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庄子_法天贵真_的人生哲学浅析
为珠玑, 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耶 ! 何以加 此? 弟子曰: 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 在上为乌鸢食 , 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 何 其偏也。 庄子对自己后 事的看法 , 一任自然, 十分旷达 , 大大超乎常人。 齐物论 出: 中庄子从 道的立场 , 对 生死哀乐关系作 了哲学 论述。指 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 ; 方可方不可 , 方不 彼亦一是非 , 此亦一是非。 彼是 可方可。
复, 与天为一。天地者 , 万物之父母也。 说明 人乃自然之子, 形体健全 , 精神饱满, 应与万物 之父母融为一体成就大我。 庄子 时期人与自然融洽无间的情状 : 描述了上古 神农之世 , 卧
其和 , 故我 修身 千二 百岁 矣, 吾 形未 尝 衰。 阴阳、天人和谐也。守一处和 , 形神双超越 , 乃 可长生。 庄子 认为神农、黄帝乃守一处和、 法天贵真的典范。 若乎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 无誉无訾 , 一龙一蛇, 与时俱化, 而无肯专为。 一上一下 , 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 , 物物而 不物于物 , 则胡可得而累耶! 此神农、黄帝之法 则也。 不物于物 , 不为物累, 一龙一蛇 , 提出守一处 与时俱化 , 浮游于大道之中 , 与自然和谐相处, 乃炎黄二帝长生之法则。 大宗师 宁。所谓 和、法天贵真的具体修行法。一曰坐忘 , 二曰撄 撄宁 , 即排除外物干扰 , 保持心地 写道: 吾犹守而告之 , 三日而 九日而后 七日而后能外物 宁静。 大宗师 后能外天下,
导致人的自然本性的丧失。世俗生活中多方面的 欲望 , 正是自然本性败坏和丧失的根源。写道: 且夫失性有五 : 一曰五色乱目, 使目不明; 二 曰五声乱耳, 使耳不聪; 三曰五臭薰鼻 , 困惾中 颡; 四曰 五 味 浊 口, 使 口 厉 爽; 五 曰 趣 舍 滑 ( 乱) 心, 使性飞扬。此五者, 皆生 ( 性 ) 之害
责任 , 不为社会做贡献, 这种人生观不足为法。 不过 , 庄子思想的主旨毕竟是为了追求 真 的人生的更高精神境界。 悦生恶死 的庸人情怀
二、 安时处顺 , 超越
莫得其偶 , 谓之 道枢。 大化 流行, 阴阳 调和, 人不能不生 ; 阴长 阳消 , 阴亢阳 微, 人 不能不 死, 生生死死 , 任运自然 , 无喜无悲, 作个形神 超越、旷达顺天的自在人 , 这就是悟道归真的真 人。关于所谓真人 , 庄子 写道: 古之真人, 不知悦生 , 不知恶死; 其出不 讠斤 ( 欣 ) , 其入不 距; 翛然而往 , 翛然而来而已 。是之谓不以心捐 ( 损) 道, 不以人助天 , 是之谓真 人。 庄子宣 扬这套超乎常情的生死观 , 具有双重意义。一是 诱导人们 安时处顺 , 不要被 悦生恶死 的 世俗情感时刻纠缠自己; 不要把生死问题看得过 分严重, 待以平常心摆脱庸人气息。二是为了以 至人为典范,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不要让世俗的 纷扰 , 打破天人之间的和谐 , 侵蚀纯良的心灵。 德充符 写道 : 生死存亡, 穷达贫富 , 圣与不 肖, 毁誉、饥渴、寒暑, 是事之变 , 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乎前, 而知不能规 ( 窥 ) 乎其始者也, 故不足以滑 ( 乱 ) 和 , 不可以入于灵府。 这里 告诉人们 , 世事变化无常 , 日夜相代乎前 , 人 们无法逆料, 只应安其命 , 顺其变 , 生死问题亦 复如是, 重在不以世事扰乱和谐的生活 , 侵袭安 静的心灵 ( 灵府 ) , 做一个旷达自在的真人或至 人, 才是人生终极目标。 三、 形全精复 , 憧憬 庄子 恃。认为 : 与天为一 的至德之世
九州 , 谷食之所生, 舟车之所通, 人处一焉。此 其比万物也, 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 生在世 , 实 为渺 小 , 无 异马 体 之 一毛。又 说:
庄子
法天贵真
的人生哲学浅析
109 我守其一以处 处其和 者, 调和
天地与 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
夫形全精
知, 汝神将守形, 形乃长生。 守其一 者, 坚守大道也,
注重舒展旷达胸怀 , 着重端正人在 天生 万物人为贵 自 号物之数谓之万 , 人处一焉。人卒 说明人
宇宙间的位 置, 从不以
记述了另一则寓言。庄子临死 , 同其弟子进行了 一场关于厚葬的辩论。这一辩论更加显示了庄子 旷达的生死观。 庄子将死, 弟子欲厚葬之 。庄 子曰 : 吾以天地为棺椁, 以日月为连璧 , 星辰
则居居, 起则于于。民知其母 , 不知其父, 与麋 鹿共处。耕而食 , 织而衣 , 无有相害之心, 此至 德之隆也。 又说 : 至德之世, 不尚贤, 不使 能。上如标枝 , 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 相爱而不知以为仁, 实而不知以为忠, 当而不知 以为信。蠢动而相 使, 不 以为赐。是故行 而无 迹, 事而无传。 庄子 所描述的人与人、人 与麋鹿相处 , 无有相害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 , 具有如下特征。 民如 野鹿 , 自由自在, 无拘无束。 互不相害 , 亲近和谐。人与人之间,
能外生。已外生矣, 而后能朝彻; 朝彻 , 而后能 见独 ; 见独, 而后能无古无今 ; 无古今 , 而后能 入于不死不生。 其名为撄宁。 外生死而后 见 朝彻 , 即进入 物我双忘之境 ; 进而达到
独 , 即冥合大道。然后乃可无古无今, 不生不 死, 脱离世俗 生活的纷扰 , 保持永远宁 静的心 态。所谓 坐 忘 , 表 现为 墮肢体 , 黜 聪明, 。即 遗忘肢 大通 境 界。 离形去知 , 同于大通。此 谓坐忘 为一体。如 此达 到天 人合 一 的 齐物论 描述至人的特殊功能道:
体, 抛开聪明 , 脱离形骸 , 丢掉智慧, 与大道合 至人神矣:
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汉冱而不能寒 , 疾雷破山而 不能伤, 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 乘云气, 骑日月, 而游乎四海之外 , 生死无变乎己, 而况 利害之端乎! 写道 : 为何至人能达到焚而不热 , 冱而 达生 用一比喻以作回答, 彼得全于酒而犹 不寒 , 疾雷不伤 ?
也。 要想超越 就应如 老子
与物 相刃相靡 主张 ,
的 尘世纷扰,
少私寡欲 , 拒斥名利权
势等 物欲 诱 惑, 保 持纯 洁天 性。 故庄 子主 张: 为善无近名 , 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 可以 保身 , 可以全生。 摆脱名利的桎梏, 奉行自然 中道 , 乃可保有生命 , 成全天性。庄子的人生哲 学正是以超脱世俗生 活, 保全自然 本性为出发 点。如何才能做到 缘督以为经 , 即以遵循无 为不争的中道为处世准则 ? 庄子用庖丁为文惠君 解牛的寓言, 揭示养生全性的奥妙。庖丁解释他 解牛过程的奥秘说 : 彼节者有间 , 而刀刃者无
志庆论文
庄子
法天贵真
的人生哲学浅析
*
唐 明 邦
旷达豪放的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者, 对发 展老子开创的道家学说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 关 于人生哲学方面的独 特思想, 尤其 值得深入研 究。这不止对当今道 教思想的发展 有其理论意 义, 对于当今之世, 人们构建人生哲学亦不乏现 实借鉴价值。庄子生活在利欲熏心、权势倾轧的 封建社会 , 熟悉各流社会人物的面孔, 不忍与之 同流 , 从而形 成傲世独立的清 奇思想 , 铸就与 儒、墨、名、法诸家大相径庭而为人们广泛重视 的人生哲学, 影响极为深远。 一、少私寡欲, 摆脱 与物相刃相靡 的世俗纷扰 庄子认为 人们有生 之后, 就 陷入功 名、利 禄、权势的罗网 , 苦苦挣扎, 难以摆脱。这样的 世俗生活, 是 人们面临的最可 悲哀的恶 运。他 说: 一受其成形, 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 其行尽如驰, 而莫之能止 , 不亦悲乎! 终生役役 而不见其成功, 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 , 可不哀 耶? 人谓之不死 , 奚益 ? 庄子的看法反映了封 建社会里人们受世俗生活拖累而困顿不堪, 又难 以摆脱的悲观心态, 并将这种心态夸大为一切人 无可奈何的必然命运 , 以此建立其世界观、宗教 观。 庄子 靡 认为这种与生俱来的 与物相刃相 的世俗生活的纷扰, 严重败坏了纯良天性,
Hale Waihona Puke 厚。以无厚入 有间, 恢恢乎 其于游刃必 有余地 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动刀甚 善
微, 謋然已解 , 牛不知其死也 。 文惠君曰 :
哉! 吾闻庖 丁之言 , 得养 生 焉。 这 个比 喻表 明, 应对纷繁的世俗生活 , 应如解牛一样, 要善 于瞄准事物中的薄弱环节 , 用微薄力量 , 巧妙周 旋加以克制, 避免以硬碰硬, 从而实现柔弱胜刚 强的处世、养生之道。在庄子看来, 人生在世, 时刻经受着世俗关系的纠缠, 以及个人情欲的冲 动, 必须坚决摆脱它、抑制它, 顺从自然之道, 保全自然本性, 才能超越自我而自由自在。 庄 子 靡 主张涵养人 的自然性 , 远 离 的世俗情欲的纷扰, 才能建立 与物相刃相 万物一府, 写道:
之心 , 亦无仁义忠 信等道德意 识。相互 交往, 无有芥蒂 , 从不尔 虞我诈。既无 恩德, 亦 无怨 尤。 耕而食 , 织而衣 。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无有剥削欺诈行为。 上如标枝 , 在上者如酋长 之类 , 不过如树木之有标枝, 自然而然较别枝凸 出, 一律平等 , 并无特权思想, 不会仗势欺人。 男女之间 , 随意相处, 自由交媾, 无夫妻名分, 无特殊责任, 故 民知其母 , 不知其父 。这里 所描写的是上古母系氏族社会和早期农耕社会的 原始生活 , 没有阶级压迫 , 没有特权等级, 氏族 成员自由自 在, 耕 而食, 织而衣 , 无有相 害之 心, 过着协同一致的集体生活 , 与麋鹿等驯良兽 类和谐相处, 互不侵犯。男女之间, 自由交往。 充分显示了 天人合一 活的永恒典范。 四、 撄宁坐忘 , 涵养 庄子诱导人们不 生, 不恶死 , 不拘于俗 朝彻见独 的至人境界 不悦 的安乐自在景象。庄子 认为这样的 至德之世 , 理当成为人类社会生
夫醉者之坠车, 虽疾不死。骨节与人同,
与物相刃相靡 ,
而犯害与人异 , 其神全之也。
守其一, 处其和 ,
生, 人之所欲 ; 死 , 人之所恶。生死问题, 无人不关心 , 乃人生哲学中一 大问题 , 无可回 避。庄子极少论述人的生命的社会价值 , 不去探 讨 死有重于泰山, 有轻于鸿毛 写道: 的问题, 却有 其与众不同的生死观。通过不同寓言, 作了充分 表述。 养生主 老聃死, 秦失吊之 , 三 适来 , 夫子 哭而出。 老聃的弟子认为秦失对朋友之死, 不 够沉痛, 未免薄情。秦失解释道 : 时也 ; 适去, 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 哀乐不能 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 ( 悬 ) 解。 这是说匆匆 而来 , 应时而生 ; 匆匆而去, 顺理而死。或生或 死, 来去自然, 正如古人所说 : 死亡乃解除死者 倒悬之苦 , 不必沉痛悲伤 ! 至乐 更描述庄子 与人 妻死 , 他鼓盆而歌的故事。 庄子妻死。惠子吊 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惠子曰: 歌, 不亦甚乎! 庄子辩白 道: 居, 长子、老身。死, 不 哭亦 足矣 , 又鼓 盆而 察其始而本无 生; 非徒无生也 , 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也, 而本 无气 ; 杂乎芒芴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今又变而之死, 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 , 而我嗷嗷然随而 哭之 , 自以为不通乎命, 故止之。 庄子认为人 的生命本乎一气 , 气聚而成形 , 乃有生命; 死则 复归于气, 正 如春夏秋冬四时 的变化 , 自然而 然, 应坦然对待 , 不必悲伤。号哭乃是 命 不通乎 的表现, 惠子的责怪 , 不通命理。 列御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