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检测卷(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每对词语中的多音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慰藉./枕藉.和.暖/暖和.倔强./强.健曾.经/曾.孙B.颤.抖/颤.栗要塞./塞.外屏.幕/屏.息都.是/都.会C.供给./给.予血泊./湖泊.翘.望/翘.首间.或/离间.D.绿.林/绿.洲正.月/正.点巷.道/巷.战相似./似.的答案 C解析A项依次读jiè,hé/huo,jiànɡ/qiánɡ,cénɡ/zēnɡ。
B项依次读chàn/zhàn,sài,pínɡ/bǐnɡ,dōu/dū。
C项依次读jǐ,pō,qiáo,jiàn。
D项依次读lù/lǜ,zhēnɡ/zhènɡ,hànɡ/xiànɡ,sì/sh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跋涉幻像麻痹症再接再历B.消遣斑斓闭门羹出类拔萃C.锦缎精彩亲和力按步就班D.魅力显赫启明星相辅相承答案 B解析A项像—象,历—厉。
C项步—部。
D项承—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对“教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并非朝向某些狭隘目标的艰难跋涉,而是自我意识的________和扩展。
(2)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________熟悉和掌握各国作家与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3)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尽可能地多读和多知道,而在于自由地选择我们个人闲暇时能完全沉溺其中的杰作,________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
A.增强逐渐领略B.增强逐步领悟C.加强逐渐领悟D.加强逐步领略答案 A解析增强:增进;加强。
加强:使更坚强或更有效。
逐渐:渐渐。
逐步:一步步的。
表示动作和行为循序渐进。
领悟:领会;理解。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B.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去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福神往!C.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提出切合实际的真知灼见....。
D.他看着孩子们锲而不舍....地玩着游戏,无可奈何地走出了屋子。
答案 D解析锲而不舍:形容有恒心,有毅力。
此处用于孩子们玩游戏不合适。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什么你总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而那些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的人却能“说尽心中无限事”?B.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
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性和趣味的,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C.在这乡村住得久了,周围的鸡呀、鸭呀、牛呀、羊呀,还有山水、草木等都慢慢地熟悉起来了,也感到亲近起来了。
D.我从小喜欢到处走,东看看,西看看。
也许是这种东看看西看看的习惯,使我后来成了一个“作家”。
答案 D解析A项逗号应放在第一个后引号外。
B项书名号应改为引号。
C项前三个顿号应改为逗号。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究竟要不要建设精神文明?是不是只要经济搞上去了就高枕无忧了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B.青年学生是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学校必须关心并严格要求他们。
C.这项调查旨在了解中国公众对肺癌的实际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公众对肺癌这一致命疾病的关注和了解程度偏低。
D.乱收费的存在,既有认识不到位、经济驱动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不健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监督检查不力等原因造成的。
答案 C解析A项有歧义,“回答是否定的”,否定的是哪一面不确定。
B项主宾搭配不当,“青年学生”与“重要时期”不搭配。
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造成的”。
7.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靠近我身边的两朵,________,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________。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
②TD如何完美演绎3G生活,对中国企业实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突破,完成________,具有重大示范意义。
A.①一朵面朝我故能遮住笑颜②“中国创造”向“中国制造”的“惊险一跃”B.①一朵灿烂地开着仍不能遮住笑颜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跳”C.①一朵面朝我仍不能遮住笑颜②“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惊险一跃”D.①一朵灿烂地开着故能遮住笑颜②“中国创造”向“中国制造”的“惊险一跳”答案 C解析①句“一朵面朝我”使用拟人手法,颇有生气,又与后文“扭头掩面”相照应,而“一朵灿烂地开着”仅是一般描写,生动性明显不够;“故能遮住笑颜”与上下语境不协调,而“仍不能遮住笑颜”除语义连贯外,还能凸显盛开的花朵想遮又遮不住的情态。
②句由“制造”而“创造”符合事理逻辑;“跳”是口语,“跃”是适合语境的书面语。
8.下列对有关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指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B.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
C.荀子,名况,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著作有《昌黎先生集》。
答案 C解析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不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二、古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22分)问说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注]之微,先民询之。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选自刘开《孟涂文集》,有删节) 注 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非学无以致.疑 致:发现 B .而或不达.于事达:通晓 C .诚取善之弘.也弘:大、光大 D .其以义理相咨访.访:拜访 答案 D解析 访:咨询,询问。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 B .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C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D .君子..之学必好问 答案 B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古人以.问为美德 B.⎩⎪⎨⎪⎧ 未必不为.愚人所知也不足为.外人道也 C.⎩⎪⎨⎪⎧ 愚人之.所能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 D.⎩⎪⎨⎪⎧好学而.不勤问不择事而.问焉答案 C解析C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A项介词,“凭……身份”/介词,“把”。
B项介词,“被”/介词,“向”。
D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本文的目的是劝说人们要虚心向各种人学习。
B.文中第一段所说的好学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君子之学必好问”;二是“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C.《师说》从“师”的角度,强调“师”的重要性,主张从师而学。
而《问说》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D.《问说》对比的对象单一,都是“古之人”与“今人”,对比的内容也较为单一。
答案 D解析本文对比的内容涉及“问”的各个方面,并不单一。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
(3分)译文:(2)至于劝善规过足矣。
(3分)译文:(3)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4分)译文:答案(1)以(他们的)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
(2)能够做到勉励人做好事、谏诤人不做坏事就够了。
(3)既然这样,那么古人所深以为耻的,后人做着而不认为可耻的事情也就太多了,可悲啊!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放弃问,怎么解决(问题)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些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
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
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慧去知晓那些浅显的话,这并不是一时故作谦虚,实在是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够做到勉励人做好事、谏诤人不做坏事就够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并没有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而且那些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地喜爱学习。
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
聪明的人对问题即使思考上千次,也难免出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