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4年天津市统计公报

2004年天津市统计公报

2004年天津市统计公报2005年02月28日13时34分2004年是全市实施“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目标的起始之年。

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主动适应新形势,按照市委提出的“整体推进,协调发展,追求高水平,实现新跨越”的总要求,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力度,全面推进五大战略举措。

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市面貌发生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继续保持和谐稳定。

一、经济发展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2931.8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

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3万元人民币,为31550元,折合美元为3812美元。

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1.35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02吨标准煤。

三次产业全面增长。

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02.29亿元,增长5.1%。

第二产业是推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完成增加值1560.16亿元,增长19.8%,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269.43亿元,增长11.7%。

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5%、53.2%和43.3%,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66.3%和32.5%。

财政收入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收入实现502.1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6.7%,连续13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有11个区县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

主体税种增势强劲。

完成增值税和消费税162亿元,增长17.8%;企业所得税80.2亿元,增长34.8%;营业税78.4亿元,增长21.9%;个人所得税40亿元,增长27.5%。

全年财政支出4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其中基本建设和城市维护建设支出增长40.1%;支农支出增长35.6%,社会保障和优抚救济支出增长19.0%。

劳动与就业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全年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1.45万个,比上年增加3.33万个,增长18.4%,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3.7万人,增长13.4%,特别是大力开发社区治安联防、交通协勤管理、旧楼区改造物业管理、劳动保障协管等公益性岗位,年内有3万余“4050”人员得到安置。

实现了新增就业人数大于新生劳动力和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数量之和的目标。

社会从业人员稳定增加。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530.2万人,比上年末增长3.8%,其中第一产业85.3万人,第二产业223万人,第三产业221.9万人;城镇社会从业人员302.3万人,比上年增长0.8%。

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29.57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90.43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76%,比上年下降0.04个百分点。

价格消费价格和零售价格总体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8%。

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价格涨幅较高,上涨9.9%;居住类价格上涨3.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1.0%。

其余五类价格均比上年下降,衣着类价格下降最多,下降7.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下降6.6%;交通和通讯类下降3.2%;家庭设备用品类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0.8%。

生产和投资领域价格上升较快。

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1%,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比上年上升1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升7.3%。

土地和房屋价格持续上升。

全年土地交易价格上升16.3%;房屋销售价格上升13.5%,其中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11.7%,私房交易价格上涨19.5%;房屋租赁价格上升1.2%。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多元化增长。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8.98亿元,比上年增长20.3%。

地方单位投资941.26亿元,增长20.5%;中央单位投资191.07亿元,增长24.9%。

从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投资3.09亿元,增长40.5%;第二产业投资433.85亿元,增长37.1%,其中工业投入418.74亿元,增长36.6%;第三产业投资695.39亿元,增长13.1%,其中商业、城建和科研投资分别增长1.8倍、45%和41.9%。

当年到位资金1284.57亿元,增长24.9%。

资金来源呈现多元化。

自筹资金成为主渠道,达到603.34亿元,增长25.1%,占全部到位资金的47%;国内贷款361.6亿元,增长16.2%;利用外资大幅增长,比重上升,达到93.87亿元,增长55.2%,占当年资金来源的比重由上年的5.9%上升为7.3%。

重点项目建设加快。

一汽丰田轿车、大沽化聚氯乙烯、LG电子扩能等21个项目建成或部分竣工,轻轨一期建成通车,地铁一号线进入设备安装,天钢东移改造、高新纺织园等项目进展顺利。

农业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全年农业总产值完成2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5.3%。

其中种植业产值95.23亿元,增长3.3%;畜牧业产值92.58亿元,增长5.7%;渔业产值31.84亿元,增长10.5%;林业产值1.7亿元,增长2.9%。

养殖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6.2%。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进展。

至年末,全市共有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龙头企业404个,新增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达到126个。

其中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达到10家。

全市水产基地面积17万亩、畜禽基地190个。

全市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科技兴农取得新成效。

21项农业科技成果与推广项目通过专家验收。

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增加。

全年粮食总产量125.27万吨,比上年增产5.98万吨;平均亩产316.9公斤,比上年增产8.8公斤;棉花产量12.03万吨,比上年增长27%;肉类总产量53.1万吨,增长1.3%;禽蛋产量24.6万吨,增长1.4%;牛奶产量54.2万吨,增长25.4%;水产品产量30.74万吨,增长3.1%。

蔬菜产量598.5万吨,比上年下降0.7%;农产品质量安全明显提高,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逐步完善。

无公害种植基地面积达到71.5万亩,蔬菜农残超标率下降到9.9%。

农机装备水平提高。

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608.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取得初步成效,年末农用运输车13.72万台,联合收割机2700台。

农田机耕率89.9%,农田机播率53.1%。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00公顷,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18.57万公顷。

工业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

全市工业完成增加值1436.73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部工业总产值5763.93亿元,增长31.0%。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395.64亿元,增长26.5%;完成总产值5375.09亿元,增长31.8%,当年净增总产值1325.48亿元。

重工业增速和比重继续提高。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轻工业增加值314.6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完成总产值1289.36亿元,增长19.4%;完成重工业增加值1081亿元,增长29.0%,完成总产值4085.73亿元,增长36.2%。

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24:76。

优势产业带动作用突出。

电子信息、汽车、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冶金、石油化工和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797.7亿元,增长35.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7%。

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强劲。

高新技术企业完成总产值1731.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2.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新产品开发和产品出口规模扩大。

全年新产品产值1526.89亿元,增长47.8%;全市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45.13亿元,增长42.6%,拉动工业总产值增长11.1个百分点。

工业出口交货值占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7.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

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5326.41亿元,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9.09%,其中重工业为99.39%,轻工业为98.17%;国有企业为101.3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为99.5%,股份制企业为98.69%。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8.44,比上年提高32.06点。

企业利税大幅增长,全年实现利税总额599.76亿元,增长56.1%。

其中实现利润412.53亿元,增长80.8%;实现税金187.23亿元,增长20.0%。

总资产贡献率达到13.4%,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9.5%,提高14.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2.31次,加快0.1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8.2%,提高2.2个百分点。

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0.5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0.04吨标准煤。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全面增长。

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631.33亿元,增长26.6%。

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436.48万平方米,增长88.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07.53万平方米。

全市建筑企业922家,实现利润11.45亿元,增长44.4%,税金18.41亿元,增长25.9%。

按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达16.02万元,增长5.0%。

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交通邮电业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全市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完成增加值28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货物运输稳步增长。

全年货运总量43488万吨,比上年增长9.4%。

其中,公路运输20982万吨,增长4.3%;铁路运输10240万吨,增长1.6%;水路运输11613万吨,增长29.3%;民用航空运输1.65万吨,增长27.9%。

公路、水路、铁路三种运输方式货运量比重分别为48.2%、26.7%和23.5%,公路货运比重下降2.4个百分点,铁路下降1.9个百分点,水路上升4.1个百分点。

港口货物吞吐量20619万吨,比上年增长27.4%,其中进港7402万吨,增长40.5%,出港13217万吨,增长21.1%。

集装箱吞吐量381.5万国际标准箱,增长26.5%。

机场货邮吞吐量7.08万吨,增长45.7%。

旅客运输增长迅速。

全年旅客运输量5936.79万人,比上年增长27.1%。

其中,铁路2870.1万人,增长17.0%;公路2911万人,增长38.6%;民用航空153.2万人,增长33.5%。

公路、铁路、民航三种运输方式客运量比重分别为49%、48.3%和2.6%,公路客运比重上升4个百分点,铁路下降4.2个百分点,民航微升0.1个百分点。

机场旅客吞吐量170.53万人,增长54.8%。

运能运力增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