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超好用)

历史文献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2.二重证据法王国维自称他的考订方法为“二重证据法”。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

”意思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量印证,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科学的学术正流。

即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

3.干支记时法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即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支,把干、支顺序配合。

如甲子、乙丑等,经过六十年又回到甲子。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我国农历现仍沿用干支纪年。

● 4.《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因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清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较好的一种注解。

● 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中国汉景帝时在孔子故宅壁中发现用古文字写的《尚书》,故称《古文尚书》。

比汉文帝时伏胜所传、隶书书写的《今文尚书》多16篇,共四十五篇,不久亡佚。

东晋人梅赜伪造《古文尚书》二十五篇,又把伏生的二十九篇分为三十三篇并且作了书序,流传至今,共5篇,也称《古文尚书》。

此书流传颇久,到宋代吴棫、朱熹等对它有过怀疑,明代梅竟直斥其伪书。

●7.今文三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焚书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8.“春秋笔法”孔子修订《春秋》时的表达方法,又叫“微言大义”。

指从儒家思想出发,以定名分等级为标准,尊王攘夷,维护周王朝的大一统,往往以曲笔表明自己的爱憎,通过遣词造句,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这是孔子删修《春秋》所运用的一种表达方式,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并且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因而,字字寓褒贬,后世学者应从它的字里行间去搜寻微言大义。

●9.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称为“春秋三传”。

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

《公羊传》和《谷梁传》纯用义理解释《春秋》,而《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隋唐以后,《左传》独盛,另外两书日渐衰落。

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

《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

《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现代人读《春秋》,必读此三传。

《春秋》语言晦涩难懂,如不读此三传,难以明其要义。

但谨记不可独信一家之言,需三者综合考虑方可。

●10.“史记三家注”注解史记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史记三家注”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南朝宋裴骃作了《史记集解》兼采当时裴駰所能见到的前人有关《史记》诸书的研究成果,并一一注明作者名字。

一丝不苟。

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进一步指出了《集解》中考证不当的错处。

并对《史记》原文提出辨正,发语警辟。

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对《史记》中地名的考证尤为精辟。

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1959年中华书局重新标点排印的《史记》,就是与这三家注合刻的本子。

11.史志目录史志目录是指正史、国史中的艺文志及各种补史艺文志。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史志目录,也是第一部正史目录。

在正史中,还有五部史书有《艺文志》或《经篇志》,即:《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

这五部正史目录,以《隋书·经籍志》影响最大。

史志目录除上述几种以外,《清史稿·艺文志》亦属史志目录。

考竟源流,故历代学者,颇为重视,详加研究,并为缺少《艺文志》或《经籍志》的正史,补作《艺文志》49种,使许多书籍,得以考见。

12.正史典志体(典志)史书典志体史书是历史编撰学研究的十分重要的史书体裁,是中国古典文献中专门分类汇辑与论述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典章制度的书籍,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代杜佑的《通典》创立典志体,后有南宋郑樵的《通志》。

13.史通唐代著名的史学家刘知几撰写的《史通》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评论专著。

《史通》包括内篇39篇、外篇13篇,全书今存49篇。

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裁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而以评论史书体裁为主;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

该书对纪传体史书的各部分体例,作了全面而详尽的分析,对编写史书的方法和技巧也多有论述,这在中国史学史上还是第一次。

《史通》对史学工作也有一些论述。

刘知几第一次提出了史学家必须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长”的论点,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史通》是中国史学史上最早的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着重阐述史书编纂体裁体例的专书,是对中国唐初以前的史学编纂的概括和总结,是中国史学家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工作的开创性著作。

12.目录和目录学“目录”的本意是指一种书籍的“篇目”和“叙录”。

“篇目”就是这一书籍的各篇题目,“叙录”就是它的内容提要。

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就是目录学。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人注意到目录学的作用,西汉时,刘向、刘歆父子就撰有《别录》《七略》等书,以后历代均有专著。

南宋郑樵有《通志.校雠略》,至清代,章学诚著成《校雠通义》,更总结了目录学的丰富经验。

反映我国古代著述的规模最大、最全的目录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关于目录学的作用,史上诸多学者给予了简洁的概括: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

必从此问涂,方能得其门而入”。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

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清代江藩也明白指出:“目录者,本以定书之优劣,开后学之先路,使人人知某书当读,某书不当读,则为易学而成功且速矣。

”13.编年体编年体的基本特征是以时间为线索,按年、时、月、日顺序排比记述史事。

内容以叙事为主,兼载人物和言论;叙事方法以顺叙为主,间或追叙往事、预述后果。

其最大优点是对同一时间内各方面的大事能兼载并蓄,上下若干年的历史进程如线串珠,既便于考察一代之兴衰,也便于纵观一时之大势,而且,“理尽一言,语无重复。

”编年体在中国历史文献众多体裁中最先形成,使用也最普遍,它既是史书的主要体裁之一,也是历代起居注、日历、时政记,实录等记注性文献常用的体裁。

14.三通泛指唐代杜佑《通典》、南宋郑樵《通志》、宋末元初马端临《文献通考》。

《通典》是我国古代保留至今的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历代典章制度。

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九门。

每一制度皆条贯古今,溯源明流。

《通志》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起三皇,下迄唐朝的历史。

纪传部分全部抄写旧史,无甚创新。

惟有“二十略”记载的名物、典章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文献通考》记载了从上古到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历朝典章制度。

全书分成《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等二十四门,所载内容范围,远比《通典》广泛,所分节目比《通典》更加精密。

15.九通《通典》等十种通史性的典章制度书籍的总称。

《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清代乾隆年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文献通考》,并称九通。

16.史才三长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就是指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就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就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

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18.纪传体通史纪传体是以“本纪”和“列传”为主体的史书写作体裁。

“本纪”的内容是记述帝王生平事件的,按时间顺序记载重大事件,排列在全书最前面。

“列传”主要是人物传记。

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纪传体史书,“列传”都是全书中篇幅最多的。

在“二十五史”中,一般把列传放在最后面。

在“本纪”、“列传”之外,《史记》还有“表”、“书”、“世家”。

“表”采用表格的形式,按一定的顺序,谱列人物和事件。

“书”专门记载典章制度,每一篇“书”,犹如一部专史。

“世家”主要用来记载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历史。

纪传体,很有助于有条理地记载历史,是《史记》的伟大发明。

当然,这种体例非常深刻地烙上了中国儒家的思想道德的烙印,“天地君亲师”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直接的体现就是帝王的特殊性。

另一种解释: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19.左传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

相传是鲁国历史学家左丘明所著。

该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共269年的史实,《左传》的真伪,一直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争论。

《左传》重视时间观念,传文内容同《春秋》并不完全相符,并重视交代历史事件的原委。

其历史观是唯心的。

现在《左传》通行本,是晋杜预所作的《春秋经传集解》,它将《春秋》拆分编入每年传文之前,唐孔颖作疏,称《春秋左传正义》。

论述题1.《尚书》的流传情况答:《今文尚书》伏生所传,共二十九篇,内容可信。

伏生口传、晁错以隶书记录。

《古文尚书》鲁恭王破孔子壁,得《尚书》等数种书,以先秦篆书写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