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自动保存的)

第七章 团体行为与管理 (自动保存的)

第七章团体行为与管理1,什么是团体?团体有哪些特征?答:团体是通过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交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满足共同的需要,以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一定的社会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组织的集体形态。

团体具有如下特点:团体内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在心里上相互意识到对方;团体各成员之间,通过活动与交互作用,在心理上和行为上能彼此影响;团体各成员在情感上有“我们同属一个群体”的感受。

2,什么是非正式团体?非正式团体形成有哪些主要原因?答:非正式团休是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组织程序和明文规定的团体。

这是由一些性格相投、志趣相同、信念一致、感情亲近、关系密切的个体集合而成。

例如:志趣相投的亲密朋友、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亲密的同乡、同学,乃至犯罪团伙等均属于非正式团体。

非正式团体形成的主要原因有:1价值观念的一致性。

价值观念相同的人,对事物往往有共同的看法,有共同的追求,有相似的生活目的,他们之间志同道合而形成非正式团体。

2利益的一致性。

有共同利害关系的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利益,容易形成非正式团体。

3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的一致性。

有共同的兴趣爱好的人,很快就能找到共同语言和共同活动,形成非正式团体;性格相投、脾气相近的人,彼此之间容易被理解,愿意交往而开成非正式团体;性格、脾气不同的人,如果彼此之间存在心理上的互补性,也愿意在一起相处,形成非正式团体。

4相似的经历和背景。

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相似的人,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感受,容易产生心理相容,形成非正式团体。

3,团体对个体来说有哪些重要的作用?答:1满足成员的安全需要。

员工通过加入团体,可以摆脱孤独、恐惧,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与安全保护的心理感受。

2满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社会交往需。

团体可以使成员有归属感并为其成员提供与他人沟通与交往的场所,能够满足成员的友谊、爱和被爱、团体的认同、团体参与等社会交往的需要。

3满足成员的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以及责任感和尊重的需要。

团体可以为成员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有助于个人与团队创造成就的发挥,以及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这样也给成员还来荣誉、名望、成就感,通过所归属的团体说明自己的地位和价值,也可以增强其责任感,满足他们尊重的需要。

4增强成员的信心和力量。

在团体中,由于能得到团体及其他成员的帮助和支持,成员之间团结一致,能够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增强完成任务与实现目标的信心和力量。

4,简述团体影响的行为效应。

答:1社会助长效应;2社会标准化倾向;3社会顾虑倾向;4社会惰化现象;5极化现象与责任扩散效应;6从众行为倾向5,什么是团体凝聚力?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有哪些?答:团体的凝聚力是指团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和力量。

它可以通过团体成员对团体的向心力、忠诚度、责任感、团体荣誉感等,以及团体成员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抵御外来攻击或者同另外团体之间的竞争力来表示;也可以用团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融洽、团结合作、友谊和志趣等来说明。

影响团体凝聚力的因素包括:1领导因素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2团体的同质性对凝聚力的影响;3外部的压力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4团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对团体凝聚力的影响;5团体成员的荣誉感、成就感、归属感等团队精神和情感对凝聚力的影响;6团体的规模、规范与风气对凝聚力的影响;7其他因素对凝聚力的影响。

6,什么是士气?士气高昂的团队具有哪些特点?答:士气的本意是指军队作战时的集体战斗精神。

其含义延伸至现代企业和组织的管理之中,表示团体的工作精神、服务精神和团队精神。

史密斯等把士气定义为“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

克瑞奇等认为,士气高昂的团体具有以下特征:团体的团结来自团体内部的凝聚力,而非起因于团体外部的压力;团体内的成员之间没有分列为互相敌对的小团体的倾向;团体本身具有适应外部变化的能力以及处理内部冲突的能力;成员之间及成员对团体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每个团体成员都明确地掌握团体目标;团体成员对团体的目标及领导者抱肯定和支持的态度;团体成员承认团体存在价值,并且有维护团体继续存在与发展的意向。

7,影响士气高低的原因。

答:1对组织目标的认同与赞同;2公平合理的经济报酬;3团体成员的事业心及对工作的热爱和满足感;4优秀的领导者及领导集团;5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与心理相容性;6良好的信息与意见沟通;7奖励方式得当;8良好的工作与心理环境。

8,影响从众心理的因素。

答:1团体的规模。

研究证明,在一定范围内,从众行为是随着团体人数的增加而上升的,当团体人数达到4-8人时,从众率最高,以后增加人数,也不会再导致从众效率的增加。

2团体的一致性研究证明,团体的意见一致,给人造成的压力大,容易引起众众,反之,从众效率下降。

3团体的气氛如果团体中缺乏民主气氛,领导者独断专行,听不得不同意见,尤其是相反的意见,那么个体极易从众。

4问题的性质复杂的或不熟悉,没有把握的问题,个体容易从众;对于容易的或容易的或熟悉的,很有把握的问题,个体的从众率则低。

5个人的个性特征等一般来说,具有场独立心往一处想物人从众率高,场依存性人格特质的人从众率低,他们之间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9,如何管理、建设、塑造高效率的团队?答:1团队规模适度。

2培养与开发成员的能力(技术、决策、创新、解决问题、聆听、解决冲突等)3强化团队多样性结构(创造——革新都、探索——倡导者、评价——开发者、推动——组织者、总结——生产者、控制——核查者、支持——维护者、汇报——建设者、沟通——联系者)4团队共同目标的承诺5建设明确具体的目标;6建设好团队领导班子与骨干队伍;7防止责任的扩散,社会隋化、增强个人与共同的责任心;8建立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9培养诚信精神,注意培养正直、能力、可靠、忠实、开主和等五个维度的品质。

10,简述人类意见沟通的特点。

答:1言语交流(书面或口头)这是人类意见的沟通的最重要的形式;2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与交流3人与人之间的意见沟通过程,心理因素起着重要作用4人与人的意见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障碍;5人与人的意见沟通具有不同的风格。

11,什么是人际关系?答: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交互作用,并在交往中通过语言、思维、感情、行为等影响对方,也受对方影响。

这种表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心理行为关系称为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心理结构与成分包括交往中的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种要素。

12,简述改善人际关系的原则。

答:1交互与强化原则;2社会交换(成功利)原则;3人际吸引的增减原则;4情境控制与联结原则。

13,简述改善人际关系的策略。

答:1建立良好关系的策略;2建立良好的沟通的策略;3维持友情策略。

4缓解冲突的策略。

14,团体决策有哪些特点?1是为了有效达到和实现团体或组织的目标;2是集体行为的选择,是依据客观条件追求价值最优化或满意化目标的过程;3是一种团体思维判断与选择的过程,是从若干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的过程;4决策是为了有效地实施与执行过程,而团体决策会使团体成员的行为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投入,是团体行为更加有效的执行过程。

15,决策的科学程序与过程有哪些步骤?1提出问题、识别问题、明确决策的目标;2问题的诊断阶段,也是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行为方案过程;3动作选择过程;4实施方案并进行追踪决策,这是最末的一道程序。

16,什么是竞争、合作?答:竟争是指团体中个人与他人之间,或团体与团体之间,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相互争胜,力争压倒对方取得优势地位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合作是社会化劳动及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体为了达到某种目标,齐心协力,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导向目标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

合作是人类合群性特征的具体表现。

17,竞争对团体行为、个体心理及企业效益产生哪些消极作用?答:1竞争不当会产生心理污染,可能增加团体之间的敌对意识与攻击性行为,滋生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的意识。

2把非法手段引入竞争过程,会产生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行为。

3如果个人对竞争有认知偏差,团体又缺乏良好的心理气氛,竞争双方会产生敌对心理,嫉妒心理,从而损害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团体关系。

4竞争对心理承受能力弱的职工来说,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度,长期不适应,会有损职工的身心健康。

18,什么是团体冲突?答:团体冲突一般指人们知觉到团体内部或团体之间目标不一致与意见相互分歧。

从心理学角度看,把冲突理解为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互相排斥现象,即指个人或团体面临两个互不相容目标时,心理、行为上的矛盾对立状态。

19,如何有效地解决冲突?答:1协商谈判法(即求同存异法),用求大同存小异或者求大同存大异的方式缓和冲突;2寻找外援法或促裁调解法,即由上级或第三者出面调停的办法。

3权力、权威法,即采用诉诸权力或武力,强制性调解或解决方法。

4拖延与回避法,延缓解决问题,避免直接冲突。

5其他,如合并与兼并法、转移目标法、教育与认知重构法、调整政策或策略方法、解体与重组法等。

二、论述题1、试述意见沟通的障碍。

1语言表达、交流和理解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沟通信息的重要工具,语言使用不当会造成意见沟通的障碍。

另外信息接收者由于注意、认知、思维及经验水平等原因,不能正确的接受、领会与理解对方的意见、意图和精神,也同样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

沟通障碍可能听不清,也可能听清楚但不理解,还可能误解或曲解;可能发信者或接信者间方面的原因,也可能是双方面的原因。

2态度、观点、信念和思想感情造成的意见沟通障碍。

团体成员对人对事的态度、观点和信念不同,思想感情的差异,也会造成意见沟通的障碍。

有的人因本位主义、小团体利益及地方保护主义作怪,下级向上级反映情况时,投其所好,夸大成绩,缩小缺点,报喜不报忧,甚至故意欺上瞒下,造成上下级之间沟通障碍;有的人对上级的正确指示所有“不过如此”无所谓的态度,或抱有“为我所有”、“各取所需”断章取义的态度,或阳奉阴违的态度等,都造成信息沟通的障碍;有时沟通双方出现感情疏远、心怀敌意、互不信任等也会来重干扰正常的沟通与意见交流。

3人的气质性格个性差异与隐性心理冲突引起意见沟通的障碍。

通常一个单位的领导者诚实正直、以身作则,其下达的工作意见与指示,容易被职工信息接受;而品格低劣、作风差的领导者传达的意见,职工有一种抵触情绪,往往不会轻易相信和接受。

一个性格开朗、对人热情的领导者易于听取大家意见;相反自我中心者、优越感很强的领导者很少主动听取职工的意见,甚至不让别人把话讲完就发议论、作指示。

很少再与他们交换意见。

另外,情绪与心态平和与否对沟通也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