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学时:64学时(含课外学时)学分:4学分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考核要求:考试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章节课程内容学时1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42第二章社会学简史43第三章社会与社区44第四章社会文化45第五章人的社会化46第六章社会角色47第七章社会互动48第八章社会群体49第九章社会组织410第十章社会制度411第十一章社会问题412第十二章社会控制413第十三章社会政策414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415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416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4合计64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

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

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

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

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

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

期中成绩占30%。

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1.基本内容: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

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思考题: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1.基本内容: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

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

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思考题: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1.基本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第二节社区概述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思考题: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第四章社会文化1.基本内容: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2.文化模式与功能3.文化的相关问题思考题: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1.基本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思考题: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1.基本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4.教学建议: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

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第二节角色理论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思考题: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1.基本内容: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第三节集合行为思考题: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1.基本内容: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第二节初级群体第三节婚姻与家庭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思考题: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九章社会组织1.基本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