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音乐巨人贝多芬
学习目标:
1、理清课文脉络,把握课文内容,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2、学习运用外貌描写的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3、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学习重点:
学习运用外貌描写的和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法。
学习难点:
了解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学习他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学习课时:
一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他4岁时,竟能把父亲弹过的曲调,照样奏出来。
他12岁时,开始受聘为宫廷古筝与风琴乐师,从此负起了养家责任。
他在17岁时,就使莫扎特惊叹:“此年轻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
”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便应验了。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包括9部交响乐,32部钢琴曲,5部钢琴协奏曲,一系列弦乐四重奏,声乐曲,剧乐曲,以及许多其他乐曲。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贝多芬)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
二、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
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社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
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
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
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地开掘,同时,又注重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
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三、背景简介。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在双耳渐渐失聪的情况下仍坚持创作。
作品《第九交响曲》是他全聋后所作,是世间最伟大的杰作。
本文以一个初次拜访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现了贝多芬作为一个耳聋的音乐家的内心的痛苦和同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
以贝多芬面对厄运的态度为中心,从外表逐步深入到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的独特气质和坚强的个性。
四、课前检查,了解学情。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重荷.磐.石深邃.下颏.喧嚣.
踌躇
..厌恶.惹.人注目
(二)、解释下列词语。
1、惹人注目:
2、杂乱无章:。
3、零乱不堪:
4、小心翼翼:
5、深邃:。
6、踌躇:。
五、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内容,思考下列两个问题。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
(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么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2、学生自主思考后教师提问并引导,明确:
(1)、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过程:
六、品读语言,分析人物。
1、教师: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从不同侧面来塑造人物形象。
文中不仅写了贝多芬的外貌、神态、动作、还写了他的语言。
文中贝多芬的哪些话深深触动了你?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品读相关语句,教师提示:理解人物语言要进入特定的人物角色,并结合语境。
提问、明确:
(1)、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老狮子的毛”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贝多芬说“一株树也比一个人好……”?
(3)、为什么说“一个乐队只能演奏出我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
2、教师:一般的传纪作家写贝多芬,大都喜欢表现贝多芬是个“音乐巨人”,称他为英雄主义“乐圣”,但本课作者与众不同,他笔下的贝多芬不仅是一个巨人,更重要是一个凡人,他也有凡夫俗子的喜怒哀乐。
3、教师:如果贝多芬只展现出他这一面的话,世界乐坛不会深深镌刻下贝多芬的名字,面对厄运,贝多芬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透过文中的描写来看看贝多芬的伟大之处在于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点拨、归纳、明确:首先,看外貌:
其次,从他的动作、语言看
再次,从他的语言看
七、拓展延伸,巩固知识。
1、本文所展示的贝多芬的精神,可以作为我们写作时哪些题目话题的写作素材呢?
示例:”抗争“”直面挫折”“挫折(困难)是勇敢者的助推器,是怯懦者的腐蚀剂”……
2、像贝多芬这样“扼住命运的咽喉”的人很多,请结合自己的阅读和见闻,再举出一些例子来,并简要介绍他们的事迹。
示例:
八、本课小结。
有人说“苦难是人生中最好的学校”。
也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音乐巨人贝多芬用他的一生和他的作品为我们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是的,人生旅途中不可没有失败和挫折,就让我们像贝多芬一样,去坦然地面对苦难和失败的挑战,做一个真正的强者吧!
附板书设计:身体→
生活→悲惨的命运
相貌→坚韧的心声音乐巨人
内心→经典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