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课件
文章的总体脉络应当是:
堰的功用
(利民富民)
堰的形象
(化害为利)
创建者的精神
(民本思想)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赞美都江堰,是为了赞美都江堰的设计 者和兴建它的主持者李冰;赞美李冰也是为 了弘扬他的为官之道。文章围绕一个中心, 采用连锁式联想的方式,深刻地表达了对历 史经验和文化传统的严肃思考。
课堂小结
挡水堤坝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 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 三世纪,是中国战国时期秦 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 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 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 200多年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 当代,利在千秋,不愧为文 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 民的伟大水利工程。
6、第二部分是如何描写都江堰的壮观景象的? 先写都江堰所处环境,再写都江堰的水声,然后 写水形水态。
10—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高度评价李冰父子贡献的段落, 大声读出来。
10
14
19
20
24
其余的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1自然段是用李冰的毫不惹人注目与其他显赫官僚比较.
12 用李冰以实践科学为民“消灾、儒养”的政治理念,同不学无术的官 僚理念比较.
11.咆pá o哮xià o:(如猛兽、海浪、人等)发出洪 亮有力的回荡的声音;高声大叫。 12.众目睽睽kuí :众人的眼睛都注视着。 13.浚jù n理:疏通治理。 14.长锸chā:挖土的工具,铁锹。 15.圭guī臬niè :指圭表,比喻准则或法度。臬, 古代测日影的标杆。 16.韬tāo略:由古兵书《六韬》、《三略》引申 而来,指计策、谋略。 17.祭祀sì :置备供品对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 敬并祈求保佑。 18.怦pēng然:形容心跳的声音。
感到: 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 长城,而是都江堰. 看到: 都江堰壮观的水流. 想到:都江堰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李冰.
都江堰
余秋雨
四 继续往前走,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 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犹豫进退,摆 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 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叹。脚下 的江流,从那么遥远的地方奔来,一派义无反顾的决绝势头 ,挟着寒风,吐着白沫,凌厉锐进。我站得这么高还感觉到 了它的砭肤冷气,估计它是从雪山赶来的罢。但是,再看桥 的另一边,它硬是化作许多亮闪闪的河渠,改恶从善。人对 自然力的驯服,干得多么爽利。如果人类干什么事都这么爽 利,地球早已是另一副模样。 但是,人类总是缺乏自信,进进退退,走走停停,不断 自我耗损,又不断地为耗损而再耗损。结果,仅仅多了一点 自信的李冰,倒成了人们心中的神。离索桥东端不远的玉垒 山麓,建有一座二王庙,祭祀李冰父子。人们在虔诚膜拜, 膜拜自己同类中更像一点人的人。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 一声,轻一声,伴和着江涛轰鸣。
22 用都江堰的现实作用同长城的虚名比较; 23 用李冰父子献身精神同某些饱食终日的现代官僚比较,高度赞扬了李 冰父子的历史贡献。
为民造福
李冰式精魂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李冰的政治观
政治含义: 浚理,消灾,滋润,濡养 做实事: 出发点: 具体,质朴 百姓生活的现实需要
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总体把握文章的思路
第二部分,作者为什么说“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 江堰”? 水声 水美 水形
茫茫一片、股股叠叠、心魄俱夺
如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
5、第二部分开头写作者“乘便看一眼”都江堰之前 “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而且与 第一部分结尾盛赞都江堰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 伏悬念,引人入胜。
根据课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1、 《都江堰》这篇文章一共分为几个层 次?试概括每个层次的大体意思?
2、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思考一下 文章是按照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行文 的的?
词语积累
1.颓tuí 壁残垣yuá n:残垣断壁。倒塌、残缺 的墙壁。 2.惊悸jì :因惊恐而心跳得厉害。 3.邈miǎo远:遥远。 4.废弛chí :原指法令、政令等松弛而变得无 约束力,这里指失去原有的作用。 5.华章:华丽的诗文。 6.修缮shà n:修理。 7.炫xuà n耀:夸耀。 8.濡rú 养:将食物弄湿来喂养。 9.喧嚣xiāo:声音杂乱,不清静。 10 驯xù n顺:性情柔和能服从。
结果上:
“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 长城还常常成 精神世界”、“只要都江堰不 为排场 塌,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
哪一方面的比较最能说明都江堰才是“最激动 人心的工程”?
历史更悠久 为民造福更直接 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
都江堰与长城 之比较
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都江堰的本质特征:
它像一位母亲一样滋润和濡养着中华民族; 不炫耀,无所求,默默奉献。
李冰这样的人,是应该找个安静的地方好 好纪念一下的,造个二王庙,也合民众心意。 实实在在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也 就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中国宗教颇多 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会染上宗教式的 光斑。一来二去,都江堰倒成了连接两界的桥 墩。 我到边远地区看傩戏,对许多内容不感兴 趣,特别使我愉快的是,傩戏中的水神河伯, 换成了灌县李冰。傩戏中的水神李冰比二王庙 中的李冰活跃得多,民众围着他狂舞呐喊,祈 求有无数个都江堰带来全国的风调雨顺,水土 滋润。傩戏本来都以神话开头的,有了一个李 冰,神话走向实际,幽深的精神天国,一下子 帖近了大地,贴近了苍生。
都江堰
余秋雨
都 江 堰
外江 内江
宝 瓶 口
人字堤
飞 沙 堰
余 秋 雨
余秋雨简介
余秋雨: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 戏剧学院教授,并曾任校长。获过“国家级突出 贡献专家”称号,代表作:《文化苦旅》、《文 明的碎片》、《霜冷长河》。 写作风格:以游记的方式进行文化思考, 将“人、历史、自然” 交融在一起。其散文 被称为“文化散文”
板书设计 长城
工 程
意志力的骄傲 功用废弛 僵硬雕塑 等待修缮 壮胆排场 蛮 吓 残 忍
都江堰
——余秋雨
都江堰
造福千秋 灌溉中华 灵动生活 奉 献 声威 地震 气势 飞奔 流态 乖乖
造 福 民 众 巨 大 魄 力 生 死 为 民
创 建 者
走向 纲领 指令 个性
民 众 圣 洁 仁 慈 愚智拙巧
文章的艺术特色: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 是在写李冰;与其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 在写一种文化。都江堰是朴实无华的,宛如 一位只知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 是求真务实、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他有着 坚定的信念,执著的精神和一份令人钦佩的 责任感。 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 都江堰这样默默无闻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 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士,我们的民族 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 第一层:以宏论开篇,通过与长城的对比, 开门见山的点出都江堰特有的魅力与价值。 • 第二层:描写作者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以 及初见都江堰时作者内心的震撼,为下文 对于李冰的描写作好铺垫。 • 第三层:对于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的描写与 评价,深化文章的主题。 • 三部分有机融合,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的 深情赞美以及由此引发的对民族文化的独 特思考。
13 用现代一个有作为来类比几千年前的李冰;
15 用李冰修建水利工程的实干形象,同追求虚名、富贵、权势的当权者比 较; 16 用李冰绘制水系图谱,同现代的伟大发明比较; 17 用李冰朴实的治水经同看上去浩繁实际可能无用的“典籍”比较 18 用李冰对建设事业的投入同一些人热衷于征服、破坏比较;
21 用李冰的智慧、仁慈,同秦始对比?
因为:都江堰建成后,从此成都平原
—— 《史记》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文章第一部分: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长城和都江堰? 哪一方面的比较最能说明都江堰才是“最激 动人心的工程”?
长城
年代上: 是“晚辈”
只“占据辽远 影响上: 的空间” 社会功用早已 功用上: 废弛
都江堰
早“数十年” 占据了邈 远的时间 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 汩汩清流、永久性的灌溉 了中华民族 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 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
对 比
规模上: 宏大、突兀在
外
“是一种僵硬的 “是一种灵动的生活”、卑 气质上: 文明”、 “摆出 处一隅,像一位决不炫耀、 一副老资格” 毫无所求得乡间母亲
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对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小结
总之,作者由赞叹工程社会功用的伟大而进一步写到 工程创建人的伟大,又由创建人工程功绩的伟大进一步写 到其意识信念的伟大,再通过其意识与另一种政治走向的 比照,引导读者在赞美都江堰与李冰的同时,从一个新的 角度去反思中国传统政治体制的弊端,去重新评价我们的 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文思深邃,文气畅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