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求发展—国际化中远的发展动力[2004-09-05 13:10:14]来源:新华网求新求变求发展——国际化中远的发展动力中远集团几十年如一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以改革为动力,励精图治,搏击市场,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了独特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所展现出的求变、求新、求发展的本质内涵,是推动中远不断发展的源动力。
正是靠着这样的源动力,中远集团如今已经建设成为实力雄厚的世界级航运企业。
求变——唱响船队改革主旋律高举改革的大旗,在探索中总结经验,在改革中谋求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市场变化、具有自身特色的船队经营管理之路,这是中远在从计划走向市场的历史进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
1984年,中远总公司对旗下的广州、上海、青岛、天津、大连五大远洋运输公司的市场定位进行了重新界定。
根据各公司船队特点和以往的经营范围、业务传统,将各船公司划分为专业性公司和综合性公司。
专业性公司主要经营专业化船队,不受航区和港口分工的限制,主要承运石油、粮食、矿砂、化肥、钢材等大宗货物。
综合性公司拥有多种类型船舶,根据各自船队特点和地理位置,分航线、港口经营。
按照上述原则,青岛远洋运输公司经营散装船,大连远洋运输公司以经营油船为主,天津远洋运输公司、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广州远洋运输公司为综合性公司。
这次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下,各公司搞“大而全、小而全”、一味追求地域扩张的传统做法,展露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价值观。
当历史推进到90年代时,世界航运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按专业化分工进行集约化经营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中远原有的船队经营管理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发展,成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羁绊。
于是在90年代初,有了中远船队体制上的第二次大规模改革,这次改革的核心就是组建专业化船队。
历经半年多的反复调研论证,中远总公司于1994年1月1日正式组建了“中远集装箱经营总部”,对原来分散在广远、上远、天远的集装箱船进行“集中经营,分散管理”,总部设在北京。
1995年底,以天远、青远为基础正式组建了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
广远成为以经营杂货船、特种船为主的专业化公司,大远成为经营油轮的专业化公司。
这次改革,涉及船舶470艘,人员5万多人,从根本上改革了中远的船队经营格局。
1997年,中远集装箱经营总部整体搬迁到上海,正式注册为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在一片锣鼓声中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中远的这个举措切中了国家产业政策的发展要求,加速了上海向国际航运中心目标挺进的进程。
是年,中远散货运输有限公司也从北京整体搬迁到天津,依托天津这个北方大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中散公司在此后数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
1997年,为了解决集装箱运输体系内的资源分散、内耗大、多利润中心等问题,中远提出了“全球营销一体化”的集装箱运输体制改革目标。
历经6年的努力,到2003年,中远集装箱运输基本完成了从国内到海外的资源整合。
尤其是在2001年,中远集团将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并入“班轮”单元,极大地丰富了货源结构,提升了中远集装箱运输的市场竞争力。
成立于1995年的中远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在国内拥有业务网点近300个,年揽箱量近200万箱,是国内最大的海运类货运公司。
中远的历次船队经营管理体制转变都伴随着经营理念的升华。
而近年来,中远在“从拥有到控制”这一思想指导下,在船队建设上取得成绩更是有目共睹。
这一理念的倡导和实践者,当首推中远集团现任总裁魏家福。
魏家福,船长出生,有着10余年海上经历,对船舶、对船员、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每当谈到这段早年的经历,他都会自豪地把自己比着“大海的儿子”。
魏家福就任总裁后,对国际航运市场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中远近40年船队经营和发展的模式进行了深入思考,首次提出了“从拥有到控制”的船队经营理念。
这个理念打破了传统的依靠自有资金积累扩大再生产和对船舶绝对拥有的发展模式,是一次观念上的革命性突破。
“从拥有到控制”的含义是,用少量的国有资源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源,用少量的国有资本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本,不单纯追求船队资产外延式的扩张,而注重内在经营质量的提高。
在“从拥有到控制”的思想指导下,中远集团在世界航运市场上大规模地运用租营、联船等手段,迅速扩张运力和航线覆盖面。
到2003年,中远拥有和控制的船舶已达500多艘,2300万载重吨,载重吨比1998年增长了44%。
同时,中远集团大胆涉足世界航运高端市场,引进半潜船等特种船,大力发展LPG、LNG等超大型船舶,船队结构更加合理,分工更加明确。
“从拥有到控制”的成功实践,是中远集团船队市场化经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窥一斑而知全貌。
船队体制的改革只是中远众多改革的一个缩影。
在突破计划经济观念的羁绊,加速市场化的进程中,中远人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探索与尝试,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从观念到体制,从业务到人员,从海洋到陆地,从国内到国外,从制度到文化。
其间,有过成功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教训。
但每次挫折都不能阻挡勇者前进的脚步,每次风浪都改变不了中远这艘巨轮驶向国际化目标的航向。
求新——开中国集装箱运输之先河人类从伐木为舟到开辟远洋商船运输,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而到了现代,当集装箱被应用到远洋商业运输后,全球航运业迎来了一个新纪元。
1956年,美国人第一次发明了集装箱运输。
1966年,国际远洋航线上第一次出现全集装箱运输后,集装箱运输这种先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立即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的集装箱运输比世界晚了20多年。
一艘经改造后的中远船舶,花费数百万元的成本,历时近2个月,从美国到中国,只运回一只集装箱。
这听起来似乎有点神奇,然而它的确是个事实。
一个随船的中国记者,在从美国返回中国的航行途中见证了这个事件,后来他据此写了一篇报道,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
这就是多少年前,中远人探索集装箱运输执着精神的写照之一。
中远公司国际集装箱运输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1973年9月,中远总公司与日本新和海运株式会社、日新运输仓库株式会社合作,使用5吨小型集装箱在上海、天津与日本的横滨、大阪、神户各港之间进行国际航线上的集装箱试运,揭开了中远发展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序幕。
1978年9月26日,中远上海分公司多用途船“平乡城”轮装载着162个国际标准箱驶离上海,于10月中旬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港,标志着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的正式开始。
同年10月25日,又一艘半集装箱船“熊岳城”轮从上海港开出去澳大利亚,单船往返60天,形成每月一班的班轮服务。
从此,中国真正有了自己的国际集装箱班轮运输。
1986年5月30日,国务院口岸领导小组在听取班轮工作汇报时,时任副总理的李鹏同志指示:“要下决心开办班轮,就是赔钱,跑几次空船也要坚持下去,要创信誉”。
上级的指示极大地激发了中远人发展班轮运输的使命感和热情。
从1986年6月1日正式开始,中远总公司相继在重要航线实行了“五定”(定航线、定船舶、定货种、定泊位、定时间)的国际定期班轮(核心班轮)经营。
自从中远开辟了班轮运输后,我国集装箱运输受制于人的局面得以大大改变。
创业艰难百战多。
当我们今天在享受现代化的班轮运输带来的便利时,回首当年创业的景况,是多么的不易!首先是国内货主的不理解,大家习惯于传统的件杂货运输方式,对集装箱运输的优越性认识不足,导致货源缺少。
当时的经营管理人员是挨家挨户找货主做工作,几乎是求着货主将货物交由集装箱船运输。
其次是国内港口设施条件和道路条件跟不上,每开辟一条航线,经营管理人员都要做大量的实地勘察、协调和准备工作,一个个地解决问题。
再次是集装箱运输的经营管理与传统件杂货、散货运输截然不同,无论机关还是船舶的人员都需要重新学习,边学边干,任务相当繁重。
在今天,我们想跟踪箱子的动态,依靠电脑转瞬之间即可完成,而在当时,是靠用纸做“T”字型的卡,墙上一排口袋,运出去多少个箱子,就有多少个T卡插在上面。
船每到一个港口,就马上在一张张卡片上填上到达时间和港口名称。
工作之辛苦繁重可想而知,但是,尽管困难重重,中远人开创中国远洋集装箱运输事业的决心和信心始终不曾动摇。
他们坚信,发展集装箱运输的方向没有错。
对集装箱运输规模化、网络化、系统化等规律性科学认识的不断加深,推动了中远集装箱运输经营管理一系列改革创新。
1986年,上海远洋运输公司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提出了“环太平洋集装箱运输网络”工程设计的构想,意在通过神户和香港这两个集散点把干、支线联结起来,使环太平洋沿岸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港口的外贸货物像“血液”一样通畅地流到“躯体”的各个部位,组成一个集装箱运输干支线交叉衔接的运输网络,从而加密发船班次,在承接中国外贸货源的前提下,积极揽取第三国货源,提高营运效率。
至1992年底,上海远洋运输公司在环太平洋运输网络上投入53艘各种类型的集装箱船和滚装船,太平洋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的集装箱,都能通过该网络上的干、支线船舶,迅速、安全、可靠地运达任何一个目的港。
通过调整船队结构、加快信息化建设、实施营销一体化改革等举措,中远集装箱运输进入了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增强。
目前,中远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世界上少数几家拥有集装箱运输全球信息系统的班轮公司。
共拥有包括世界最先进的8000箱位集装箱船在内的114艘全集装箱船,总运力25.6万TEU,每周从国内港口开出的班轮有54班。
年运输箱量超过400万TEU,综合准班率95.4%。
预计到2007年,中远集装箱运输公司的总运力将达到42万箱,平均单船箱位将超过3000TEU。
一部中远集装箱事业发展的新蓝图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求发展——不断开辟新领域改革开放24年来,中远集团所走过的奋斗历程无不伴随着改革和创新,而每一次改革和每一次创新都离不开一条主线,那就是科学的发展观。
(一)船员劳务外派:海上风景线2004年1月,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在一次大会上自豪地说:中远集团2003年外派到海外的船员达4000人,全年创利2亿人民币。
中远集团是我国第一个向海外派遣船员的企业,也是开创了中国海外劳务输出的第一家企业。
船员劳务外派业务如今已发展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产业,而且这个产业伴随着中远集团国际化战略的推进,取得了一举多得的好成绩,这恐怕连当年果断拍板的各级决策者都没有想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的那个春天,中远集团把视野放到更为广阔的“外面的世界”,他们深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哲理。
要适应改革开放发展的需要,中远必须培养一大批国际化的航运管理人才,需要有更多的员工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航运管理经验,洋为中用,缩短我们与航运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而当时,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有关方面已经与我国政府主管部门联系,希望雇佣中国大陆的远洋船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