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语》的正文训诂

《国语》的正文训诂

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Vol. 2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7──────────收稿日期:2006-10-19作者简介:郭万青(1975-),男,山东宁津人,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先秦文献与语言文化。

- 38 -《国语》的正文训诂郭万青(唐山师范学院 中文系,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国语》的正文具有丰富的训诂材料,其内容涉及广泛,格式颇具规模,训诂方法灵活多样。

探究《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国语》;正文训诂;普通词语;专用词语;经典句段中图分类号:H1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1-0038-04正文训诂,是指不以训诂为目的的有关历史文献中的训释性语句和资料。

根据陆宗达先生的意见,正文训诂分为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和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两种[1](P99-100)。

本文所要探讨的《国语》的正文训诂即是前者。

《国语》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探讨其正文训诂的内容及规律对后世文献正文训诂和专门训诂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一、《国语》正文训诂的内容《国语》[2]正文训诂的内容可分为三类:对普通词语的训释29条;对专门词语的训释279条;对经典句段章旨及童谣和古人之言的解释37条。

(一)普通词语《国语》普通词语训释29条,主要集中在卷三《周语下》叔向为单靖公的家臣室老解释《昊天有成命》一诗的内容中,计13条;余26条散见于其他卷。

如:基,始也。

命,信也。

宥,宽也。

密,宁也。

缉,明也。

熙,广也。

亶,厚也。

肆,固也。

靖,龢也。

(周下)粲,美之物也。

(周上) 光,明之曜也。

(晋三)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周上)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 (二)专用词语《国语》专用词语训释共279条,分为七大类: 1.政治军事外交,29条。

包括军队建制、军事行动和在军事行动中的一些道德标准或者刑罚、战争观念、国家治乱、会盟、礼乐、治国等。

如:成礼义,德之则也。

(周上)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

(鲁下) 下军,上军之贰也。

(晋一) 夫战,刑也,刑之过也。

(晋六) 夫君国者,将民之与出。

(楚上)2.伦常道德人事,124条。

包括兄弟、君臣、朋党等;道德包括道、武、忠、礼、义、勇、信、亲、仁、智、孝、敬、德、让、正、成、慎、贞、俭、强、和、耻、善、羞等;人事包括祸福得失与人性。

如:昭明物则,礼也。

(周上) 敬恪恭俭,臣也。

(周中) 可后而先之,谓之召灾。

(周下)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鲁上) 同姓为兄弟。

(晋四) 夫敬,德之恪也。

(晋五)3.天文地理方物,26条。

包括天文数理、天象星野;地理包括地理、方国、方域;方物包括动物与精怪。

如:狄,豺狼之国也。

(周中)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

(周下)海鸟曰爰居。

(鲁上)石之怪曰夔、蝄蜽羵,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羊。

(鲁下)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

(晋四) 又有薮曰云连徒洲,金木竹箭之所生也。

(楚下) 4.典章建制姓氏,60条。

包括释祀、位禄、职官、取谥;建制包括军队和居民编制;姓氏包括姓氏和人物。

如:夫署,所以朝夕虔君命也。

(鲁上)周恭王能庇昭、穆之阙而为“恭”,楚恭王能知其过而为“恭”。

(鲁下)五家为轨。

(齐) 万人为一军。

(齐) 父母死为大丧。

(晋二)青阳,方雷氏之甥也。

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晋四) 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楚下)郭万青:《国语》的正文训诂- 39 -5.声乐音律文教,9条。

如: 夫宫,音之主也。

(周下) 律,所以立均出度也。

(周下) 教,文之施也。

(周下)夫教者,因体能质而利之者也。

(晋四) 6.形体容止服饰,12条。

如: 夫耳目,心之枢机也。

(周下) 夫服,心之文也。

(鲁下)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晋一) 言,身之文也。

(晋五) 7.卜辞卦名爻辞,19条。

如: 捽交,交胜也。

(晋一) 震,雷也,车也。

(晋四) 坤,母也。

震,长男也。

(晋四) (三)经典句段章旨 1.《诗》19条。

如:其诗曰:“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成王不敢康。

夙夜基命宥密,于,缉熙!亶厥心,肆其靖之。

”是道成王之德也。

成王能明文昭,能定武烈者也。

夫道成命者,而称昊天,翼其上也。

二后受之,让于德也。

成王不敢康,敬百姓也。

(周下)2.《易》3条。

如: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主震雷,长也,故曰元。

众而顺,嘉也,故曰亨。

内有震雷,故曰利贞。

车上水下,必伯。

小事不济,壅也。

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

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

(晋四)3.《书》7条。

如:《夏书》有之曰:“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

”《周书》有之曰:“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晋九)《周书》曰:“文王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

惠于小民,唯政之恭。

”文王犹不敢骄。

(楚上)4.其它典籍2条: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

”其时儆曰:“收而场功, 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

火之初见,期于司里。

”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

(周中)5.古人之言及童蒙谣语6条。

如:古人有言曰:“兄弟谗阋,侮人百里。

”周文公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

”若是则阋乃内侮,而虽阋不败亲也。

(周中)童谣有之曰:“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旗。

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火中而旦,其九月十月之交乎?(晋二)二、《国语》正文训诂的格式先秦典籍正文训诂格式的运用还不规范,带有较大的随意性。

《国语》正文训诂的格式已颇具规模,有如下13种: 1.某为某。

训诂术语用“为”,被释词在后,所释内容在前。

如:受命不迁为敬,敬顺所安为孝。

(晋一)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2.某曰某。

训诂术语用“曰”,用同“为”,被释词也在后面。

这种格式有辨析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功能。

如:大国道,小国袭焉曰服。

小国傲,大国袭焉曰诛。

(晋二) 物得其常曰乐极,极之所集曰声,声应相保曰和,细大踰不曰平。

(周下)3.某是谓某。

训诂术语用“是谓”,被释词也在后面。

道而得神,是谓逢福;淫而得神,是谓贪祸。

(周上) 4.某谓之某。

训诂术语用“谓之”,被释词也在后面。

除闇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晋二) 5.某之谓某。

训诂术语用“之谓”,被释词也在后面。

这种格式在于揭示同一概念的不同内涵,具有辨析语义的功能。

如:为仁者,爱亲之谓仁;为国者,利国之谓仁。

(晋一) 6.某,某也。

此式至10式都采用判断句式,被释词在句首。

如:精意以享,禋也;慈保庶民,亲也。

(周上) 7.某者,某也。

如:夫勇者,逆德也;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

(越下) 8.某也者,某也。

夫君也者,民之川泽也。

(鲁上) 9.某,某者也。

夫人性,陵上者也。

(周中)10.某,所以某也。

训诂术语用“所以”,这种格式表示行为执行的理据或方式。

如:夫《鹿鸣》,君之所以嘉先君之好也。

(鲁上) 11.某,某之谓也。

用“之谓”,被释词在句首。

《商颂》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降,有礼之谓也。

(晋四)12.某也者,某之谓也。

用同“某,某之谓也”。

壸类也者,不忝前哲之谓也。

也者,广裕民人之谓也。

万年也者,令闻不忘之谓也。

胤也者,子孙蕃育之谓也。

(周下)13.某,犹某也。

训诂术语用“犹”,被释词在句首。

用于比喻训释,“犹”之前是本事,“犹”之后是喻事。

如: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叶也。

(晋九) 三、《国语》正文训诂的方法训诂方式一般分为形训、声训、义训三种。

《国语》正文训诂只用了形训、义训两种。

(一)形训所谓形训,就是通过对构词字形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其具体的训诂方法就是“因形求义”。

《国语》正文训诂以形示义者4条: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周上) 夫文,“虫”、“皿”为“蛊”。

(晋八)第2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1月- 40 -医和对赵文子解释何为“蛊”,是通过对“蛊”的构字部件进行分析得出其义的,“虫”在“皿”中即是“蛊”,这是拆字为训,其中不乏说话者的主观意念。

“众”属于三体等位会意字,《说文》:“众,众立也。

从三人。

”段注云:“会意。

《国语》曰:人三为众。

”[3](P387)三体等位会意字以“形”示其“众多”、“盛大”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凡物盛则三之。

”[3](P490)又云:“凡积三为一者皆谓其多也。

”[3](P569)《国语》还有一种形训,从字形本身并不能看出该词的意义和构词理据,而解说却从形训原则入手类推而成。

这种形训方式不见于一般训诂学专著,称之为“类推形训”。

如“兽三为群”、“女三为粲”,其中“粲”字,考其本字应是“姦”[11](P54-56),而“群”字则无从得其本字。

“群”和“粲”的本身构形和“兽”与“女”并无关系,而由于“兽三为群”、“女三为粲”与“人三为众”连在一起说,三者在同一语境中出现,“兽”、“女”和“人”都是可感知的可数实体,就由“人三为众”类推出“群”和“粲”也是多的意思。

此句中的“兽”是类名,是抽象的说法,其具体意义要通过具体的动物体现出来,如鹿、马等。

《说文》:“驫,衆马也。

”[4](P202)“麤,大也。

”[5](P842)“驫”、“麤”即三体等位会意字,形三以示其多,作为类名的“兽”依此可说成“兽三为群”。

先民造字,据义绘形,后人因形索义,不但能明晰语词意义,还能明确构词理据。

这种“类推形训”也是证明。

(二)义训所谓义训,就是用说话人和听话人所处时代都能通晓的语言来解释词义的一种训诂方式。

《国语》中的义训又可分为义界、同义相训、比照训释、举例训释、比喻训释、语境训释和引申训释七种方法。

1.义界,就是用下定义的方式进行训释。

一般使用“为”、“曰”、“谓之”等训诂术语,且被释词放在“为”、“曰”等术语之后。

如:怀和为每怀,咨才为诹,咨事为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

(鲁下)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

(鲁下)羣圣王正端冕,以其不违心,帅其臣精物以临监享祀,无有苛慝于神者,谓之一纯。

(楚下)2.同义相训,就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进行训释的一种方法。

如:基,始也。

(周下) 宥,宽也。

(周下)“基”和“始”,“宥”和“宽”,这是两组同义词。

《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

《宋本玉篇》:“宥,宽也。

”[6](P209)在中古汉语中,“宥”和“宽”以同义构词的原则构成合成词“宽宥”,如《后汉书·王梁传》:“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7](P775)3.比照训释,是对意义之间有关联的两个或几个词语比照着进行训释,以说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