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消费调研报告(创新、升级与培育)3篇导读:本文上海文化消费调研报告(创新、升级与培育)3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上海文化消费调研报告(创新、升级与培育)3篇——2013年的上海文化消费葛红兵高翔徐畅杨亦飞作者:葛红兵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翔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徐畅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杨亦飞上海大学中国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文化消费是人们在经济条件宽松充裕以及具备闲暇时间的条件下,为了获取知识、陶冶身心、娱乐自我等而对物质形态的文化产品和劳务形态的文化服务进行的一种消费行为。
随着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文化消费在日常消费体系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文化消费的产业化或事业化载体越发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然而,目前我国的文化消费依然存在着巨大缺口。
据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指数2013”显示,当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多数受访者的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2000元,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12%,只有少数受访者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到3小时之间。
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0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
潜在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与此同时,调研显示,上海文化消费综合指数、能力指数全国排名第一,文化消费环境指数排名第二,文化消费意愿指数排名第七,文化消费水平指数排名第八。
由此说明,在全国文化消费方兴未艾的背景下,上海的文化消费状况尤为繁盛。
成为居民出游的好帮手。
市体育局则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选点新建“百姓健身房”,2013年全面开放后受到了居民的广泛欢迎。
市科委已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完成“创新屋”的方案设计,2013年3月首批4家创新屋已经向公众开放。
“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建设100个“社区创新屋”。
目前,各区(县)已立项的“社区创新屋”达30家。
“创新屋”为居民提供动手创造所需的工具及设备,让社区居民尽享创新乐趣。
另外,遍布上海大街小巷的“东方书报亭”2012年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3年开始,东方书报亭已从单一的报摊逐步转变成为集公益性、便民性于一身的“文化便民亭”。
此外,上海市政府专门安排“上海市公益性演出专项资金”和“上海民办博物馆扶持资金”各1000万,鼓励公益性专场演出和营业性演出低价票,推动民办博物馆免费开放。
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发展实体书店,优化出版物发行网点布局规划,打造出版物发行网点服务体系。
2013年已经取得显著成效。
2013年上海民非文化公益机构也在行动,例如,上海市华文创意中心与上海市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签署合作协议,在共和新路街道适型小区捐建助建华文公益书坊,已经完成一家,另将每年捐建10家,这也构成了一道非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风景线。
以上成绩可以和《上海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规定》于2013年4月1日起施行联系观察。
这是国内首部面向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地方性法规,对于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推进上海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2013年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受益群体进一步扩大。
但仍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其一、公共文化机构数量依然不足。
由《2012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显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标人均排名分数达到92.06分,位居全国各省市第一名。
这次评估的体系结构,由六个一级指标构成,分别是:“公共文化投入”、“公共文化机构”、“公共文化产品”、“公共文化活动”、“公共文化队伍”、“公共文化享受”。
上海在公共文化服务综合指数(人均),以及公共文化投入(人均)、公共文化产品(总量和人均)、公共文化活动(人均)、公共文化队伍(人均)、公共文化享受(人均)、人均文化事业费等多个指数中均排名第一,显示了上海市民所享受到的人均公共文化服务都高于其他省市,但在公共文化机构(总量和人均)方面则分别排在第26、27位,这是上海明显的“短板”,说明上海在博物馆、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艺术表演团体和场馆等机构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1] 。
而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12年的调查显示,被访的上海市民在过去一年去过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公共展览馆的比重分别只有25.8%、38.3%、42.7%,均不足五成。
究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图书馆离家太远”。
根据国际图书联合会制定的公共图书馆标准,半径1.5公里以内或每两万人左右就需要设置一家图书馆,上海市目前的水平与此还有很大差距。
另一方面,随着郊区、工业区、城乡结合部成为新型人口聚集区,相应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入驻仍比较缓慢。
其二、公共文化消费理念仍需加强。
与公共文化机构数量不足,市民文化消费“吃不饱”对应,公共文化消费也“吃不好”,或者“不愿吃”。
根据上海市统计局2012年的调查显示,上海市民文化消费支出中排名前三位的是:外出旅游、上网、看电视。
市民对于阅读、泡图书馆、参加社区文化活动的兴趣相对冷漠。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空闲时间少,追求娱乐放松成为文化消费的首要动机,另一方面也在于公共文化消费理念仍需引导。
构建健康、高雅、有品位的公共文化消费生态、增加社区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大众性,应成为今后努力的重点。
、政府导向的节庆类公共文化载体方面,2013年上海的五大平台在诸多方面有了进一步提升,体现出国际化面貌和全国引领性特征。
1、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本届电影节于2013年6月15日至23日举行。
2013年电影节推出了历年阵容最强、质量最高、内容最丰富的影展片目。
除金爵奖和亚洲新人奖传统竞赛单元外,还设置了向大师致敬、官方推荐、聚焦中国、经典再现、多元视角、触摸3D、地球村、MIDA纪录片、电影短片展映、IMAX视野等多个单元,其中纪录片和IMAX影片的观影热度相当高。
据上海电影节官网显示:9天里,上海26家影院35个影厅共展映800多个场次。
电影节期间,各类影片观影达30多万人次,平均上座率8成以上,各种专题影展活动及主创见面会100多场,观众互动非常热烈。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电影市场”以“电影交易市场”与“电影项目市场”两大板块结构亮相,交易相当成功。
本次“电影交易市场”共有参展机构及公司819家,其中境外展商比例达到42%。
海外展商包括亚洲、欧洲、南北美洲以及第一次参展的大洋洲等机构;电影交易市场共吸引106个国家和地区的2718名注册买家,开幕酒会不仅好莱坞六大公司悉数到场,欧洲重要的发行公司纷纷参与。
另外,2013年“电影项目市场”共收到224个项目报名,8个项目入围“中国电影项目创投”、21个入围“合拍项目”,29个项目吸引735位买家,经过495场预约洽谈会议,每个项目都不同程度寻到合作伙伴,不仅达成合作意向,而且通过创投平台快速丰富了业界资源。
2、第十五届上海国际艺术节。
根据上海艺术节的官网统计,2013年10月18日到11月18日为期一个月的上海国际艺术节中,来自42个国家和全国各省区市以及港澳台地区的100多个演出团体、3000多名艺术家带来了47台剧目、130多场演出,近15万观众走进剧场饱享艺术盛宴。
全部演出平均出票率达92%,上座率近九成。
出票率达到100%的剧目有18个,包括蒙特卡罗芭蕾舞团《天鹅湖》、话剧《青蛇》、话剧《大宅门》,京剧《天下归心》、上海越剧院越剧《甄嬛》,谭盾《微电影交响诗:女书》、马友友音乐会、王健音乐会等,为历年之最。
本次艺术节群文活动共举行2782项各类演出、赛事、展览、论坛,直接参与中外演员近10万人,惠及450余万市民大众。
首次设立的“亲子活动”让学龄前的孩子同他们的家长一起走进艺术节享受艺术。
在前几届广场直播交响乐的基础上,2013年艺术节通过举办“上海影像艺术夜”活动,将包括《天鹅湖》与《国之当歌》在内的10台经典剧目在全市17个区县的74个播放点进行播放,总计播放场次达到268场。
3、第十七届上海艺术博览会。
值得一提的是,2013(第十七届)上海艺术博览会作为本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压轴大展,同样备受瞩目。
24000平方米设四大展馆,四大展馆内设不同规格的展位173个,本届艺博会以“让消费爱上艺术”为主题,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15个国家的143家优秀画廊参展,展出数千件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影像、装置、陶瓷等艺术品。
其中不仅有梵高、席勒、达利、赵无极、朱德群、颜文梁等中外著名艺术大师的名作,还有冷军、艾轩、庞茂琨、郭润文、施大畏、周国桢等一大批具有中国艺术市场风向标意义的名家作品。
本届艺博会无论是观众人次和成交量均再次刷新历史记录。
观众人次超过6万,为历届最高;成交量则突破了2011上海艺博会曾创下的成交记录,增长了1千万元,达到了1.4亿元,创历史新高[2] 。
由于2013年整个艺术市场行情低迷,很多画廊打起了亲民牌,着重推出很多万元以下的版画作品,受到了许多白领追捧。
俄罗斯穆拉维约夫画廊,全部作品三天内便已售罄。
美丽道画廊推出的郭润文油画,以高价被藏家收藏,新动力代理的艺术家齐铁偕,全部26幅作品被订购了80%,初次参展的兰意文化和澳门画院等,也取得了优良的销售业绩。
大批新客户的参展,暗示着上海市民对艺术品收藏的消费热情越发高涨。
4、第九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
第九届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7月12日开幕,为期五天,首日客流便突破3.5万人。
本届展出面积38000平方米,中外参展机构325家,海外展商出展面积超过40%,特装面积超过70%,其中东方梦工厂、集英社、小学馆、盛大等知名企业都是首次参展。
5、上海书展。
2013年上海书展暨“书香中国”上海周,以“文化盛会、百姓节日、理想书房”为定位,秉承“全国”、“首发”、“大家”的办展理念,共推出15万余种图书,其中新书5000余种,共约1300万码洋,策划了170多场富有创意和内涵的文化活动600余项,吸引了全国500多家出版单位参展,900多位海内外文化人亲临书展现场。
综观2013年节庆类文化消费状况,我们发现,市民的文化创意消费热情日益高涨,电影、动漫、图书出版、艺术收藏各创意产业均受到不同层次的市民追捧。
原本相对高端的艺术收藏市场也逐渐展现出亲民化的趋势。
这得益于节庆类文化消费产品进一步多样化,满足了不同消费水平、消费兴趣的各个消费群体。
另一方面,上海文化消费的国际化优势进一步加强。
无论是国外优秀文化产品的引入,还是中外合作投资的火热,都在彰显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