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杜威

杜威

约翰〃杜威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年10月20日出生于美国佛蒙特州,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于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后进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研究师从皮尔士,1884年获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代表作品《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

中文名约翰〃杜威国籍美国逝世日期1952年6月1日(壬辰年)毕业院校佛蒙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代表作品《哲学之改造》、《民主与教育》外文名John Dewey出生日期1859年10月20日(己未年)职业学者哲学家主要成就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人物简介约翰〃杜威(John Dewey),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他生于佛蒙特州,在佛蒙特大学读书。

后来他在霍普金斯大学的赫尔门下学习。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最有声望的实用主义哲学家。

他于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后进霍普金斯大学研究院研究师从皮尔士,1884年获博士学位,此后相继在密执安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

五四运动前后他曾来中国讲学,促进了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哲学的改造》(1920)、《经验与自然》(1925)、《确定性的寻求》(1929)等。

1884年杜威获取博士学位后在密执安和明尼苏达大学任教。

1886年他出版了第一本美日心理学教科书,在当时很受欢迎。

1894年到芝加哥大学任教工作十年。

这十年是他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时期。

1904年他到哥伦比亚大学教书直到1930年退休。

在那里他不再研究心理学,而只是把心理学应用到教育和哲学方面,宣扬他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学思想。

近代美国教育思想家、实用主义哲学家,恐怕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杜威对美国及世界教育思想与实施,有其深远的影响及无与伦比的贡献。

杜威不仅是二十世纪中的一位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而且在美国国内,也是一位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倡言民主政治理想的所谓自由主义派人士,同时也是一位致力于民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实践者。

他的思想,不仅形成了美国继实用主义之后而起的实验主义(Experimentalism)哲学体系,而且也是间接影响到新教育──所谓进步主义教育──实施与理论的一位教育哲学家。

由于他毕生从事著作、教学,受业学生分居世界各地,故其影响是他人所不能匹敌的。

他的门徒胡适,是中国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著名学者和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健将。

杜威(John Dewey)出生于一八五九年的十月二十日。

这一年也是英国进化论的提倡者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发表其《物种起源》(Origin of Species)巨著的一年。

杜威诞生在一个中产社会阶级的杂货商家中。

由于杜威的家乡,是新英格兰(New England)的维蒙特(Vermont)州的贝林顿(Burlington),人民生活习惯,娴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这些可以说是新英格兰殖民区的传统精神。

生平介绍杜威在公元1859年10月20日出生,他诞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杂货商家中。

他的家乡在新英格兰的维蒙特州的贝林顿。

这个地方向来习于自治,崇尚自由,笃信民主制度。

杜威小的时候有点害羞,并不是很聪明的小孩,不过他很喜欢看书,是大家公认的书虫。

他在中学毕业之后,就进入当地的维蒙特大学就读。

大学的时候,杜威修过希腊文、拉丁文、解析几何及微积分,大三开始涉猎自然科学的课程,大四时,他才更广泛地接触到人类智能的领域。

1879年,杜威大学毕业,开始了他一直想要从事的教职工作,并且继续研读哲学史。

1882年,杜威首次发表论文,这三篇论文被刊登在全国唯一哲学学术论文的杂志上,对他自己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鼓舞。

后来,杜威拿到博士学位,也结了婚,他六个孩子中最聪颖的老三后来不幸因病夭折,对他和太太的打击很大。

1879年毕业于佛蒙特大学,1884年获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84-1888,1890-1894年在美国密歇根大学,1889年在明尼苏达大学教授哲学。

1894-1904年在芝加哥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系和教育系主任,1902-1904年还兼任该校教育学院院长。

1904-1930年,他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兼任教授教职。

还担任过美国心理学联合会、美国哲学协会、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主席。

1896年他创立一所实验中学作为他教育理论的实验基地,并任该校校长。

反对传统的灌输和机械训练的教育方法,主张从实践中学习。

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口号。

其教育理论强调个人的发展、对外界事物的理解以及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影响很大。

杜威曾经到世界许多地方演讲,宣扬他的想法,他曾经到过中国、印度访问,因此他的思想也影响着美国以外的地区。

1894年,杜威跟他妻子创立了实验小学,后因归并的问题,遂辞职离去。

之后他到了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919年,他曾经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他还去了苏联、土耳其、南非及墨西哥等地。

杜威在87岁的时候再婚,一直到93岁(公元1952年)才因肺炎去世。

中国经历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是杜威的教学生涯中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由于接触外籍学生的缘故,使他将教育的思想也能影响到世界其它各地。

尾野教授是一位日本的留美学生,曾受教于杜威,获得博士学位后返回日本,担任东京帝大教授,促成了一九一八年杜威在日本东京帝大的讲学。

杜威的东游是个很好的契机,于是中国有五个学术团体联名请他。

当时虽是北洋政府统治,但是民间学术社团与外国人交往却无任何限制。

五个教育团体请他到北京、上海、南京和其它几个城市讲演,他也接受了。

发起这件事的是胡适、蒋梦麟、陶行知等杜威的及门弟子,代表江苏省教育会、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知行学会等五个团体。

4月底,胡适专程从北京到上海去欢迎杜威夫妇。

杜威夫妇是在1919年4月30日到上海的。

[1]一九一九年,杜威曾先后在北京、南京、杭州、上海、广州等地讲学,由胡适先生等人担任讲学的翻译,把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直接播种在中国。

杜威夫妇原来打算过了夏天就回美国,后来他们变更了计划,决定在中国留一整年。

这是由于五四运动大大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他们要看一个究竟。

哥伦比亚大学准予杜威教授一年的假,以后,假期又延长到两年。

所以,他在中国的时间总共是两年又两个月,就是从1919年5月到1921年7月。

[2]当杜威离开北京,起程归国的时候,胡适写了一篇《杜威先生在中国》的短文,为之送行,登在《东方杂志》和《民国日报〃觉悟》上。

他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

‛‚我们可以说,在最近的将来几十年中,也未必有别个西洋学者在中国的影响可以比杜威先生还大的。

‛[3]2人物理论教育本质论从实用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出发,杜威批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并就教育本质提出了他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和‚学校即社会‛。

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由于生活就是生长,儿童的发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长的过程,因此,杜威又强调说:‚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

‛在他看来,教育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由此,杜威认为,教育过程在它的自身以外无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过程之中。

其实,他反对的是把从外面强加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证式目标。

2、学校即社会杜威认为,既然教育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他强调说,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

‛在学校里,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到一个雏形的状态,应该呈现儿重的社会生活。

就‚学校即社会‛的具体要求来说,杜威提出,一是学校本身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二是校内学习应该与校外学习连接起来,两者之间应有自由的相互影响。

但是,‚学校即社会‛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里的简单重现。

杜威又认为,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应该具有3个比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简单和整理所要发展的倾向的各种因素;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教学论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教学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1、从做中学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

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

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

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发展。

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

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在杜威看来,这也许标志着对于儿童一生有益的一个转折点。

但是,儿童所‚做‛的或参加的工作活动并不同于职业教育。

杜威指出,贯彻‚从做中学‛的原则,会使学校所施加于它的成员的影响更加生动、更加持久并含有更多的文化意义。

2、思维与教学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或者说,教学过程中明智的经验方法。

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那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

因此,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

作为一个思维过程,具体分成五个步骤,通称‚思维五步‛,一是疑难的情境;二是确定疑难的所在;三是提出解决疑难的各种假设;四是对这些假设进行推断;五是验证或修改假设。

杜威指出,这五个步骤的顺序并不是固定的。

由‚思维五步"出发,杜威认为,教学过程也相应地分成五个步骤:一是教师给儿童提供一个与的社会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情境;二是使儿童有准备去应付在情境中产生的问题;三是便儿童产生对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假设;四是儿童自己对解决问题的假设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儿童通过应用来检验这些假设防。

这种教学过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之为‚教学五步‛。

在杜威看来,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儿童可以学到创造知识以应付需求的方法。

但是,他也承认,这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儿童与教师论尽管杜威并不是‚儿童中心‛思想的首创者,但是,他是赞同‚儿童中心‛思想的。

其最典型的一段话是:‚,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政变是重心的转移。

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