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精华)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精华)

常见的天气系统教案教学内容:高一地理(上册)第二章大气环境第五节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记住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反气旋。

2、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掌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3、理解低压和高压系统的区别,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暖锋,高、低气压系统的各类图提高学生识图能力。

2、通过阅读天气形势图,使学生会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本节学习,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2、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材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对我国天气有重要影响的锋面天气。

2、高压系统,低压系统的天气特征。

教学难点1、冷、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南北半球气旋的气流状况和天气差异。

3、锋面气旋。

解决办法:通过演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1.通过希沃白板5思维导图展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2.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以对比教学为辅。

3.使用希沃白板5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分组竟争。

教具准备:希沃EN5多媒体课件一体机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引出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简要回答天气的基本特征后,教师概括:天气是大气物理状态在短时间内的具体表现。

天气预报预报的是短时间内的阴晴、冷热、风雨等现象,这些现象的预报是根据卫星云图上天气系统的移动规律来作出的推断。

因此,影响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存在时间较短的各类天气系统。

本节课学习“常见的天气系统”。

讲授新课:影响我国主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系统和高低气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引入气团来解释锋面的形成。

播放“冷暖气团移动图”引导学生观察锋面的形成过程,进而得出锋面的概念。

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而。

展示:“锋面结构图”让学生直观地认识锋面的结构和理解锋面的特点。

2、结构:冷暖气团的交界面为锋面,其上部为上界,下部为下界,锋面和地面的交线为锋线。

3、特点:(1)交界面处有狭窄倾斜的过渡地带;(2)锋面两侧温度、湿度差别很大;(3)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承转: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有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认识锋面天气的形成过程。

点击播放:“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设问:冷锋、暖锋在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分别受哪种气团控制?气温、气压和天气变化情况如何?让学生观察讨论后,点击展示“冷暖锋比较图”,叫几名学生回答后,完成表格填充,教师纠正和评价。

5、锋面天气:冷锋与天气: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暖或晴间多云。

过境时:处于冷暖所团交界处,伴有大风,云层增厚,形成雨雪天气。

过境后: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暖锋与天气:过境前:受冷气团控制,气温较低,气压较高,天气晴朗。

过境时:冷气团插在暖气团之下,暖气团徐徐爬升,云层逐渐增厚,形成连续性降水。

过境后:受暖气团控制,气温升高,气压降低,雨过天晴。

纠错和评价完成后,教师进一步深化重点,介绍冷暖锋的区别和冷暖锋的判断方法。

6、冷暖锋的区别:①从气团运动状况来看,冷锋是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暖锋是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②从降水看,冷暖锋都形成降水,冷锋降水在锋面线之后,暖锋降水在锋面线之前;冷锋形成的降水强度大,历时短,多降暴雨,暖锋形成的降水强度小,历时长,多形成连续性降水。

③从锋面夹角看,冷锋形成的夹角大,暖锋形成的夹角小。

④从表示方法看,冷锋是锋线前画三角表示,暖锋是锋线前画半圆表示。

以上的这些区别就是冷暖锋基本的判断方法。

7、实例:冷锋是影响我国最主要的一种天气系统,我国夏季东北和华北地区形成的暴雨多是锋面形成的锋面雨,冬季寒潮天气也多是冷锋面南下造成的。

8、课堂活动:承转: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除锋面系统外,还有高低气压系统。

二、气压系统:点击播放“海平面待压线分布图”,通过教师介绍让学生明确基本的气压形式。

1、气压形式:(1)、低气压(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2)、高气压(反气旋):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

(3)、高压脊:等压线由高气压向低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最大弯曲处各点的连线叫脊线。

(4)、低压槽:等压线由低气压向高气压延伸的狭长区域,最大弯曲处各点的连线叫槽线。

承转:气旋和反气旋控制下的天气有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认识气旋影响下的天气。

2、气旋、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点击演示:“南、北半球与天气图”和“南、北半球反气旋与天气图”。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气旋、反气旋控制下气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运动情况。

学生讨论后,展示“气旋、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比较表”,让3——4名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评价,评价备用答案:(1)中心气压状况:气旋低反气旋高(2)气流运动状况:水平运动气旋北逆时针辐合南顺时针辐合反气旋北顺时针辐合南逆时针辐合垂直运动气旋上升反气旋下沉(3)天气:气旋云雨天气反气旋晴朗天气表格填充完成后,教师升华重点:气旋和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右或左手握成虚拳状,姆指与四指垂直,大姆指指向气流垂直运动的方向,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气流水平运动的方向,北右南左。

承转:其实,气旋和反气旋也是影响我国的重点的天气系统。

实例: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天气就是由热带气旋发展而形成的;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秋季常处在高气压系统的控制下,形成秋高气爽的好天气;7月份出现在江南地区的伏旱天气,也是受西太平洋副高的影响下形成的。

承转:地面气旋一般与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为锋面气旋。

三、锋面气旋展示:“北半球锋面气旋图”。

教师介绍锋面气旋出现在低压槽上的原因:在高压脊上,气流以辐散运动为主,不易形成锋面,在低压槽上,气流以辐合运动为主,容易形成锋面。

结合图引导学生判断图中所示的锋,教师强调:在锋面气旋上,气旋的前部为暖锋,后部为冷锋。

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同学们认识到锋面系统是影响我国的主要的天气系统。

我国的降水和一些灾害天气大者都与锋面有联系。

例如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爆发的寒潮,北方冬、春季节的沙尘天气都是冷锋造成的天气现象。

高压、低压系统也是影响我国重要的天气系统,如我国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气爽”的好天气都是高气压系统控制下形成的。

课堂练习:本节课课件课堂练习。

作业布置:请同学们撰写一段“一场春雨一场暖,一场秋雨一场寒”的形成原因的小段文。

板书设计:一、锋面系统:1、锋面: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类型:冷锋:冷——暖暖锋:暖——冷3、锋面与天气: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二、气压系统:1、气压的基本形成(1)、低气压(气旋)(2)、高气压(反气旋)(3)、低压槽(4)、高压槽2、气旋、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

三、锋面气旋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抽象而且难懂,为了能让学生掌握锋面系统的特点与其天气特征,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希沃白板5思维导图展示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一体机演示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读图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力争使学生能够动起来,让教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

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展示仪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具体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实现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如:让学生将黑板比作地面,书本比作锋面,通过实物演示介绍锋面的结构组成;通过实物演示锋面的不同移动情况,让学生认识到锋面的类型和分类依据;在锋面演示过程中,通过观察选定地点与锋面的相对位置,来理解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含义,并通过分析得出同一地点不同情况下的天气特征。

教学过程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会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对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并通过做练习使学生能够对重要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并加深印象。

如:学习了冷锋和暖锋以后,我立即在多课件中展示两幅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读图:判断锋面类型,指出判断的依据及冷、暖气团的位置,分别比较冷锋和暖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天气特点。

及时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讲练结合,提高效率。

经过反思我发觉了自己在本节授课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并对今后的教学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

第一:希沃白板5课堂活动功能强大,有分组竟争、趣味分类、超级分类、选词填空、知识配对。

我只采用了其中的一种分组竟争,与学生的互动不够。

本节课中,学生回答讲解虽然比较多,但是学生集体回答的比重仍然偏大。

让学生集体回答问题,不容易及时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使得原本很有代表性的问题被掩盖。

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鼓励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课堂提问时更多地使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 等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观点的话语,改进自己教学中在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点:引导学生将本节课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还不够。

我应该把今年以来的容易被学生关注的不同天气现象联系进来,让学生分析判断,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也可以借助学生熟知的古诗词,感受地理知识对生活的影响。

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什么锋过境?“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又是哪类锋的天气?这些诗句本来就很美,学生又都特别熟悉,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古诗中也能包含许多地理知识,无疑会增强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