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
安裕强机械电子工程2008203087
摘要: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
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
语言的交流使世界文明的交流有思维示范作用。
关键词:文明翻译归化异化
世界在发展,全球化的脚步不断加快,世界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作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多的人使用的语言,正对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英语作为西方基督教文明的外在显性,汉语作为东方儒家文明的外在显性代表了除伊斯兰文明和印度文明的当今社会最有影响力的两大文明。
著名的美国政治家萨穆尔,亨廷顿说:“文明和文明的冲突将取代国与国的冲突”。
文明的冲突的狭义理解就是文化的冲突。
文化的冲突再对其狭义化就是语言与文字的冲突。
这种冲突是一种潜在的,不容易被理解的非显性的冲突。
然而任何的冲突都有可消解性。
人们常说的翻译这种语言转换活动,或说是一项深层的文化交流活动是消解冲突的关键。
翻译是两种语言沟通的桥梁,主要任务是在译文中再现原语文中的思想内容,介绍和传播原语所体现的文化。
要成功地实现汉英翻译的跨文化交流功能。
就不能不在翻译的策略上做出选择,在翻译的方法上表现出或归化或异化两种倾向。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按字面直译。
目的是要使译文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
向译文读者介绍原语文化,并丰富译入语及其文化。
归化即用译人语里的文化意象来取代原文里的文化意象.或用译人语既有的词汇来翻译。
例如:“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简称“NIEs”,意
即“新兴工业国家”,这些新兴工业国家包括韩国、台湾、新加坡、中国香港(注:香港当时还未回归)四个国家或地区,他们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很明显的是若按异化这翻译为新兴工业国家最为准确。
但是四个国家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时候能够异军突起,带动全球经济继续发展,其活力可见一斑。
因此中文在命名时选择了“亚洲四小龙”这个表现了地理环境,国家特征,经济活力的这个归化译法。
但是文化是不断交流的。
欧美对“亚洲四小龙”这个归化的对于“Newly Industrial Economics”这个英语概念的汉语翻译又进行了第二次翻译,译作“East Asian Tigers”。
为什么是“tiger”而不是“dragon”。
因为汉语词汇“龙”的英语对应词是“dragon”,不过“龙”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儒家文明的联想意义是不等同的。
在英语文化中,“dragon”象征着“邪恶、残暴”。
而在汉语文化中,“龙”是“皇家”、“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如:“亚洲四小龙”译作“East Asian dragons”则属于异化的策略;译作“East Asian tigers”则采用的是归化策略,最大程度展现和保留了汉语词汇的文化特色。
翻译界对于“异化”和“归化”策略有过诸多论述。
德国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Schleiermacher在《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美国翻译理论家Venuti进一步阐述了翻译策略。
1995年他在(The Translator’S invisibifity)一书中.提出了“异化法”和“归化法”。
前者主张译文应以原语、原文作者和原语文化为归宿.后者则以目的语、目的语读者和目的语文化为归宿。
Venuti通过对17世纪和18世纪以来西方翻译实践的考察.提出“流畅的翻译掩盖了译者的主观阐释,将原作与译文、作者与译者的斡旋过程隐于无形,译者的辛劳被作者的权威所掩盖,许多文化与语言差异也随之被掩盖”。
从亚洲四小龙个例子和众多翻译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汉英翻译中,“异化”和“归化”策略各有优劣,为了翻译达意,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翻译文本及翻译目的、不同的原语及目的语.在翻译过程中应用相应的不同的翻译方法,采用异化或归化,或两者兼而有之。
这种异化和归化的混用不但是翻译的方法也是文明与文明共生的方法。
《万象》杂志社长说:“只有能站在另一种文明的视角
去欣赏那种文明你才会感到美”。
这不就是用异化自己而归化于世界吗?我们在开头由文明推到了文化再到语言,现在我们从语言又回到了文明。
这就是语言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