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峨眉山本科地质实习报告

峨眉山本科地质实习报告

本科实习报告学院水利水电学院学生姓名杨明烨(张雨阳邱越吴杰武玉靖彭杨懿谢玉姝牛文娟牟珊李院方邱天野郭时陈)专业农业水利工程学号 1043063060年级 2010级指导教师何鹏教务处制表二Ο一二年 5 月 13 日课程名称: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实习课程号码:306024010实习周数:一天学分:1分实习单位:水利水电学院实习地点:峨眉山实习基地实习时间:2012年5月6日附件5四川大学本科学生分散实习情况鉴定表拟建水库库区坝区渗漏工程分析1、工程任务及工程区自然地理情况1.1工程任务1.11水库建成后工程区可建引流式电站,安装小型机组,建成后,可为周边乡镇供电。

1.12水库建成后可为下游一定范围内的乡村、城镇提供生活灌溉用水。

1.13水库建成后形成的小型库区可为景区服务,形成观光景点。

1.2工程区自然地理概况1.21工程区气候条件平畴崛起的峨眉山,巍然屹立,气候垂直分带十分显著,山麓平原地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冬暖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在夏季;山地中部为冬长夏暖的山地季风气候;山顶为亚高山寒温带气候,冬季漫长寒冷,终年阴湿无夏。

1.22地理位置及交通峨眉山雄踞四川盆地西南隅,邛崃山脉最南支,地处四川省峨眉山市。

主峰万佛顶位于北纬29°30′,东经103°19′,坐落在峨眉山市西南。

峨眉山地区公路交通发达,北可抵成都,南至峨边,西昌,东到乐山,西达洪雅县高庙,还有成昆铁路在山麓东侧南北穿越,往来十分方便。

1.23植被峨眉山是有名的旅游胜地,中、酸、碱三种土地兼有,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各类植物生长。

全山森林面积达10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7%,绝大部分为常绿针叶和阔叶混交林,林相完美。

山上的植被受到很好的保护,龙门洞河两岸植被繁多,竹林茂密,冷杉葱茏。

1.24地形与水系峨眉山最大相对高差达2600m,按其高程与高差,大峨山应属强烈切割中山;龙门洞一带应属中等切割中山,山麓地带龙马山、红马山则是具有残丘特征的低山,峨眉平原则以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

区内水系属大渡河水系。

受西南高东北低地形限制河流均自西向东流,归入大渡河后东流入岷江。

2、库区及坝区(实习地段为五显岗至龙门洞口)渗漏地质条件2.1地层岩性峨眉山地区的岩浆岩可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两大类。

侵入岩主要为峨眉山花岗岩,喷出岩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

由上游库区淹没区到坝区的岩性分布如下:1—五显岗至挖断山断层地层段。

主要为峨眉山玄武岩(斜斑玄武岩、微晶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且大多处于微风化或弱风化状态,由西到东,岩性逐渐过渡到破碎状态;2--挖断山断层至牛背山断层。

主要为石灰岩,岩性坚硬,但石灰岩的岩溶现象显著,沿途发现有两个处于不同高层的溶洞,已被开发为峨眉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取水源。

3—牛背山断层至拟坝址地。

主要为砂岩,页岩和泥岩。

岩性坚硬,风化程度较低。

2.2地质构造1.峨眉山位于扬子地台西部边缘,由一系列背斜和复向斜组成,断裂纵横交错;库区建于峨眉河上,主要位于五显岗和挖断山之间,坝址区位于挖断山附近,期间包括牛背山背斜与牛背山断层。

五显岗至牛背山断层位于桂花场向斜东翼,桂花场向斜南起纯阳殿,北达砚台山,轴向西北;牛背山背斜为与桂花场向斜伴生的背斜构造,南起惠灯市,北到尖尖石,中南段轴向北西,北段逐渐转为北东长约27公里,核部地层下二叠统,两翼分别依次是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

西南两翼产状正常,倾角45°左右,北东翼南段倒转,为斜歪倾伏背斜,背斜轴部虽有断层通过但因断距较小,褶皱形态仍保持完整。

牛背山断层发育在牛背山背斜核部,走向北西,南起麻柳湾,北至石店,全长约九公里,断面倾向南西,倾角较陡。

在挖断山垭口,下二叠统灰岩覆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上,且玄武岩下部缺失近百米。

在峨高公路两河口一带,下二叠统灰岩被错断,岩石破碎,节里、劈里、构造现象体等明显,为逆断层。

2. 上游玄武岩河道为‘V’形对称河谷,中段石灰岩河道为‘U’对称河谷,末段为沉积岩不对称河谷,左岸为陡立顺坡,右岸为平缓的逆坡;坝址区为横向不对称河谷。

3拟建水库库区段岩体结构特征概况3.1主要结构面成因类型库区上游玄武岩区段其柱状结构十分明显,属于原生结构面,其后渐为破碎状,节理发育,由构造作用形成,中游区段,岸坡石灰岩的结构面近乎水平,为原生结构面,分布有挖断山断层和牛背山断层,牛背山断层为逆断层刚好处于一个褶皱的轴部,故判断为次生结构面。

下游砂岩页岩区段主要结构面正常,属于沉积岩原生结构面。

坝址区主要结构面垂直于河流流向,为沉积岩原生结构面,另还有一组结构面平行于河流流向,是地质造山运动留下的次生结构面。

3.2主要结构面产状、性质简述1.库区中游区段,岸坡石灰岩的结构面近乎水平,方向与河道方向一致,判定为横坡,岩性较好,不过溶蚀现象严重,而分布其间的两个断层(挖断山断层225∠49,牛背山断层65∠81)均与河道由较大角度的相交,倾角也相对较大。

2.库区下游(石船位置附近)为纵向河谷,岸坡构造为顺坡,沉积岩结构面几近于水平面垂直且延展方向与河道相同,多以大范围砂岩和页岩为主,风化程度较小。

3.坝址区位于挖断山以下,岩体为沉积结构面,主要产状为246°∠80°,大倾角与上游相交。

岩体表面上还有许多次生结构面,把岩体分割成许多的小块体,但是在摩擦力和结构力的作用下没有脱落,并不稳定,河道中可看见新崩落的碎石。

3.3岩体结构类型库区上游玄武岩岩体结构由块状逐渐变为碎裂结构。

中游石灰岩和下游砂岩页岩以层状结构为主。

坝址区则主要以层状结构和碎裂结构为主,间距10-30cm不等,并有一定散体结构。

岩体原生结构面其倾向为246度,倾角为80度。

走向与河流的走向垂直。

层面、软弱夹层等结构面较为平整;不整合面及沉积间断面多由碎屑泥质物构成且不平。

表面的次生结构面产状受地形及原结构面控制,分布上呈不连续状,延展性差,在地表风化带内发育。

为泥质物充填,水理性质很差。

有时对坝基,坝肩及浅埋隧洞等工程亦有影响,但在施工中予以清基处理。

4拟建水库库区及坝区工程段河谷类型判断库区上游段左岸为破碎态的玄武岩,右岸类似。

库区中游(石灰岩分布区段)为横向河谷,岸坡为横坡,结构面小角度倾斜,库区下游(石船位置附近)为纵向河谷,左岸坡为陡直顺坡,右岸为平缓逆坡。

坝址处为横向河谷,交替段为斜向河谷。

坝址段河谷为横向河谷,主要结构面方向垂直于河道流向,但有一组平行于河流流向的水平构造面。

5拟建水库库区及坝区渗漏工程专题分析1.库区渗漏。

库区上游为玄武岩,岩性坚硬,但裂隙较为发育,容易引起裂隙疏散式的临时性渗漏。

库区中游石灰岩区段为横向河谷,且结构面倾斜角度较小,易发生沿结构面朝邻谷的渗漏,再者,此区段岩溶现象显著,有多出溶洞,库水很有可能通过其通道向邻谷发生永久性渗漏,还有分布在此区段的两个断层,由于其走向与河道方向较大角度的相交,故库水也可能沿断层通道向邻谷发生永久性渗漏。

库区下游左岸坡为陡直顺坡,且多为不透水的页岩,故渗漏可能性很小,但右岸为平缓逆坡,且有大量松散的滑坡堆积物,结构面倾角小,库水容易通过结构面向邻谷渗漏。

2.坝区渗漏。

坝址区,河谷为横向河谷,左岸坡陡直,主要结构面垂直于河道流向,且其裂隙较发育,容易发生沿其结构面的绕坝渗漏,右岸为缓坡,以大块沉积岩为主,渗漏程度不大。

又由于是横向河谷,沿河道方向的裂隙较少,坝基渗漏可能性较小。

6库区坝区渗漏防治措施对于库区上游的玄武岩,由于没有集中的渗漏通道,故只需在破碎较严重的区段施以水泥砂浆砌块石沟缝防渗,此方法适宜在岸坡较陡的覆土不厚的基岩库岸坡施行。

中游的石灰岩地段,其可能存在集中通道和溶洞,在查明情况以后,可以用堵塞法。

在其进口和通道的咽喉部加以堵塞,当采用当地材料堵塞时,堵体应设置反滤层,上面用黏土压实。

对于产生巨气压和水压的洞口,在进行堵塞时必须同时采取排水减压,防止气水冲破堵体。

而对于分布此区段的断层破碎带,在充分考察清楚情况后,若破碎带含泥沙较多,可灌性差,采用灌浆效果不好时,则采用防渗井,即将断层破碎带的物质挖出来回填上混凝土,以防止库水通过断层渗漏。

下游的砂岩页岩区段,其间有泥化层,须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必要时,应对其进行相应的铺盖防渗措施。

对于坝区,渗漏方式主要以绕坝渗漏为主,左岸主要以层状结构和碎裂结构为主,间距10-30cm不等,并有一定散体结构。

岩体原生结构面其倾向为246度,倾角为80度。

走向与河流的走向垂直。

表面的次生结构面产状受地形及原结构面控制,分布上呈不连续状,延展性差,在地表风化带内发育。

为泥质物充填,水理性质很差。

据此,应对其泥质物进行清理,并对其岸坡进行水泥砂浆砌石防渗措施,以隔离库水和左岸的渗水裂隙。

右岸由于有较多的碎石堆积物,须据情况进行清理,并施以相适宜的铺盖防渗措施。

7结论及建议库区区段在渗漏方面,重要的影响因素是中游区段的溶洞和断层,建议对其进行更深的勘探,并且在周边考察是否有分水岭等等。

同时,在下游和坝区两岸,由于岩性多为沉积岩,建议充分进行地下水水位调查及河床沙砾厚度以及岩石强度,以保证两岸的防渗。

再者,要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导致的地下水位抬升对防渗措施的影响。

总之,对于渗漏问题,需要更加细致和深入的考察,以最终保证库区的防渗。

参考资料[1]《地质基础实习指导书》,四川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崔冠英,《水利工程地质》(第4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8.1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