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

抗生素及合成抗菌药


舒巴坦
青霉烷砜类不可逆β内酰胺酶抑制剂。 常与氨苄西林以1:2混合,但不太稳定。
舒它西林Sultamicillin
口服后迅速吸收,在体内非特定酶的作用下使其水解, 给出较高的血清浓度的氨苄西林和舒巴坦
克拉维酸钾
u为氧青霉烷类 uβ-内酰胺酶抑制剂(G+、G-均有效),抗菌增效 u单独使用无效与阿莫西林配伍增效(奥格门汀)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青霉素V钾
6-位侧链的α-碳上都具有 吸电性的取代基,阻止侧链 羰基电子向β-内酰胺环的 转移,增加对酸的稳定性
非奈西林(耐酸)
氨苄西林(广谱)
u6位引入苯甘氨酸 u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u氨基的存在易聚合
阿莫西林(广谱)
u苯甘氨酸的苯环4位引入羟基 u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ß 修饰原因:C-3位的克拉定糖引起细菌耐药 ß 结构特征:内酯环3位去克拉定糖, 氧化为羰基;11、12位间形成环状 的氨基甲酸酯;6位羟基被烷基取代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类
ß 属于16元环内酯的母核结构,与碳霉胺糖和碳霉糖结合 成碱性苷,性状比较稳定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螺旋霉素类
u双烯结构16元环大环内酯抗生素 在其内酯环的9位糖苷衍生物 u味苦,口服吸收较差 u对其不同位置的羟基酰化:增加 抗菌活性、提高生物利用度稳定性
半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的分类
ß 第一代对革兰氏阳性菌作用强,对阴性菌的β-内酰胺 酶的抵抗力较弱,较易产生耐药性。
ß 第二代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与第一代相近或 较低,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为优异。主要特 点为:抗酶性能强,抗菌谱广。
ß 第三代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效能普遍低于第一代 (个别品种相近),对革兰氏阴性菌的作用较第二代更 为优越。耐酶性能强.
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ß β内酰胺酶是细菌产生的保护性酶,使某些β内 酰胺抗生素在未达到细菌作用部位之前将其水 解失活,这是细菌产生耐药性的主要机制。
ß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是针对细菌对β内酰胺抗生素 产生耐药机制而研究开发的一类药物。对β内 酰胺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身又具有抗菌活 性。
头孢噻肟
u7位含有2-氨基噻唑-α-甲氧亚胺基乙酰基 u3位引入乙酰氧基甲基 u第三代半合成头孢菌素 u广谱抗生素,对G-作用比一代二代药物强
头孢克肟
u7位含有2-氨基噻唑-α-羧甲氧亚胺基乙酰基 u3位引入乙烯基延长共轭结构 u第三代半合成口服头孢菌素 u广谱抗生素,对G-作用比一代二代药物强,对G+作用较差
头孢匹罗
u7位含有2-氨基噻唑-α-甲氧亚胺基乙酰基 u3位引入季胺基团(吡啶盐) u第四代半合成头孢菌素 u对b-内酰胺酶超稳定,广谱、强效,不良反应少。
头孢喹肟
u7位含有2-氨基噻唑-α-甲氧亚胺基乙酰基 u3位引入季胺基团 u第四代半合成头孢菌素 u人兽两用抗生素
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的构效关系
亚胺培南
u为碳青霉烯类,含有脒基 uβ-内酰胺抗生素 u抗绿脓杆菌 u亚胺培南,西司他汀(肾肽酶抑制剂)联用
美罗培南
u为碳青霉烯类 u含四氢吡咯环 u对肾脱氢肽酶稳定,可单独使用 u抗菌活性超过部分三代头孢菌素
氨曲南
u第一个全合成获得的单环β-内酰胺类 u含氨噻肟侧链 u对G-菌活性好,耐酶,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小,无过敏性反应
螺旋霉素I 螺旋霉素II 螺旋霉素IIII 乙酰螺旋霉素I 乙酰螺旋霉素II 乙酰螺旋霉素III
R1 H COCH3 COC2H5 H COCH3 COC2H5
四环素类抗生素
ß R1=OH, R2=H, 土霉素 R1=R2=H, 四环素 ß R1=H, R2=Cl, 金霉素
天然的四环素类药物
ß 1.基本结构:四个六元环,1、2、3、10、 11、 12取代基不变;
ß 2.抗菌谱:广谱:用于各种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 氏 阴性菌引起的感染
ß 3.理化性质:酸碱性 ß 4.不稳定性:酸、碱、金属 ß 5.缺点:血浓低,耐药,肝毒,四环素牙
青霉素及其衍生物的构效关系
头孢菌素及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菌素的结构特点
ß Cephalosporins的母核是四元的β-内酰胺环与六元 的氢化噻嗪环骈合而成。
ß “四元环骈六元环”的稠合体系受到的环张力比 青霉素母核的“四元环骈五元环”体系的环张力 小。
ß 结构中C-2-C-3的双键可与N-1的未共用电子对共 轭,比青霉菌素类结构更稳定。
团菌等有效;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ß 3. 副作用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 ß 4. 作用机理相似: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
ß 药物的共性: ß 5. 稳定性较差:对酸、碱、酶均很敏感; ß 6. 结构保守性较强:不论甙键水解、内酯环
开环或脱去酰基,都可丧失或降低活性 ß 对天然来源的药物进行结构修饰
头孢拉定
u头孢氨苄7位侧链1,4-环己二烯衍生物 u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活性与头孢氨苄类似 u耐酸、耐酶,可口服 u泌尿系统、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的感染
头孢克洛
u7位侧链和氨苄西林相同,3位氯取代 u亲脂性增强,吸收好 u第二代半合成头孢菌素 u(G+减弱,G-增强)
头孢呋辛
u7位含有顺式甲氧肟基酰基侧链 u第二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效果增强 u头孢呋辛酯
青霉素类(Penicillins)
头孢菌素类(Cephalosporins)
青霉烯(Penem)
碳青霉烯(Carbapenem)
氧青霉烷(Oxypenam)
单环的β-内酰胺(Monobactam)
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u含有3个手性碳原子 u天然类抗生素(不能口服) uβ-内酰胺并氢化噻唑 u不耐酸、不耐酶、抗菌谱窄(G+√,G-×) u易水解(钠钾盐粉针剂) u交叉过敏反应(内源性、外源性)
甲氧西林
苯唑西林
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苯唑西林 (Oxacillin)
可口服和注射 给药,半衰期比 较短,用于耐青 霉素酶的金黄
色葡萄球菌和
表面葡萄球菌
的周围感染
苯唑西林钠的研究
ß Oxacillin是利用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发现的。以 异噁唑取代甲氧西林的苯环,同时在C-3和C-5 分别以苯基和甲基取代,其中苯基兼有吸电子 和空间位阻的作用。因此侧链含有苯甲异噁唑 环的Penicillin的发现,认为是耐酶青霉素的一 大进展,这类化合物不仅能耐酶,还能耐酸, 抗菌作用也比较强。
哌拉西林(绿脓杆菌)
u氨苄西林衍生物(哌嗪酮酸) u广谱、副作用较大 u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
耐酶半合成青霉素的设计原理
ß 人们发现侧链含三苯甲基时,对青霉素酶稳定。 人们设想可能是由于三苯甲基有较大的空间位 阻,阻止了化合物与酶活性中心的结合。又由 于空间阻碍限制酰胺侧链与羧基间的单键旋转, 从而降低了Penicillin分子与酶活性中心作用的 适应性,加之取代基比较靠近β-内酰胺环,也 可能有保护作用。
长效红霉素类抗生素(每天给药一次) 百日咳杆菌作用较强 副作用较小
红霉素的结构修饰
二代红霉素类——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ß 首个环内含氮的15元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ß 吸收后在感染部位高度浓度表达 ß 广谱,长效,G-菌抑制活性更好 ß 对酸稳定性好
红霉素的结构修饰
第三代红霉素类抗生素——酮内酯类
ß 第四代的3位含有带正电荷的季铵基团,增加了药物 对细胞膜的穿透力,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唑啉
u含有四氮唑环和噻二唑环 u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
头孢氨苄
u7位侧链和氨苄西林相同 u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抗菌 u耐青霉素酶,不耐b-内酰胺酶
头孢羟氨苄
u头孢氨苄7位侧链苄基对位有甲基取代 u第一代半合成头孢菌素,活性好于头孢氨苄 u泌尿系统、呼吸道、皮肤及胃肠道感染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化学性质
ß Penicillins类化合物的母核是由β-内酰胺 环和五元的氢化噻唑环骈合而成,二个
环的张力都比较大,另外 Benzylpenicillin结构中β-内酰胺环中羰基 容易与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或者酶作用, 使β-内酰胺环破裂,从而失去生物活性。
β-内酰胺抗生素的作用机制
第一代红霉素衍生物:
ß 增加红霉素的稳定性和水溶性 ß 将红霉素制成各种酯类和盐类的前体药物
增加红霉素耐酸性 ß C-6羟基、C-8氢、C-9羰基以及C-12羟基 ß 9位酮羰基的结构改造比较成功:取代肟羟基
98
12
6
罗红霉素稳定性好; 活性高6倍;毒性低
肺组织细菌感染。
青霉素的过敏原
ß 青霉素中过敏原的主要抗原决定簇 是青霉噻唑基,由于不同侧链的 Penicillins都能形成相同结构的抗 原决定簇青霉噻唑基,因此 Penicillins类抗生素之间能发生强 烈的交叉过敏反应。
半合成青霉素衍生物
ß 耐酸的半合成青霉素 ß 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 ß 广谱的半合成青霉素
作用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s),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使菌体失去 屏障而死亡。此类药物对繁殖期的敏感细菌 有极强的杀灭作用,但对细菌已合成的细胞壁 无影响。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过敏反应
ß β-内酰胺抗生素在临床使用时,对某些病人中易 引起过敏反应,严重时会导致死亡。β-内酰胺抗 生素的过敏原有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过敏原 主要来自β-内酰胺抗生素在生物合成时带入的残 留量的蛋白多肽类杂质;内源性过敏原可能来自 于生产,贮存和使用过程中β-内酰胺环开环自身 聚合,生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中国药科大学 药学院 谢唯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谢唯佳:日本近畿大学药物化学博士,高科技研究中心助 理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副教授。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 2016年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资助对象; 江苏省执业药师协会命题专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