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人口与劳动就业作者:李长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年11期1995年,我国人口突破了12亿大关,这个事实提醒我们,在经济高速度增长的同时,人口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流动的人口达8000万之众,汹涌澎湃的“民工潮”冲击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在城市劳动失业率不断呈上升趋势的情况下,总计达2亿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相当一部分正在以无序的形态流入城市,形成一支远远超过我们统计数字的失业大军。
人口增长、劳动就业、通货膨胀、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复杂的正相关与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特别多的发展中大国,认真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之间既带有一般性又带有特殊性的规律,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形势依然严峻70年代以来,我国坚持不懈地推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控制取得了显著成绩,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了差不多一倍。
尽管如此,我国的人口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由于人口基数太大,即使增长率下降,增加的绝对数还是相当大的。
现有人口的庞大绝对数字和每年净增1400多万人的基本格局仍要长期持续下去。
据保守的估计,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
显然,现在我国12亿人口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过于沉重的负担。
人口问题并非中国所独有,世界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贫困国家,都面临着深刻的人口问题。
现在粮食生产的增长已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世界人口若按现在的速度继续增长,三、四十年内粮食短缺将是人类生存面临的共同问题。
到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缺口将达21600万吨,即使到时候中国经济已有实力拿出大量外汇进口粮食,在世界上恐怕也很难找到可以供中国这么大需求胃口的粮食供应地。
从国际人口动态比较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人口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口增长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的,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负相关关系。
这说明,当前我国除了要继续坚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政策之外,还要尽快地把经济搞上去。
只有这样,才可以早日改变长期以来十分被动的人口政策。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看,在出生率比较高的贫困和发展中国家,0-14岁的非成年人口占的比率达到40%左右;而出生率较低的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成年人口仅占21-22%。
非洲、拉美、南亚等从属人口指数高达80—90%,而发达国家的从属人口指数为50-60%。
显而易见,发展中国家沉重的从属人口负担和高人口出生率同样,对经济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80年代以来,非成年人口的比率低于30%,有了明显下降,1990年从属人口指数为63%,与世界平均数持平。
但应当看到我国与其他所有国家的不同和其中的隐忧。
由于我国不得已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不是渐趋缓慢而是陡然下降,这样,今后人口老龄化问题势将变得比任何国家突出,在20年后,会一下子进入老龄化社会。
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在作出控制人口的两难选择后的一个必然代价。
应当进一步看到,非成年人口虽然是纯粹的消费者,但却是一种潜在的劳动力,而老年人口一般称为负的储蓄者,是失去劳动能力并消费过去的储蓄的人口。
简而言之,能否处理好这个潜在的深刻矛盾,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现阶段从属人口负担不太重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成年人口这个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以更多的“储蓄”,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再看人口密度,除日本和南亚以外,我国的人口密度高于其他所有的国家和地区。
而且,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口密度还在不断增加。
人口多、人口密度大意味着农业部门劳动力与土地的比率高,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这一方面决定了我国的农业是劳动力集约型的,另一方面也决定了我国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并会随着经济发展,流向其他产业部门,给其他产业部门造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二、劳动就业与经济发展据测算,1995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达2.72亿人,企业中富余职工达2000万人,即我国有总计近3亿的剩余劳动力人口。
以现在12亿人口中有60%的劳动力人口水平计算,劳动力总人口有7.2亿。
与之相比,我国包括农村在内的“失业人口”比率是过高了。
1.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通常认为,失业率在5%以上就是高失业率了,就需要政府采取主要针对失业问题的对策。
大多数国家失业率都超过5%,表明就业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一般来说,影响劳动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
(1)经济增长速度快慢。
无论是从计量分析还是从经验上都可以明显看到,失业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相关关系。
当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下降,经过暂短的滞后期,失业率就会上升。
经济增长缓慢持续一年以上,失业率会进一步上升。
经济增长与劳动就业之间的这种直接的负相关关系在我国的现实中是十分明显的。
(2)技术状况与资本有机构成的水平。
技术革新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会造成失业。
技术革新必然造成对熟练劳动力的排挤,用于机械设备等的不变资本的比例提高,用于活劳动的可变资本的相对比例下降是造成失业的一个原因。
(3)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在质量上的矛盾。
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汽车、电子、计算机产业等将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这些产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但其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也高。
在这些新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力呈供不应求状态的同时,农业、纺织等传统产业劳动力却呈饱和与过剩状态。
我国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劳动力将呈短缺状态,劳动力将在数量上供大于求而在质量上供不应求。
根据较宽的估计,我国目前知识分子人数(包括科技人员)有2000多万人,仅占我国总人口的2-2.5%,而发达国家一般要占到25-45%。
不仅如此,一般劳动力的素质也较低。
1990年我国在业人口总数6.5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87%,中专和高中文化程度占11.07%,70.14%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还有16.92%是文盲和半文盲。
(4)经济体制上的原因。
比如,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强化,人们即使失业也衣食不愁,寻求再就业的时间相对拉长,这就引起失业率增高。
而我国现在的国营企业既不能随便解雇职工,又不能自由采用新的职工,对失业率也有直接影响。
一旦这种传统体制放开,目前企业当中存在的2000多万富余人员将使现在城镇不到3%的失业率成倍上升。
(5)劳动力供给方面的因素。
从劳动力从给方面来看,引起失业增加的因素一个是现有劳动力供给是不是过剩,其二是今后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比率。
从这两方面看,我国目前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城乡总计近3亿的劳动力供给过剩,而今后几年进入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比率同十几年前相比,还是比较稳定的。
顺便要提及的是,缩短劳动时间也是减少劳动供给、缓和劳动力过剩矛盾的一个办法。
同时应当看到,缩短劳动时间意味着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成本,具有反过来减少就业的负效果。
但是,劳动时间的缩短只要不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范围,就用不着特别担心这样的负效果。
以上五个因素是对失业率高低起主要影响的因素。
除此之外,还有国际性因素和摩擦性失业。
毫无疑问,我国要解决大量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提高就业水平,就要考虑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采取综合性的就业对策。
但是,在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特别予以重视的就是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关系,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2.经济增长速度与劳动就业经济增长快慢是影响就业状况的一个最重要因素。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除了个别年份以外,我国经济增长保持了较高的速度。
不论城镇还是乡村,都安排了大量的人就业。
仅1991年到199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就有2000多万。
改革以来,仅农村的乡镇企业,就有1亿多人口就业。
很显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加是正相关的关系,经济增长速度越快,新增加的就业人口就越多。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存在的数以亿计的过剩劳动力的状况,保持适度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要保持充分就业需要多大的经济增长率呢。
设维持充分就业水平的实际GNP为Y,劳动力人口为L,每个就业人员1年的劳动时间为h,每个就业人员平均每小时创造的附加价值(用不变价格)为y[,1]。
另外,为了使问题简化,假定充分就业状态即劳动力人口与就业人口相等(此时失业人数为零),则以下关系式成立。
Y=L×h×y[,1]用△表示以上各变量的增量,则有(Y+△Y)=(L+△L)(h+△h)(y[,1]+△y[,1])设Y的增长率(即GNP增长率)为g,则可以近似得到由以上方程式可知,如果假定不存在劳动力供给以外的其他因素,最大可能的经济增长率近似等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每个就业人员1年的劳动时间的增长率及每个就业人员平均每小时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三者之和。
这个关系基本上就是哈罗德·托玛模型中的自然增长率。
若就业人数增长率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一致,则失业率不变。
而当劳动力人口过剩、存在大量失业人员的状况下,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目标,就要在一个时期里使经济增长率保持比上述增长率更高的水平。
我国目前就处于这种状况,不仅城镇存在数以千万计的潜在失业人口,而且农村还有2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同时,劳动力人口增长率的水平也不低,国民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也在提高,这些因素都分别要求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而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要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就要求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3. 通货膨胀与劳动就业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对解决就业越有利。
但是,还有不少因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制约作用。
物价上涨就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
凯恩斯经济学认为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因此主张政府采取财政金融政策扩大总需求以增加就业。
但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学派认为,用扩大总需求的政策减少失业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久失业率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
货币学派批评凯恩斯的就业政策,主张当失业率过高时,不是用凯恩斯理论,而是从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政策入手。
经济增长、劳动就业与通货膨胀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为扩大就业就要加快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快,会引起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反过来说,放慢经济增长速度,失业就会增加。
所以说,政府在政策选择上面临两难处境。
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政府为了减少失业,采取了容忍一定程度的物价上涨,优先发展经济的方针。
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失业的承受力远比对通货膨胀脆弱得多,失业威胁远比我们迄今为止面临的就业压力大得多。
我国1993年和1994年通货膨胀的原因比较复杂,不仅仅是由于大量新增加的就业人员所引起的。
但是,通货膨胀的治理,必然使我国本来已十分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加突出。
所以,1995年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5%以内是谨慎而适当的。
如果压得再低,首先,有可能引起就业问题的爆发,也可能导致滞胀。
近年来,在选择宏观调控目标中,人们最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但是,要确定经济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合理界限,就必须把劳动就业放到重要的位置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