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历史学科月考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题,共48分)1. 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A. 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 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C. 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 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分封制下周王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诸侯,打破了原来按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姬姓以外的人群在姬姓周王家族及周王的同盟者分封的土地中被分割、包围了,在此过程中他们必然会受到周朝思想文化的影响,因而有利于文明与文化的共同创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的积极影响,B项与此相矛盾,排除;C项“彻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完成”的说法过于绝对,只能说是有利于华夏民族的形成,排除。
故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 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政治:()A. 实现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权力集中B. 周天子是受封诸侯的天下共主C. 具有血缘政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特点D. 西周对地方实行垂直管理方式【答案】C3. 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曾提出“历史三峡论”,将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的第一次转型是指:()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 君主立宪制取代封建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不难判断出,第一阶段封建转向帝制,即是由商周时期的分封制转向秦汉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阶段,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过渡实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所以,正确答案选B;A项发生在我国夏代,王位世袭取代了禅让,排除;CD两项表述的时间分别是隋朝、晚清时期,不符合“第一阶段”时间,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从贵族政治(分封制)向官僚政治(郡县制)的转变及其积极影响(1)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
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
(2)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
(3)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了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
4. 有学者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可以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在需要的时候,它以绝对真理的面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轰然一声,连呻吟都一并理在尘土之中。
”下列表述不符合该学者观点的是()A. 雅典民主易造成多数人暴政B. 雅典民主易导致权力的误用C. 雅典民主是奴隶主内部民主D. 雅典民主易使政客裹挟民意【答案】C【解析】雅典民主的确是奴隶主内部民主,但材料未强调这一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向少数派和少数意见呼啸着压过去”说明了雅典民主的确易造成多数人暴政,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调动一切能够调动的力量”说明了也易导致权力的误用,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雅典民主的确易使政客裹挟民意,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5. 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指出,人民是指“聚合在一起并且基于他们对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而转化为社会的大众”。
其意在强调()A. 民主是法律的保障B. 法律就是社会契约C. 法要体现公共意志D. 平等是自然法核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法的合意和对公共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罗马法已在强调法要体现公共意志,C项正确;当时罗马没有实行民主制,排除A;B项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材料没有提到“平等”的相关信息,排除D。
所以选C6.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A.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C.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答案】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 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权利法案》具有保守的一面,答案选C项;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排除A项;B、D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 美国联邦党人汉密尔顿和麦迪逊认为: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出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
1787年宪法中体现这一理念的内容是()A. 立法权控制司法和行政权力B. 立法、司法和行政三者权力制衡C.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D. 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合理分配权力【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在共和政体中,立法权必然处于支配地位。
补救这个不便的方法是把立法机关分为不同单位,并且用不同的选举方式和不同的行动原则使它们尽可能少发生联系”反映了将立法权再进行分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符合材料,因此选C。
AB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
排除。
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三权分立【名师点睛】分权制衡的体现:国会掌握财权、最高决策权、立法权等权力。
国会通过预算给各个部门提供资金,可以否决总统的行政决定,负责宣战、媾和等。
国会可以弹劾总统等官员。
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美军最高统帅,对外代表美国。
总统可以否决国会的决定,国会可以“反否决”,但是总统不可以再“反反否决”。
总统可以提名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经过国会批准后任职。
但是总统不可以撤换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
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处理各类重大案件、审查法律法规等是否违宪。
实践证明,三权分立不可能是绝对分立的。
美国是分权最彻底的国家,但是也没有绝对分立。
8.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A.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 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C. 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 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答案】D【解析】各种各样的思潮均出现在中国说明了中国是亟需改造社会药方的,说明民族危机、民族问题到了该解决问题的时候,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仅仅强调马克思主义,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仅仅强调先进知识分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均不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9. 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A. 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 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C. 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 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题干涉及甲午中日战争,4月后,中国人对战争的反思增多,对日本的关注也在增加,说明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反思,故A正确;C项错在“开始”两字上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之潮流·中体西用思想10. “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难,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是愚昧的。
”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A. 甲午战争后的资产阶级维新派B. 鸦片战争中新思想的代表者C. 辛亥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革命派D. 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材料中“当帝国的权力来自一个人时”“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等,材料主旨,即体现作者主张有限制的君权,这是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的“君主立宪”主张。
据此,判断选项:B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主张;C项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主张;D项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的主张。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君主立宪”主张【名师点睛】透过现象看本质,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不同阶级及派别“学习西方”。
这属于高考重要考向,从属于“救亡图存”主题。
关于“学习西方”,要从宏观上把握,经历了从“技术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阶段。
涉及到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以及无产阶级等。
还要从微观上把握,重点要注意把握资产阶级的不同派别学习西方的特征。
另外,关于“救亡图存”,还要把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纳入进去。
11. “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跃迁是从铲除专制政治到奠基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跃迁是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
”在两个跃迁的过程中,“第一次跃迁起点”、“为现代民主奠基”、和“进入社会主义法治政治的基本轨道”分别指什么事件( )A. 辛亥革命、五四宪法、改革开放B. 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依法治国”被载入宪法C. 辛亥革命、《共同纲领》、“依法治国”被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五四宪法》的制定、改革开放【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1997年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1999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故选B。
A,C错在“为现代民主奠基”,D错在第一次跃迁起点指的是辛亥革命。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不同时期12. 李敖在《纠正人们对“五四”的错误认识》一文中写道:“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