨子的思想墨子是一个代表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也想追求社会的和谐。
但他是从小生产者、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追求社会和谐的。
通过学习墨子的管理思想,可以为领导者、管理者了解下属、了解员工提供帮助。
1、墨子的人性观讲到管理,就要谈到对人的看法,儒墨道法各家没有不讲人性的。
孔子讲“性相近也”,孟子讲“人性善”,荀子讲“人性恶”,都是在说对人的看法。
管理从形式上来讲,是人、财、物的协调,从本质上看则是对人的管理,因为财、物是受人支配的,所以管理的关键是管人,而管人的关键是管心。
但是心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孟子有孟子的看法,荀子有荀子的看法,法家有法家的看法,道家有道家的看法,墨家也有自己的看法。
墨子认为动物都是依靠本能而生存的,而人不一样,人是“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
意思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差别就是劳动,人能通过劳动得到财富。
动物不行,动物只能获取大自然的果实,而人可以通过劳动、加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基于此,墨子主张“劳而后获”,坚决反对不劳而获,对那些侵吞他人、集体、国家财务者,坚决地给予道义上的谴责和法律上的制裁。
在“劳而后获”这点上,儒家和墨家是一致的。
孔子说:“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论语·卫灵公》)这是讲官员在侍奉君主时,要谨慎认真地工作,把拿俸禄的事放在后面。
儒家和墨家的不同不在于对劳动的看法方面,而在于分配方面。
儒家主张有差别、有等级地分配,墨家主张无差别、无等级地平均分配。
2、墨子的义利观所谓义利观,是指如何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关系的一套准则。
法家有法家的义利观,道家有道家的义利观,儒家有儒家的义利观,墨家也有自己的义利观。
墨家处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原则是六个字——“兼相爱,交相利”,就是说,你对自己的东西特别珍惜,那么也要珍惜别人的东西,你不能侵吞别人的东西为己有。
既要尊重自己的产权,也要尊重别人的产权。
再讲一下墨子的“义”与孔子的“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墨子看来,“利”指国家、人民的利益。
墨子总讲利。
“义”的对立面:“亏人自利”注:墨子口不离利,最反对“亏人自利”。
在墨子的心目中,“利”是天下之公利,所谓“义”就是“兼相爱,交相利”,为天下之公利,而不是个人的私利而奋斗。
标准:三表A、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效。
B、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
C、国家是否得到利益。
在关于“义”的问题上,孔子强调既要自己富,也要别人富。
孔子不但不反对求富逐利,而且认为不求富贵才是可耻的。
他说:“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论语·泰伯》)墨子的“义”则更多地强调天下的功利,认为利于人的就是义,不利于人的就是不义,有比较浓厚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色彩。
墨子的偶像是大禹,大禹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墨子的“口不离利”,孔子的“罕言利”(《论语·子罕》)以及孟子的“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有人说还是墨子实在,孔子和孟子太虚伪。
话不能这么讲,他们是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他们的不同行为方式是受到本阶级的生存状况和生产状况的限制而产生的。
在农村,人们见了面,经常讲“吃了吗”,“挣多少钱”。
说明什么?说明他们物质上还没有得到相当的满足,更追求物质。
在发达的城市里,人们见了面,往往是说“你好”,“对不起”这些话。
他们讲不讲钱?也讲,但至少公开的场合上很少讲。
你起码能从他的话里边感受到,他们物质生活很满足,追去精神生活;眼前利益满足,追去长远利益。
显然这是不同的生活状况、生产状况所导致的人的行为的差别。
墨子为什么“口不离利”?因为他代表着劳动阶层的利益。
劳动者多是小生产者,资产规模小,强调如何扩大自己的资产规模,当要“口不离利”。
孔子、孟子代表着职业官员、职业经理人的利益,由于领导的岗位不是具体地创造财富,而是制定合适的政策、制度并通过这个杠杆,让别人高兴,让别人高兴了,能够努力地工作,上交一定的利润,他们也就富裕了。
假如领导总是讲利益,那就有问题了。
你有权力,又对利益那么感兴趣,自然倾向于利用手中的权力修改政策,将别人的利益据为己有。
不能说儒家虚伪,只是不同阶级的思想家,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提出来的或者体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有所不同。
那么如何证明一个人的行为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呢?墨子提出三个标准,也叫“三表”,即一是看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致。
古帝王之说往往反映社会的长远利益,因为古帝王往往就是这个时代、社会的集中代表与体现,与古帝王之说是否一致,反映了是否代表了社会的长远利益。
二是看老百姓是否得到利益。
三是看国家是否得到利益。
这说明做领导人都应代表人民的利益,只有人民高兴了,国家才能兴旺。
墨子非常强调“义”,“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认为,“利”是相互的,是互利。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虽有贤君,不爱无功之臣,虽有慈父,不爱无益之子。
”(2)墨子义利观的本质:保护小生产者的利益。
墨子特别强调国家政权稳定,小生产者保护不了自己。
3、墨子的生产思想生产思想:“生之密,用之节”,反对奢侈品生产,主张转向日用品生产。
1)“生之密”:“君子强听治,贱人强从事”。
墨子认为,民有三患,“寒者不得衣,饥者不得食,劳者不利息”2)解决办法: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人口。
二者之中,又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
3)增加人口的办法有二,积极之法为多生孩子,早婚。
消极之法为除寡人之政(保证现有人口存活),主张非攻、非乐、节用、节葬,反对王公大人蓄私(妻妾不能太多)。
墨子的生产思想是“生财密”,“用之节”。
(《墨子·七患》)“生财密”的意思是勤快地生产和工作;“用之节”的意思就是过节约的生活。
“生财密”,“用之节”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勤俭。
所谓“生财密”就是按照岗位职责做好自己的工作。
墨子讲,君子要“强听治”,贱人要“强从事”。
(《墨子·非乐上》)每个人都要完成自己的岗位工作,按岗位要求办事。
墨子认为当时的老百姓有三个忧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墨子·非乐上》)。
现在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劳者不得息”,太累了顾不上休息,因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也逐渐地像西方一样,增加休息时间,因为工作的目的还是生活。
具体来讲如何做到“生财密”呢?墨子提出两个办法,一是延长劳动时间,二是增加劳动人口。
二者中以增加劳动人口为主。
因为劳动时间要受到一天24小时的限制,不可能无限地延长;另外,你起早贪黑地工作,今天的工作时间增加了,明天就减少了,对身体的长远健康和未来不利,也不利于家庭经济的长远发展。
因此,墨子把重点放在增加劳动人口上。
那么如何增加人口呢?墨子的办法有两个,直接的办法是多生孩子。
当时的社会习俗是男三十女二十结婚,墨子说太晚了,他主张男二十女十五结婚,实行早婚政策。
这样人口可以成倍增加。
墨子的这个主张后来在生活中贯彻下去,不仅是男二十女十五结婚,有的更早。
还有的如徽商,男的出去经商,怕万一经商回不来,得先给家里留个后代,往往是十二三岁就结婚,十四五岁生了孩子,然后出去经商,这也是由社会生产状况决定的。
另一个办法是消除“寡人之道”。
(《墨子·节用上》)“寡人之道”就是人口减少的政治。
保证现有人口存活的办法,一是“非攻”,坚决反对打仗,打仗要死很多人,要有很多人残疾,好不容易出现的人口一下子又没了,多浪费生产力啊!另外男人打仗,夫妻老不在一起,又少生孩子了。
墨子说,一场战争“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
(《墨子·节用上》)因此,墨子一再疾呼,要制止因“不相爱”引起的非义之战。
二是“节用”、“节葬”。
墨子认为领导人节用,老百姓的剩余就多,质量也还,更健康。
三是反对王公大臣蓄私,他举例说,王公大臣往往有很多老婆,他们老婆多了别人就没有老婆了,天下又要少生不少孩子。
4、墨子的消费思想A、以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标准是否吃饱。
B、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主张“去大人之好聚珠王、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
好处:(1)可以为简单再生产提供条件;(2)可有社会剩余,加强粮食储备;(3)统治者可在国家的武装力量上储备——兵备;(4)可以维持社会安定,“俭节则昌”,反之则亡。
墨子的消费思想是以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生产需要为标准的节用论。
节用的标准是:是否过一种温饱的生活。
墨子说,在饮食方面,能吃饱就行,不要“五味之调,芬芳之和”;更不可以吃“远国珍怪异物”;衣服能穿得暖就行,不要“锦绣文采”;房屋“冬以风寒,夏以暑雨”就可以;交通只要结实、坚固,能任重致远就行。
总的原则是,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消费实用即可。
墨子的节用既限制统治者,也限制被统治者,主要以限制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特权为目标。
“去大人之好聚珠宝、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
(《墨子·节用上》)节用有什么好处呢?一是可以简单的再生产创造条件;二是可以加强粮食储备,抵御天灾人祸;三是统治者可以在武装力量上增加储备,加强国防力量。
5、墨子的储备思想墨子重视储备,提到关系国家安危存亡的高度,他把国家和私家都保持三年粮食储备看作是保证国家、人民抗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称之为“国备”。
墨子还特别重视储备,他强调国家和私家都要三年储备一年的粮食,十年储备三年的粮食,三十年储备十年的粮食,这是保证国家、人民抵御天灾、战祸的最低限度的储备,他把这称为“国备”,说是要能做到这一点,再大的天灾人祸也能抵御得了。
为什么呢?因为小农经济规模太小,抵御不了天灾人祸的打击,而且农业社会也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一般六年一个小周期,十二年一个大周期,的靠着储备来抵御危机。
鉴于此,墨子特别重视储备。
二、墨子管理思想的评价中国是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墨家思想有广大的社会基础,直到今天仍需要研究墨家思想1、集中反映了小生产者的思想意志。
小生产者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规模小,无力抵御天灾人祸的打击。
因此墨子一方面主张增加人口,发展相对的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主张社会清平,要求稳定的能勤俭致富的社会环境,希望明君、鬼神保佑,把希望和命运寄托在超自然的力量上。
墨子的管理思想既主张强化政府的权威(若政府高效廉洁的话),又隐含着如果统治者不按天道行事就可以推翻之意,因此中国社会自古就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之说。
墨子对领导的要求很高,如果领导做不到,往往就会激化社会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