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课件
2、拟加小标题, 理清文章脉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有方向,讨论有依据。为课堂交流做准备。
【教学流程】
北京故宫
一、图片导入,创设情境:
胡同文化
布达拉宫
苏州园林
【教学流程】
都江堰
跨越千年的水利工程,它又承载着怎样的 文化精义呢?
走近余秋雨
浙江余姚人。当代最 有影响的散文家、戏 剧家、美学家。
是求真务实的,作为为民造福的一任太守,不期留名却流芳
千古!在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正是有了都江堰这样
为民造福的大批工程,有了李冰这样为民请命的无数仁人志
士,我们的民族才得以延续,中华的文明才得以延续… …
【布置作业】
1、阅读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金文明 《石破天惊逗秋雨》。
2、结合文中语段,联系现实生活,书写自己
的感悟。
《都江堰》板书设计
长城 都江堰
驯顺、规整
造福百姓 务实求真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秦始皇
李冰
活着或者 死了应该 站在哪里?
现代官员
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
课后反思:现代的山水, 是几十万年来一直变化着的山水。 现代的文化, 是沉淀了五千年的文化。 山水见证着文化的沉淀, 文化使山水带上了别样的光彩。 让我们在饱览山水的同时,去思 索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1、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
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他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 2、没有证据可以说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 清玉洁的政治纲领。 3、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 4、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 5、在这里, 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作家及其作品,了解余秋雨散文思辨性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跳读文本,理清脉络,把握文本结构。 2.研读文本,对比分析都江堰与长城的历史功用,学习对比手法的应用。 3.品读文本,感受都江堰的壮美,探究李冰的伟大精魂。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理解李冰造福民众、生死为民的政治走向,引导学生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读散文语言,揣摩思辨性语句,提升审美境界。
解读“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的李冰精魂:
秦始皇
蛮 残 吓 忍
李冰
做实事 具体 质朴
造福百姓 求真务实 淡泊名利 贴近苍生
现代官员
不期留名却 流芳千古
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着四川沃野
【拓展探究】
1、像都江堰这样为民造福的工程还有哪些?
2、像李冰这样的仁人志士还有多少?
五、课堂小结
与其说《都江堰》是在写都江堰,不如说是在写李冰;与其 说是在写李冰,不如说是在写一种政治文化。 都江堰是朴 实无华的,宛如一位默默奉献,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李冰
余秋雨作品
《文化苦旅》 《霜冷长河》 《文明的碎片》 《山居笔记》 《千年一叹》 《行者无疆》
二、研读文本自主探究: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 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比较对象
比较项目
长
城
都 江
堰
修建时间 规 模
秦始皇时
宏大 辽阔空间 已废弛 突兀在外 僵硬的雕塑
摆出老资格等待人 们修缮
三、品读都江堰的壮美图
学生朗读,全班聆听, 感受都江堰水流的汹涌 澎湃,水利工程的雄浑 壮美。
岷江水有什么样的精神特征? 声威 地震 气势 飞奔 流态 驯顺
四、整合文本、合作探究
李冰的精魂
1、余秋雨笔下的李冰 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为李冰做怎样 的速写式描绘?
(一)筛选信息,整理如下:
欣赏歌曲:《好一个都江堰》
余秋雨
《 都 江 堰 》
教材分析
教法、学法 教学流程 多媒体课件 教学反思
语 文
【教材分析】
《都江堰》是人教版语文的精讲篇目。必修课重在感知散文的 形与神,选修课则重在解读散文的情与理。从而拓宽学生 视野,提升学生文化品位 。余秋雨散文打破传统散文只注 重表现自我的壁垒,转而关注群体人格,给人以耳目一新 之感,使散文创作从自家小院走向了中国大地。在《都江 堰》中,以都江堰为“出发点”,以李冰精神为“归结点” 进行速写式描绘,除了将都江堰和长城进行整体性对比之 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加以 对比,显示了其作品思想的深度和文化的张力。成为余秋 雨文化散文特有的艺术魅力。
教学难点:理解文本通过写都江堰来写李冰,学习李冰不期留名却流芳千
古的政史观。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法与学法】
情境法——图文并茂,情境激趣 诵读法——反复朗读,感知画面 质疑法——以诱达思,启发思考 探究法——个性解读,想象迁移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1、扫清文字障碍,圈画不理解的语句。
比长城早数十年 表面不如长城宏大
占据的是邈远的时间至今在输清流细细浸润,节节延伸
社会功用
水流外观
文明状况
心 态
灵动的生活
卑处一隅,不炫耀, 无所求,默默奉献
都江堰驯顺图
都江堰(Dujiang Dam) 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 进水口三大部分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 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 的“天府之国”。 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 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