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_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比较

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_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比较

一、引言西方当代哲学美学的非理性主义对自然科学的敌视,是同认为科学技术使人异化终而导致世界末日的悲观主义特征联系着的。

在这种悲观主义的哲学情绪中普遍回响着一个强烈的主题:死亡。

[2]弗洛伊德有过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

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

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

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与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

海明威和鲁迅都是具有哲学头脑的艺术天才。

海明威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们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

同时,他们的思想也体现在文学创作之中,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

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中也多有病、死、鬼这样的字眼,一再重复出现吃人、死亡、坟墓、鬼魂、杀头、丧仪这些毛骨悚然的词语。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和鲁迅的生命哲学是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一种哲学态度。

[9]二、海明威的死亡哲学从美学意义上讲,海明威及其作品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崇高之美。

这种崇高之美是通过强大的死亡意识与抗争的行动精神之间激烈的斗争体现出来死亡意识的现代美学艺术——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比较崔敏周海燕本文摘要:海明威与鲁迅,这两位举世闻名的作家,正是由于他们对生存有着巨大的欲望,对黑暗有着强烈的反抗精神,才使得他们与他们的人格、作品得到世人的崇敬和仰慕,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得以不朽。

海明威与鲁迅因不同社会环境对“美”的认识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并使读者产生更加深邃的美学思考。

关键词:死亡意识生命哲学美学艺术海明威鲁迅WENYIGUANGJIAO文艺广角●0932008年/第5期(总第300期)●戏剧文学的。

正因为有了作品人物人格与信念上的崇高,才会对读者心灵产生如此的震撼。

海明威自身的奋斗及其作品所体现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思辨的哲学。

[8]死亡在海明威的创作中是永恒的主题,正是死亡激发了他对人的悲剧处境的认识和反抗,促使他对人的生存方式与死亡的关系的思考,促使他去探索人类的前途命运。

海明威曾经对他的传记作家库而特・辛格说:“死自有一种美,一种宁静,一种不会使我惧怕的变形。

”海明威晚年疾病缠身,事故不断,他对辛格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面对这些困境,如何对待生死问题。

由此可见,海明威的对死亡的认识达到了豁达开朗的程度。

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光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中就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毙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

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系列故事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幼年以来就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困惑、焦虑、渴望、漠视、直面等复杂的情绪和心态。

《丧钟为谁而鸣》中这样写道:“谁都不是一座岛屿,自成一体,每个人都是那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如果海浪冲刷掉一个土块,欧洲就少了一块;如果一个海角,如果你的朋友或你自己的庄园被冲掉,也是如此。

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

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这就是乔丹赖以生存的力量。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所找到的生存方式,即便是死亡,也具有悠久的魅力,优雅的风度。

《打不败的人》中曼努埃尔被牛抵成重伤以后,仍奋力把牛杀死,临死前也不失“优雅风度”。

《在异乡》中的少校以“准则英雄”式的风度默默地承受新婚妻子病逝和自己身为剑术家残了手臂的悲剧。

《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在83天未捕到鱼的逆境中勇敢地面对厄运,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马林鱼,并为保护既得成果单枪匹马与追踪而来的成群鲨鱼搏斗,几次遇险而生。

海明威提出了“死自是一种美”,“活着,则勇敢地活下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提倡以“硬汉”精神来面对死亡。

他再三地写到死亡,其作品的主要人物大部分以死亡告终,但这些人物在失败或死亡之中往往设法保存了些什么东西,他们确实维持着本身的一种理想:该怎样做人的一种原则。

[7]海明威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

你尽可以消灭它,但就是打不败它。

”人在自然界,在命运面前始终是无能为力的,和它们做斗争徒劳无益,改变不了人的悲剧性的命运。

但问题在于怎样面对人的这种境遇。

人的肉体可以被消灭,但不能从精神上被打败,要在“重压下”努力保持“优雅风度”,弘扬个性,歌颂个性,以找回被死亡阴影所掩盖的人类生命的意义。

[3]三、鲁迅先生的生命哲学德国的狄尔泰作为创始人,首次使用“生命哲学”一词。

生命哲学是对19世纪中期的黑格尔主义和自然主义对唯物主义的一种反抗。

他们夸大生命现象的意义,把生命解释为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从而使这种观点带有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特色。

而鲁迅先生的生命哲学却不同于他们。

他的生命观,跟宇宙论毫不相关,而是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不合理的尖锐的抗议和批判。

鲁迅先生病重那年,写了一篇随笔,叫做《死》。

过了一个多月,他真的去世了。

这篇质朴的随笔搁在古今所有谈论死亡的文学中,也是绝品,而其中遗嘱的最后两句:“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宽恕。

”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

”鲁迅的命题正好相反:“不知死,焉知生。

”这就是鲁迅先生关于死亡的态度。

[1]他以人吃人的大恐惧《狂人日记》为总纲,在大大小小的人肉筵宴中编排了无数被扼杀吞噬者的剧目:孔乙己的穷死(《孔乙己》)、陈士诚的病死(《白光》)、阿Q的被枪毙(《阿Q正传》)、夏瑜的被砍头(《药》)、宝儿的夭折(《明天》)、子君的忧郁而逝(《伤逝》)、魏连殳的自戕(《孤独者》)、祥林嫂的冻毙(《祝福》)……鲁迅的大量的杂文中,更是刻画了无数明的死与暗的死、屈死与冤死、自杀与谋杀、甚至常常戏言阴间的有趣来揶揄人间的乏味。

鲁迅先生1926年出版了一个古文与白话的杂集,取了一个阴森的名字--《坟》。

这在他自己,“虽然明知道过去已经过去,神魂是无法追蹑,但总不能那么决绝,还想将糟094粕收敛起来,造就一座小小的新坟,一面是埋藏,一面也是留恋。

至于不远的踏成平地,那是不想管,也无从管了。

”《坟》表明鲁迅一方面仿佛是以故意的虚无状否定旧我,另一方面又对旧我怀着隐秘的珍惜和爱恋。

坟墓是表明灵魂不灭的一种形式,这无疑是与死亡相连的,而鲁迅的作品从来就不畏惧任何“死”的暗示与明宣。

[4]我们与其说《野草》是一部散文诗,倒不如说它是鲁迅先生的一部“生命哲学”。

在其间,生与死几乎是一条贯穿的中心线索,二十四章散文诗中有十八章谈论到生与死。

但是,尽管在《野草》中许多篇章都写到死亡,然而那是诗人希望在死亡中得到生存,这种写法也许可以称为“置之死地而后生”。

[5]为生而直面死亡,这恰是鲁迅大无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这是作家对同时代进步青年敢于反抗压迫、抗击黑暗的战士精神的讴歌,也是对青年一代的迫切希望的情感的显现。

[1]四、海明威与鲁迅的生命哲学的美学思考上个世纪初出现的生命哲学,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流派。

其创始者是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他把作为其哲学根基之世界本原性的“生命”看成是历史发展创作性的动力过程,美与艺术是自我认识借客观化对生命本身的认识。

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Schopenhaur,1788-1860)看来,死亡的一端与充盈在生存意志的痛苦(欲望不能满足)、厌烦与空虚(欲望满足导致)相连接;另一端则与宗教的涅磐境界相接,较之艺术,死亡是一种彻底地永恒地对于人生苦难的解脱。

加谬(Camus,1913-1960)说:“只有一个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那就是自杀。

”自愿的死亡意味着“承认,甚至是本能地承认这种习惯的可笑性,承认活着没有任何深刻的理由,承认每日的骚动之无理性和痛苦之无益”。

他的哲学与美学的主要代表著作《西绪佛斯的神话》的主题就是荒诞和自杀之间的关系。

悲剧美和正剧美,毁灭的美和成长的美,均因不同社会环境对两位作家在“美”的认识上形成了反差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并使读者产生更加深邃的美学思考。

[9]海明威与鲁迅出于对“美”的理解与认识的差异,必然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并对这些人物做出了相差甚远的文艺审美评价。

理性与非理性是审美的符号,和谐与不和谐、人性与非人性是审美的对象,自然与非自然、美与丑是美和艺术的符号形式。

因此,不论是哪一种美,理想的、现实的、进取的还是沦丧的,都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了审美的内涵,扩展了审美的视野,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与思考。

海明威对悲剧的认识是和崇高的毁灭联系在一起的。

像叔本华和尼采一样,他坚信人生就是与痛苦结下了痛苦之缘。

人生的痛苦均产生于人生的无目的性、无意义性和无价值性,也产生于人所无法排遣的孤独感、人类努力的徒劳性、宇宙及社会对人生的冷漠性、甚至也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性。

其次,“荒诞”———是海明威深深感到的现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世界和社会变得越来越怪异和不可思议。

现代社会正如现代派文学家笔下所描绘的那样:人性被扭曲,甚至变成了甲虫;世界也变成了一个痴人说梦的大舞台,人们疯疯癫癫,不知所云;战争更是把人变成了恶魔,不知运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毫无目的地自相残杀。

在认识到世界的荒诞性与无意义性之后,他并未失去对人的主体价值的信仰,像勇士一样踏上了反抗荒诞性的漫漫征程,通过自己的人生搏斗与艺术创作实践消解着现实人生的荒诞性、无理性,努力在虚无的世界上挖掘和创造着人生的意义。

从美学意义上讲,海明威贡献给人类的是一种悲剧美,一种知其不可为之的崇高。

海明威的“硬汉”已成为美国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散发着诱人的魅力。

海明威的悲剧英雄,或者叫“准则英雄”,他们不仅关注个体生命的律动与命运,而且高度重视个人价值。

从鲁迅的思想到创作,从小说、散文到杂文,死亡的确是一个相当普遍的题材,也是一个鲜明而沉重的主题。

李长之先生在他的《鲁迅批判》中强调科学进化论对鲁迅的作用时说:“人得要生存,这是他得基本观念。

因为这,他才不能忘怀于人们的死。

他见到的,感到的,甚或受到的,关于生命的压迫和伤害是太多了,他在血痕的悲伤之中,有时竟不能不装作麻痹起来,然而这仍WENYIGUANGJIAO文艺广角●0952008年/第5期(总第300期)●戏剧文学是为生存所采取的一种适应的方策,也就是为生存。

生存这观念,使他的精神永远反抗着,使他对青年永远同情着,又过分地原宥着,这也就是他换得青年的爱戴的根由。

”从此论断我们不难判断:鲁迅先生的死亡意识是建立在深刻的生存体验基础上的,而且他深深地感觉到,生命的许多美好价值,是惟有死的代价才能换取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