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针菇栽培技术

金针菇栽培技术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栽培日期
确定 当地气温稳定在5~15℃(出菇适温) 依据 向前推50天左右
南方:晚秋(10~11月)播种 一般 北方:中秋(9月中下旬)播种 安排 11~12月进入出菇
目的
前期温度适合菌丝体生长 后期温度适合子实体生长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栽培技术
一、配制培养料 二、灭菌 三、接种 四、管理
按 分支: 细密型、粗细型
出菇
早晚 早生型、晚生型 适温 低温型、偏高温型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三色品系对温度需求特点
金黄色 乳白色
较耐高温,对温度适应范围宽 菌丝适温:22~24℃ 分化适温:10~14℃ 子实体适温:8~12℃ 不耐高温,对温度适应范围窄 菌丝适温:18~20℃ 分化适温:10℃ 子实体适温:5~℃ 超过18℃难以出菇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细长 的柄
圆小 的盖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生活史
异宗四极结合性菌类
初生菌丝→子实体
无性 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
粉孢子或节孢子 粉孢子
节孢子
总史
担孢子 初生菌丝 次生菌丝
担子
子实体
返回本节
三、生活条件
(一)营养 弱木腐菌 木屑应陈旧、发酵
喜高氮
用麦麸
玉米面
VB1、VB2缺陷型 等补充
金针菇栽培
概述 生物学特性 品种与栽培期的选择 栽培技术
金针菇栽培技术
概述
一、生产概况 二、食疗价值
返回本章
金针菇属于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金钱 菌属 代号:FI
一、生产概况
1928年,森木彦三郎发明了瓶栽法
日本 现已实现了工厂化、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周年生产
原始栽培起始于唐代 1964年,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选育出了三明1号
誉为“彩丝金扣”
返回本节
二、食疗价值
是一种以食菌柄为主的小型伞状菌
营养
含18种氨基酸 8种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44.5%) 赖氨酸、精氨酸很丰富,誉为“增智菇”
助消化
药用
抗癌、抗衰老 防治肝炎和胃溃疡
降血压和胆固醇
返回本节
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三、生活条件
返回本章
浅黄色 浅黄色品系介于金黄色与乳白色之间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主要黄品色种,出菇早,抗逆性强
三明1号 高产稳产,菌丝易出现粉孢子 适温较宽,5~8℃品质最好 栽培普遍
乳白到淡黄色,出菇早,抗逆性强 金杂19号 出菇最适温度8~15℃
菇质佳,适于鲜销和制罐
FV088
纯白色,不易开伞 商品性能好,适于外销 但香味淡,不适于内销 出菇最适温度10℃左右
(一)发菌期 (二)分化期 (三)子实体生长期 (四)间歇期
返回本章
一、培养料的配制
(一)配方
此外
棉籽壳等下脚料70%~80% 玉米粉或黄豆粉3%~5% 石膏、糖各1% 过磷酸钙、石灰粉各2%
气温高再加0.1%多菌灵
非熟料栽培时勿加糖和 玉米粉等营养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拌料
手工拌料:
• 主料摊薄 • 不需溶解的辅料 → 混匀后撒入主料 • 需溶解的辅料溶解 → 均匀拌入主料中 • 用清水拌至含水量 → 堆闷1~2h
厌光性菌类 子实体分化:散射光 子实体生长:弱光
通气少、光线弱, 易长盖小、柄细长、质嫩、色浅的
优质菇
(六)pH
最适:6.0左右 配制:8.0左右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品种与栽培期
一、品种 二、栽培期
返回本章
一、品种
黄色:产量高、抗逆性强、适于鲜销 颜色 白色:产量及抗逆性较低,适于出口
浅黄色: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 从20世纪80年代始用塑料袋栽培法
80年代未以前,栽培的主要是黄色品种 现栽培的有黄色和白色两大系列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世界
日本、中国、南韩 已达到工业化生产水平
主产地
台湾、河北灵寿县、浙江常山县等
中国 以鲜售或加工成罐头远销海外
售价较高,通常是蘑菇的3~5倍
亭亭玉立
观赏菌
似金针花盛开 风韵犹如秋菊
装袋前 含水量约70%(约挤出2滴水) 要达到
pH8.0左右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预堆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三)装袋 17×35cm袋,一端用热合机烙封
单口 两底角内塞成平底袋 出菇 装料至1/2(余部当护筒)
用线绳扎活结或套颈圈后堵棉塞
双口 17×45cm袋筒 出菇 扎活结→装料→扎活结(不留护筒)
一、形态特征
(一)菌丝体
• 灰白色、绒毛状 • 浓密、较细,略有爬壁现象 • 易形成粉孢子(粉孢子过多的
菌株菇体质量差 ) • 菌丝体成熟时转入雪白色,
并分泌深棕色液滴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子实体
丛生,白色或黄色 菌盖:小(球形→半球→平圆) 菌褶:白色或淡黄,较稀疏 菌柄:细长、中空、纤维质 基部暗褐色,并密生绒毛
注意通气
子实体生长期: 控制通气
CO2可抑制菌盖生长 促进菌柄伸长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CO2含量对子实体的影响
CO2含量(%) 0.03
子实体形态
菌盖大、开伞、菌柄粗短
0.1~0.15
菌盖球形或半球形、菌柄细长
0.195
菌盖似针头、菌柄纤细
பைடு நூலகம்0.5
子实体形成困难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五)光照 菌丝生长期:黑暗
(二)温度
低温型
最 适
菌丝体:23℃左右
温 子实体:8~14℃ 度 (因种而异)
P、K、Mg
三元素最重要
34℃死亡 >19℃品质差 >21℃难出菇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三)湿度
培养料湿度:65%~70% 喜湿性菌类 子实体生长空气湿度:85%~95%
均比常规菌类高出5个百分点
(四)空气
菌丝生长期 子实体分化期
返回本节
“井”形排列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二)分化期
菌膜厚 做法:破菌膜、去种块、平料面 可骚菌 作用:出菇快、多、齐
解口 单口菌袋:立排、袋口盖报纸,将其喷湿 排袋 双口菌袋:成行卧叠成菌墙, 披盖地膜
降温至10~12℃,空气湿度85%~95% 措施 弱散光刺激,空气新鲜
约4天泌棕色液滴,相继出现米粒状原基
要求
袋勿太大,以免污染率高,菌柄易倒伏 装料要上紧下松,外紧内松,袋壁光滑, 无微凹
金针菇栽培技术
二、灭菌 三、接种
高压:152Kpa压力下保持1~2h 常压:100℃保持10余小时 单开口袋:一端接种 双开口袋:两端接种
平底袋
金针菇栽培技术
返回本节
四、管理
(一)发菌期 排袋 根据气温决定袋层高低与密度 要求 光线暗、空气新、气温约20℃ 空气湿度60%~70% 结果 白色菌丝长满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