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龄诊断技术

叶龄诊断技术

叶龄诊断技术叶龄诊断技术:是在水稻“器官同伸理论”与“叶龄模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稻栽培技术,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

叶龄:主茎已生出的完全叶数叶龄值:主茎已生出的完全叶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叶龄余数:主茎叶数-当时叶龄伸长节间数=总叶数÷3有效分蘖临界叶位=总叶数-伸长节间数分蘖的盛蘖叶位=总叶数÷2拔节期的倒数叶龄值=伸长节间数-2同伸规律:叶的生长与内部叶、蘖、根、节间、穗的生长发育有着规律性的同生关系N 叶内部叶N+1N+2N+3N+4叶片伸长组织分化组织分化始生长点蘖N-3N-2N-1 N N+1N+2出现分蘖分蘖分化发育分蘖芽根N—3N—2N—1N节根发生节根原基发育节根原基分化节拔节期:倒数叶龄值:伸长节间—2穗倒4叶后半叶定长倒3叶出到定长倒2叶出到定长第一苞分化一、二次枝梗分花颖花分化剑叶出到定长孕穗期减数分裂期花粉充实完成诊断技术是高产再高产的关键,做好诊断,首先明确各叶龄期生长发育标准,其次诊断方法灵活多样,最后肥、水、植保、化控措施及时。

秧田素质诊断、叶龄诊断、叶长诊断、叶色诊断、茎数诊断、幼穗诊断、减数期诊断、节间长度诊断、水层诊断、杂草诊断、病害诊断。

叶片的重要性水稻产量的三个90%以上。

一是水稻产量95%以上来自空间营养(光合产物),仅有5%来自土壤。

二是水稻产量90%以上是叶片制造的。

三是水稻产量90%以上是抽穗后形成的。

后四片叶对产量的贡献率,剑叶:52%;倒二叶:22%;倒三叶:7.7%;倒四叶:17.7%;穗、叶鞘:0.6%。

管好后四片叶,增强各功能叶片的活力,提高结实粒率、增加千粒重,确保穗重,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从第一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5-7天。

叶片长2厘米左右,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鞘叶节根5条,苗高5厘米左右。

管理重点:地上部控制第一叶鞘高不超过3厘米,地下促发鞘叶节根5条生长。

温度管理,适宜温度为22-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10℃。

水分管理,床土过干处,适量喷浇补水,一般保持旱田状态。

2叶期从第二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5-7天。

叶片长5厘米左右,1-2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不完全叶节根8条,苗高9厘米左右。

管理重点:地上部控制1-2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根8条生长。

温度管理,适宜温度为22-24℃,最高不超过25℃。

水分管理,要三看浇水,一看早、晚叶尖,有无水珠;二看午间高温时新展开叶是否卷曲;三看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如不吐水,午间新展开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宜早晨浇水并一次浇足。

3叶期从第三完全叶露尖到叶枕抽出(叶片完全展开),时间为7-9天。

叶片长8厘米左右,2-3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不完全叶节根8条,苗高13厘米左右。

管理重点:地上部控制2-3叶叶耳间距1厘米左右,地下部促发不完全叶节根8条健壮生长。

温度管理,适宜温度为20-22℃,最高不超过25℃。

水分管理,要三看浇水,一看早、晚叶尖,有无水珠;二看午间高温时新展开叶是否卷曲;三看床土表面是否发白和根系生长状况,如不吐水,午间新展开叶片卷曲,床土表面发白,宜早晨浇水并一次浇足。

返青期移栽后,当晴天中午有50%植株心叶展开,或早晨见叶尖吐水,或植株发出新根,为达到返青期的标准。

4叶期机插中苗返青即出生4叶,因此4叶也叫返青叶片,4叶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5日,叶长11 cm左右,株高17 cm左右,应有10%的1叶分蘖露尖。

地下第1叶节根9条发出生长。

在水稻4.0叶前(即插秧后5~7 天)追施第一次分蘖肥尿素4 kg/亩。

4.0叶时第二次用药防除杂草,施用53%苯噻草胺·苄嘧磺隆可湿性粉剂80~100 g/亩,阔叶草害严重则加30%苄嘧磺隆10 g/亩。

此期叶喷速克毙30~50 ml/亩防治潜叶蝇。

灌溉以生产用水(施肥灭草)为主,水层3 cm,保持5~7 天。

5叶期5叶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0日,叶长16 cm左右,叶片色应浓于叶鞘,叶态以弯、披叶为主,11叶品种茎数达计划茎数的30%左右。

此期注意防治潜叶蝇;灌溉不建立水层,达到分蘖期控制灌溉下限值方可灌水。

6叶期6叶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15日,叶长21 cm左右,叶色达浓绿,明显较叶鞘深,叶态以弯、披叶为主,11叶品种茎数达计划茎数的50%~60%。

此期施第二次分蘖肥尿素4 kg/亩;灌溉以生产用水(施肥)为主,水层3 cm,待自然落干达到分蘖期控制灌溉下限值方可灌水。

7叶期7叶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20日,叶长26 cm左右,叶色比6叶期略淡,叶态以弯叶为主,11叶品种茎数达计划茎数的80%。

此期灌溉不建立水层,达到分蘖期控制灌溉下限值方可灌水。

8叶期8叶最晚出叶日期为6月25日,叶长31 cm左右,叶色平稳略降,但不可过淡,叶态以弯、挺叶为主,11叶品种7.5叶时达到计划茎数,并开始幼穗分化。

7.5~8.0叶期施调节肥尿素2~3 kg/亩;当田间茎数达计划穗数80%左右时(6月28日)晒田控蘖。

灌溉以生产用水(施肥)为主,水层3 cm,待自然落干晒田控蘖5 天左右,达到晒田控制灌溉下限值即占饱和含水量70%-80%或稻田裂缝3-8 mm方可灌水。

9叶期9叶最晚出叶日期为7月2日,叶长36 cm左右。

10叶最晚出叶日期为7月9日,叶长31 cm左右,叶鞘色深于叶片色,叶态以挺叶为主,茎数达到最高分蘖,无效分蘖开始死亡;水稻进入拔节期,基部节间开始拔长,株高迅速增长。

此期灌溉不建立水层,但不可缺水。

9.5叶期施穗肥尿素2~3 kg/亩、硫酸钾3 kg/亩,同时要预防稻瘟病、褐变穗。

病害的第一次防治时期在10叶伸长期,施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50 g/亩。

剑叶期11叶品种剑叶最晚出叶日期为7月15日,叶长23 cm左右。

剑叶露尖为封行始期,站在池埂上顺行观察4~5 m处,看不见水即为封行。

倒1叶与倒2叶叶耳间距在±10 cm期间为减数分裂期。

剑叶完全抽出后至稻穗第一粒露出为孕穗期。

最晚抽穗期11叶品种在7月25日左右,初穗到齐穗7 d左右。

抽穗期的高产长相为:后四叶的叶片长度及叶长序为倒2≥倒3>倒1>倒4,叶面积指数7以上,后四叶的叶态为弯、弯、挺、挺,有效分蘖成穗率85%以上,基部节间短,剑叶节高度应在株高的1/2以内,根系发达,无根垫现象。

孕穗期是防治穗颈瘟、褐变穗的最佳时期,也是病害的第二次防治时期。

此期可采用的药剂配方如下:①25%咪鲜胺(25%施保克)乳油50~80 毫升/亩加2%春雷霉素(2%加收米)水剂80~100 毫升/亩;②40%富士一号乳油80~100毫升/亩加农用链霉素5~13 克/亩。

如遇多雨、寡照,高温、高湿,特别是大雾天气较多时,极利于穗颈瘟发生,这样的气候条件应每隔7~10 天喷药1次。

整个剑叶期采用间歇灌溉,在减数分裂期若遇到17 ℃以下低温,要灌18 cm以上深水防冷害。

结实期结实期叶长与叶态都已定型,正常的叶色为绿而不浓。

此期采用间歇灌溉,如此反复直至腊熟末期停灌,黄熟初期排干。

结实期管理目标是养根、保叶、防早衰,保持旺盛的物质生产和运输能力,保证灌浆结实过程有充足的物质供应,确保安全成熟,提高稻谷品质和产量。

叶龄诊断灌溉技术1、田间灌排渠的规划:单灌单排。

2、浅、湿、干灌溉:前期:护苗水、浅水促分蘖。

后期:多干少湿,以水调肥、以水调气、以气养根、以根保叶、以叶保根。

3、晒田:控蘖、防倒伏。

4、防障碍性冷害:减数分裂期若遇到17 ℃以下低温,要灌18 厘米以上深水防冷害。

5、停灌时间:腊熟末期停灌,黄熟初期排干。

6、井水增温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又称水稻调亏灌溉,是指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的一种灌溉新技术。

控制灌溉技术不能简单理解为是节水措施,应当理解为是栽培措施,是通过节水调节水稻的长势长相,促进其地下根系发达,同时与之配套耕作技术、施肥技术、除草技术等,最终获得节水、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

我们分析几年试验研究,认为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获得最佳的群体结构,很好调控穗数与粒重的最佳关系,并且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通过对2004~2008年五年试验研究数据统计分析,穗粒数平均增加8.7粒/穗,千粒重平均增加0.26克。

一是灌溉依据不同。

常规灌溉依据水层多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控制灌溉依据土壤含水量大小是否达到控制标准判断是否需要灌溉。

二是灌水方法不同。

常规灌溉采取“浅、浅、干”循环交替,“浅”为30mm,“湿”为0mm,“干”为田面无水脚窝有水。

控制灌溉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浅”为30mm,“湿”为0mm,“干”为土壤含水量控制下限值。

三是灌水程度不同。

常规灌溉属于充分灌溉,适时保证充足供水,不允许水稻受旱;控制灌溉则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在分糵等需水非敏感期实施人为胁迫,造成适度干旱,而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等需水敏感期又保证供水,使水稻后期呈现生长的补偿效应。

是一种充分供水与非充分供水相结合的灌溉方式。

四是田间水层不同。

常规灌溉长时间保留水层,仅在水稻分蘖末期晒田时和黄熟期不保留水层;而控制灌溉长时间不保留水层。

一、控制灌溉技术“干”如何掌握,就是稻田干到什么程度开始灌水。

两种办法:1、用仪器测量土壤含水量,小区试验测定当地各类土壤含水量2、目测,用裂缝宽度来表述当地各类土壤二、实施控制灌溉技术后,相应的农艺措施、耕作措施等要发生改变,如何施肥,如何灭草,如何利用天然降雨等。

秧苗的素质、田面平整度、插秧机型号等是否影响控制灌溉技术实施。

田面土壤含水量目测表控蘖技术控蘖的目的就是通过控制无效分蘖,获得最佳的群体结构实质就是调控穗数与粒重的最佳关系,也是促进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

水稻晒田一、晒田的目的1、控制水稻无效分蘖;2、增强土壤通透性,减少稻田内有毒气体,利于壮根,防倒伏。

3、可减轻稻瘟病的发生;4、提高水稻的品质。

二、晒田的标准当水稻分蘖茎数达计划茎数的80%,即每平方米480-500个(11叶品种计划茎数550-600个),就要开始晒田,晒至当地表出现微裂时结束,一般3-5天,然后复水,间歇灌溉。

三、晒田注意问题1、叶色深、长势旺要适时早晒田。

2、往年稻瘟病较重地块要晒田。

3、垦稻12号要晒田。

4、由于我们品种是重叠型生长类型,因此,晒田时,撤水要快,地表出现微裂时就结束,否则影响穗分化。

蘖够用要晒田控分蘖防稻瘟壮根系防倒伏品质优六下旬蘖八零要晒田快撤水晒微裂再间歇地上播种后到不完全叶抽出:最适温度25℃,最高35℃;一叶期:最适温度22-25℃,最高28℃;二叶期:最适温度22-25℃,最高25℃;三叶期:最适温度20-22℃,最高22℃;出棚前七天:最低温度7℃,昼夜通风地下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2℃;最适温度28℃;发根:最适温度25-30℃;根生长:最适温度:28-32℃;最低15℃本田井水增温进田水温:(1)分蘖期:15℃以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