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故事创作法 案例

故事创作法 案例

故事创作法案例常熟外国语学校沈成一、案例背景我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从问卷调查看,高一学生最喜欢的文体为小说(65人,占40.1%)。

学生喜欢小说的理由是:小说“描写生动形象”,“很有趣”,我们“看了以后,会回味无穷”。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三年中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提出的建议阅读篇目,小说占了很大比例。

据调查,鲁迅、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小说的教学也是重点。

那么,在鉴赏之余,能否迎合学生的心态,设计故事创作呢?这种设想有无可操作性?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作文教学有这样一条要求:提倡自由作文,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

笔者认为,小说鉴赏为设想奠定了基础;反之,故事创作又让学生从写作者的角度体味短篇小说的构思、表达、主题等要素;而且,这一设想还非常吻合《大纲》的上述要求。

这岂不是一石三鸟?在谈到早期创作小说时,鲁迅先生曾这样说:“所写的事端,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

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脚色。

有人说,我的那一篇是骂谁,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的。

”二、理论支持国外有一种语文教学方法,这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文训练方法——故事创作法。

此法不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虚构,而且着重引导学生创造。

这种方法与我国作文界一向主张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要求似乎完全相左。

对这种方法,前苏联作文改革家拉德任斯卡雅教授阐释说:这里的所谓“虚构”,“并不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它同样是以实际生活作为根据,只不过不是完全重复某一件真人真事,而是按照写作要求对各种真人真事经过选择取舍的加工,编写出一个新的故事”。

美国的一些作文教学专家,如格林等人认为,为了提高故事写作能力,应要求学生注意故事的结构,突出人物特点,写好故事的开头。

作文教学法专家希尔里奇还设计了一种称为“故事开端”的练习,为中小学生虚构故事、发挥想象力提供思路。

近来,美国作文教学界还把一些创造技法引入作文练习,并在故事创作中得到成功运用。

当学生完成故事创作后,可让学生自我评改。

格林和佩蒂等还专门设计了供学生评改作文时对照的“自我修改标准”。

英国的教材中列举了故事创作的四种途径:⑴先说一个笑语,再让学生据此编写故事;⑵看图写故事;⑶说一组词语,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编故事;⑷先读报刊收集信息,然后由学生进行故事创作。

三、案例目标⑴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励写作动机,让学生体验完成作品的乐趣;⑵进行剌激自由想象的练习;⑶提供有丰富内容的作文机会。

四、案例过程⑴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老舍的《怎样写小说》,张光勤的《微型小说随想》,凌焕新的《微型小说探胜》。

并认真阅读《竞选》(李建林)《桥》(谈歌)等小小说⑵学生总结小说教学学生们纷纷发言,小说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在习作中写出有个性的人物,如何设计情节结构,如何渲染典型环境,如何突出主题等。

⑶通过以上两个环节,让学生从创作和鉴赏两个角度对小说深入了解,为写作奠定基础。

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当堂小说创作训练。

强调以下点:①要有创造性的立意,来源于生活,或表扬或批判,发人深省,给人启示。

②选取能够“小中见大”的材料。

③结构完整,精心安排。

学生都能在50分钟左右完成作文。

⑷许多学生第一次进行小说创作(姑且称之,其实较多学生仍按照记叙文的写作要点在写作),兴趣较浓,但水平不高。

因此,教师在学生王倩的习作(《车牌》)基础上,进行了一番修改。

在作文点评课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车牌(教师改作)春天的太阳格外明媚、柔和,使人感觉浑身舒畅。

好事也随着春风飘到了老张家。

你问啥事。

告诉你:农民老张致富后,想买辆车。

今天他终于拿到了驾照,几个月的辛苦总算没白费。

你看,他紧紧攥着驾照,生怕丢掉似的,直往家奔。

“老婆,我回来了。

你看,这是什么?”说着,他把驾照举得老高。

“瞧你,简直象个孩子似的。

”他老婆说,“你还得去买车,领牌照呢,听说现在牌照很难领,最好托人去疏通疏通。

”“先让我试试吧!”老张的高兴劲去了一半。

过了段时间,他从乡下赶到城里,到车行买了辆车。

开车心切,所以第二天就到车管所去了。

他想先探探领牌照的形势。

来到车管所,人压着人,挤成好几堆。

人人脚跟不着地,只因柜台太高。

车管所里的服务员已淹没在人潮中了。

老张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只见一位胖阿姨和几个年轻人在柜台内忙碌着。

柜台外的人们的手都聚集向她们,形成一个半圆。

“小李,帮个忙……”有人叫道。

“小徐,我朋友托我……”有人喊道。

“阿姨,我这有局长的批条。

”有人在嚷。

更有甚者,一个胖警官拿着一把钱和几张照片在柜台内办理。

老张看了看这形势,觉得真有点吃不消,于是退了出来,垂头丧气地溜回了家。

他老婆说:“你看你看,我说得托人说通,你偏不信……”“你别说了!”老张很不耐烦。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牌照的事还是没有下落。

新车有不能开出去,老张手里又痒,心里又怕,很不舒服,整天闷得不出声。

老婆见他茶不思饭不想,想想这样也不是个办法,于是鼓励他再去趟。

老张决定再去碰碰运气,他来到车管所,里面还是老样子。

他正决定要走。

忽然那个胖阿姨说:“1544这块车牌谁要?”一片寂静!胖阿姨急了,又重复了一遍。

“我要!”老张用尽全力,拨开人群,挤了进去。

所有人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他,觉得这人不可思议。

那胖阿姨因为终于有人要这牌,大松了一口气。

老张坚定地说:“这牌我要。

”办完手续,他带着微笑,走出了车管所。

想到明天新车可以上路,再回头看看,里面的人还在挤着,他开怀大笑。

这时,阳光正照着他的新车,那么锃亮。

车牌(学生习作)春天的太阳格外明媚、柔和,使人人感觉浑身舒畅,一切好事随之而来。

今天,老张终于考到了驾驶执照,他那几个月的辛苦练习总算没有白费。

他把驾照紧紧攥在手里,生怕掉了似的,回到家。

他兴高彩烈地对他老婆说:“老婆,你看,这是什么?”说着他把驾照举得高高的。

“瞧你那样,简直跟个小孩似的。

”他老婆说,“你还得去买车,领牌照呢,听说牌照很难领的,最好托人去疏通疏通。

”“我才不信这个邪呢。

”老张不服气地说。

第二天,他到车行里买了国辆新车。

由于他开车心切,所以下午就到车管所里去探探领牌照的事。

他来到车管所,里面人山人海,,连车管所里人员的影子都看不见,好不容易挤了进去,只见一位胖阿姨在忙碌地签着牌。

旁边一些人在递纸条,或是叫:“姑妈,我是XX,”“我是XX局长叫我来的。

”老张看了看这形势,真是有些让人吃不消,于是退了出来。

垂头丧气的把这事跟他老婆说了,他老婆说:“你看吧,我说得托人说通说通,你偏不信……”“你别说了”老张不耐烦地说。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牌照的事还是没有下落,新车又不能开出去,老张心里矛盾极了。

整天闷不出声,他老婆见他这样茶不思饭不想的也不是一个办法,于是鼓励他再去一趟车管所。

老张决定再去碰碰运气,他来到车管所,里面仍是老样子,“姑妈,我是XX局长派来的”的这类话,他正决定走,突然那个胖阿姨说:“‘1544’这块牌照有谁要?”全场一片寂静,谁也不想要那晦气的牌,胖阿姨急了,“牌是按顺序的,如果……”“我要”,老张从人群里挤到她面前,全场都有异样的眼光看他。

那胖阿姨因为有人要这牌,而松了一口气,全场表情真是丰富多彩,有些人兴灾乐祸,有些人认为他是一个傻瓜,有些好心人说:“兄弟,车牌不弄8发,也得弄个6顺啊,你这……”老张坚定地说:“这牌我要,我知道你们什么意思,但我和你们的观点不同,我是一个搞音乐的,在你们认为44就是死死,而在音符中4就是fa,那不就成了我要发发了吗?这不是很好吗?”,说完,他就扬长而去了。

5144就是我要发发真有意思。

首先,让学生进行了比较阅读,找出两文不同地方。

然后,认真思考教师为什么要作这样修改。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甲:修改的文章分为三大部分,使文理更加清晰。

学生乙:我觉得原文人物形象比较死板;修改的文章,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描写,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学生丙:原文只有一处环境描写。

而在修改后,环境描写很好地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理,且首尾呼应。

学生丁:修改后的文章语言简洁,不拖泥带水。

教师补充,并说明修改时的想法:⑴把老张搬到了农村,这更具有讽刺性。

农村里的人不迷信了,城里人反而迷信了。

⑵对迷信和走后门的陋习不作正面评说,让事实说话,读者自会明了。

文学作品讲究“十分用意,三分用语”,我们的习作也应如此。

五、案例启示⑴打破“假大空”,让故事来源于生活,展开合理想象。

有部分学生的习作是胡编乱造,让人看了发笑。

这不仅暴露了想象力的贫弱,也反映出生活经验的匮乏。

自由作文训练,并不是放任自流。

象牧羊人早上把羊放出去任羊们“随草逐流”而到傍晚唤归一样。

这样,就可能导致写作主体的失落。

通过作文点评,让学生认识到编写故事并不是主观臆想、随意宣泄。

而是对平时生活积累的有机巧妙的重新组合,是在更高层次上展示生活的真实,是用形象来演绎你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就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和发现自我,并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⑵从模仿到创造。

众所周知,鲁迅不读俄国作家安特莱夫的短篇小说《齿痛》和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工人和白手人》,就不可能有《药》。

对于小说创作,他曾说:“但也不是自己想创作,注重的倒是在绍介,在翻译……”作文,确实有一个从模仿到创造的问题,这是作文的两个方面。

模仿和创造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

因此,在本案例中,笔者特别强调学生在写作中要注意模仿。

经历模仿并善于模仿,至少可以从中获得营养物,避免走弯路。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模仿视为一种基础性的学习,并认识到进行模仿是为了创造,不是为了模仿而在模仿。

让学生相信:随着写作经验的积累,必有自己的创造,实现质的飞跃。

⑶学生习作批判多,表扬少。

社会的阴暗面对学生的负面影响较大。

社会上各种不正之风在学生身边时有发生,商品社会中的丑恶一面对学生心灵世界的冲击巨大。

凡此种种,往往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反感或憎恶,他们“戴着灰色眼镜看世界”,满腹牢骚。

他们的观点均带着中学生的稚嫩和偏激,显示出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局限性。

因此,教师要在点评中引导学生认识到社会的光明和进步。

参考篇目:⑴“故事创作法”理论转引自《中学语文教与学》⑵鲁迅关于小说创作的观点引自《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