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应激
•A型行为模式与冠心病
•C型行为模式与肿瘤
第四节 应 激 反 应 (stress reaction)
应激反应概念
1.应激反应与心身反应 • 应激反应是指个体因为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 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常称为应激的心身反应 2.应激反应在心理病因学中的意义 • 应激的心身反应→心身障碍的心身症状→心身疾病 • 如恐吓后的紧张(血压、心率↑↑)--焦虑(血 压、心率↑↑ )--高血压 3.应激反应的量化 • 应激的生理反应:血压… • 应激的情绪反应—SCL-90 • 应激的行为反应
LCU)
LCU与健康的关系
一年LCU累计值 次年患病率 >300 86% 150~300 50% <150 可能健康
三、应激源的研究
(二)应激源的属性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研究
三种最大的刺激影响疾病发生的因素: ①在较紧张的学习或工作中伴随不愉快的情绪 ②工作中或家族中人际关系不协调 ③亲人的意外死亡或者突然的意外事故
坎农(Cannon):
物理环境对机体稳态的影响、机制及心理意义 塞里(Selye): 一般性适应综合征 现代观念:
以系统的观念解释应激
警觉期(alarm stage)
(1)机体防御机制快速动员
(2)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
抵抗期(resistance stage)
(1)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2)对特定应激原的抵抗程度增强
应激的心理行为反应
1. 情绪反应 • 焦虑 • 抑郁 • 恐惧 • 愤怒 2.行为反应
•逃避和回避
•退化与依赖
•敌对与攻击
•无助与自怜 •物质滥用
3. 身体症状
• 易疲倦,发抖或抽筋; • 睡眠障碍或恶梦连连,晕眩、头昏眼花,记 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 • 呼吸困难、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 • 心跳突然加快 ,恶心、反胃、拉肚子; • 疼痛(包括头、颈、背痛),月经失调; • 无法直接用身体损伤来解释。
谢谢关注
yanfen fu Dali university
觉好多了。
[心理点评] 人们的不良情绪有些确实是因为生活中的 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人们对
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长
起来的。同一事物,由于出发点和认识的不同,心情
就不同,以上事例正是如此。由于老太太未能全面合
理地认识事物,而是单方面地、只从不利的悲观的一 面看待问题,这种不合理信念导致了消极的情绪。若 从积极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就能获得愉快体验。
应对方式(coping)
应对概念
是指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出现的自身 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应对一词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提出:自我防御机制 (解决心理冲突)--适应过程---行为---认知活动和 行为的综合体
应对的分类
• 通过直接的行动改变应激源或个体与应激的关 系、通过麻痹自我感觉的活动改变自我
第六章 心理应激
2008年四川地震后自杀的官员
10月3日,北川县委农办主任董某在暂住地 自杀身亡。董某是北川灾后首例轻生的政 府官员。 10月16日,乐山市夹江县政协委员、当地 佳美植物油有限公司董事长从县政府办公
楼7楼跳下,当场身亡。谢的自杀可能与近 期植物油期货价格暴跌有关。
11月20日绵阳市政府办人事教育处处长何
• 积极的认知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回避应对
• 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情绪为中心的cial support)
社会支持概念
•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 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 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 具有减轻应激的作用, • 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
应激引起的心理障碍 1.急性应激障障碍
(acute stress disorder,ASD)
2.创伤后应激障碍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3.适应障碍
第五节
应激的医学后果
1.急性应激障碍(ASD)
遭遇强烈的 精神刺激后数分钟 至数小时起病,出 现短暂应激反应精 神障碍。
应激源按按事件对个体的影响分类
1、正性生活事件(Positive events)
亦称获得性或满足性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的身 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的事件。具有明显的积极体验: 如晋升晋级、立功加奖、新婚再婚等喜庆事件。 2、负性生活事件(negative events)
多为丧失性事件,指个人认为对自己产生消极作用 的不愉快事件。这些事件具有明显的厌恶性质,造成 较明显较持久的消极情绪体验。如降职下岗,患病离 婚,亲人死亡等。
第三节 应激过程的中介机制
认知评价
(cognitive appraisal)
一、认知评价的概念
•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
能的危害情况的认知估计。
• 认知评价过程:
• 首先,威胁或挑战的察觉--初级评 价(有或无利害关系) • 其次,符合要找的应对手段的判断-次级评价(能改变或不能改变)
第一节 总 论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二)应激的系统模型
生活事件
姜乾金等 自1987以来, 证明应激是多 因素相互作用 的系统。
社 会 支 持
人格特征
认 知 评 价
心 身 反 应
健 康 疾 病
应对方式
应激“系统”模型示意图
第一节 总 论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二)应激的系统模型 基本特征:
1.应激是多因素的系统; 2.各因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3.各因素之间动态的平衡或失衡决定个体的健康或疾病; 4.认知因素在平衡和失衡中起关键作用; 5.人格因素起核心作用。
某从15楼上一跃而下。何某患有精神分裂 症、双向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症。何性格 内向,不爱与人交往。
第一节 总 论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的理论
应激(stress): 应激是个体面临或觉察到环境变
化对机体有威胁或挑战时做出的适应
性和应对性反应的过程。
第一节 总 论
一、应激与心理应激的理论
伯纳德(Claude Bernard): 对抗破环机体完整性和稳定性的因素
按生活事件的主观和客观属性分:
客观事件(objective events)
主观事件(subjective events)
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1)内部应激源
2)外部应激源
三、应激源的研究
(一)生活事件的量化与研究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三、应激源的研究
事件的生活变化单位(life change units,
第五节
应激的医学后果
1.急性应激障碍(ASD)
(1)核心症状:回避与麻木、高度警觉状态等
症 状 特 点
(2)分离症状:麻木、迟钝、人格解体等
(3)一般表现:茫然、意识障碍、定向力障碍等
(4)精神病性症状:激越、思维联想松弛、片段的
幻觉、妄想、木僵状态,情绪障碍等
第五节
应激的医学后果
2.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个体受到威胁或灾难事件所引发的强烈的心理反 应。通常延迟在事发1月后,有些则在创伤后数月至 数年延迟发作。 症 状 特 点
第一节 总 论
二、应激的概念模型
(三)应激的“过程”模型
应激源 应激中介变量 应激反应
生 活 事 件
认知评价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个性等等
心理反应 行为反应 生理反应
健康
疾病
应激的两重性 积极性应激
消极性应激
应激的两重性
(一)应激的积极意义
• 1、适度的应激是维持正常心身功能活动的必要条件
• 2、适度的应激为有机体提高生存适应能力提供可能
• 3、应激引起适应不良。
第二节 应激源(stressor)
一、应激源的定义
应激源 能够引起个体产生 应激的各种刺激 (stressors)。
二、应激源的分类
根据应激源的性质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
指对机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 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如高温或低温、辐
二、应激源的分类
2)心理性应激源
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人们头脑 中不切实际的预期、凶事预感、工作压力、生活 过程中遇到的冲突、人际矛盾、遭受到的挫折等。
二、应激源的分类
3)社会性应激源 4)文化性应激源
应激源按生活事件的现象学分
1.工作事件 2.家庭事件 3.经济事件 4.人际关系事件 5.社会和环境事件 6.个人健康事件 7.自我实现和自尊方面事件 8.喜庆事件
(1)反复体验:不需刺激和相关引发物
(2)回避与情感麻木:PTSD的核心症状
(3)过度警觉:早期此症状最为普遍 (4)症状常在创伤事件后数日至数月发病, 症状持续存在,严重影响社会功能。
第五节
3.适应障碍
应激的医学后果
指个体经历应激事件后出现了反应性情绪 障碍、适应不良行为障碍和社会功能受损。 症状特点:主要表现为情绪障碍,可同 时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及躯体不适。
• 3.适应应激使个体处在维持一定张力的准备状态,
适度的唤醒有利于机体在遇到突发的应激时迅速全
面动员自身潜能,应对不良应激。
应激的两重性
(二)应激的消极意义
• 1、频繁、强烈而突发过度的应激造成机体唤醒障
碍,唤醒不足或过度,机体耗损。
• 2、持久和慢性应激,使机体长期紧张,处于适应
不良易感状态,耗竭了机体的储备。
衰竭期(exhaustion stage)
(1)虽肾上腺皮质激素增高,但GC受体数量和亲和力均下降 (2)出现应激相关疾病的表现
塞里将这种反应称为一般性适应综合征(G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