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作者、作品与读者
刘心武:刘心武在揭秘《红楼梦》 的系列著作中认为:《红楼梦》中秦可 卿的生活原型,就是康熙朝两立两废的 太子胤礽的女儿。如果废太子能摆脱厄 运,当上皇帝,她就是一个公主,贾家 因为这种潜在的政治资本,冒险收留了 “秦可卿”,并隐瞒其身世而贾元春原 型是曹家当选王妃的一位女性,并且曾 将“秦可卿”身世秘密向康熙告发,造 成这位落魄公主之死。。
《红楼梦》是一部隐去真事的自 叙,里面的甄贾宝玉,即是曹雪芹 自己的化身;甄贾两府即是当日曹 家的影子。(故贾府在“长安”都 中,而甄府始终在江南。)
6、感叹身世,情场忏悔说
俞平伯《红楼梦辨》:《红楼梦》是感 叹自己身世的;《红楼梦》是情场忏悔而 作的;《红楼梦》是为十二钗作本传的。 《红楼梦》底态度虽有上说的三层,但总 不过是身世之甘,牢愁之语。即后来底忏 悔了悟,以我从楔子里推想,亦并不能脱 去东方思想底窠臼;不过因为旧欢难拾, 身世飘零,悔恨无从,付诸一哭,于是发 而为文章,以自怨自解。其用亦不过破闷 醒目,避世消愁而已。
新闻评论一则:
《作者死了,读者也死了?》
《寂静钱钟书》被选为福建省2009 年高考语文阅读题,作者周南(化名) 自己试做了一遍题,总分15分中只拿了1 分。尤为荒谬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 “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 参考答案却是错的;作家韩寒也曾“细 心地完成”了针对自己文章《求医》一 节的中学语文阅读题,8道题只做对了3 道,甚至,他选错了“画线句作者想要
问题出来了:
作品到底属不属于作者? 作品能否真实反应作者的思想、情感与 意图? 读者能否追寻作品还原作者的意图?作 品的多义理解是否合理? 为什么会出现多义与误读?……
1、作品可以真实反应作者的内心? 2、作品不能真实反应作者的内心?
一、作品与作者原意的贴近 1、心性的折射——诗言志 2、情感的抒发——诗缘情 3、经验的反映——诗如史
从弦外之音 到言外之意
初,(蔡)邕在陈留也。其邻人有以酒 食召邕者,比往而酒以酣焉。客有弹琴于屏, 邕至门试潜听之,曰:“憘!以乐召我而有 杀心,可也?”遂反。将命者告主人曰: “蔡君向来,至门而去。”邕素为邦乡所宗, 主人遽自追而问其故,邕具以告,莫不怃然。 弹琴者曰:“我向鼓弦,见螳螂方向鸣蝉, 蝉将去而未飞,螳螂为之一前一却。吾心耸 然,惟恐螳螂之失之也。此岂为杀心而形于 声者乎?”邕莞然而笑曰:“此足以当之 矣。”
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尝 语余曰:“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 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到者, 斯为善矣。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 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 至矣。”
严羽《沧浪诗话》:盛唐诗人惟 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 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 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 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请应用阐释学、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的观点,并结合 《红楼梦》解读史,对鲁迅的观 点加以分析。
1、纳兰原型说
2、清宫夺权说
孙静庵《栖霞阁野乘》:此书 所隐,必系国朝第一大事,而非徒 纪载私家故实。林、薛二人之争宝 玉,当是康熙末允诸人夺嫡事。宝 玉非人,寓言玉玺耳,著者故明言 一块顽石矣。宝钗之影子为袭人, 而袭人两字拆之,固俨然龙衣人三 字。此为书中第一大事。
第二节:作品与读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 姆莱特?!?!
一、西方文论对作者、作品与 读者关系的论点
文学阐释学 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
1、文学阐释学 文学阐释学就是显现文学的美, 对文学进行理性把握,通过作品的 表层发现它乃在的精神价值。 海德格尔: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周裕锴:只要面对语言与世界的 关系问题,就有阐释的现象发生
胡适《红楼梦考证》《红楼梦》只 是老老实实的描写这一个“坐吃山 空”、“树倒猢狲散”的自然趋势。 因为如此,所以《红楼梦》是一部自 然主义的杰作。那班猜谜的红学大家 不晓得《红楼梦》的真正价值正在这 平淡无奇的自然主义上面,所以他们 偏要绞尽心血去猜那想入非非的笨谜, 所以他们偏要用尽心思去替《红楼梦》 加上一层极不自然的解释。
禅宗:舍筏登岸
《金刚经》:如来常说: 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 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禅宗:见月忽指
《楞严经》: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 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 初品中十方诸 菩萨来释论第十五》:如人以指指月以 示惑者。惑者视指而不视月。人语之言: “我以指指月令汝知之。汝何看指而不 视月?”此亦如是。语为义指,语非义 也,是以故不应依语。
2、言能尽意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是以 意授于言,言授于意,密则无际, 疏则千里。 欧阳建《言尽意论》:理得于 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 辨。
欧阳修《系辞说》: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然古圣贤之意,万古得 以推而求之者,岂非言之传欤?圣 人之意所以存者,得非书乎?然则 书不尽言之烦,而尽其要。言不尽 意之委曲,而尽其理。
案例二
那林黛玉正自伤感,忽听山坡上也 有悲声,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 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 抬头一看,见是宝玉。林黛玉看见,便 道:“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狠心 短命的……”刚说到“短命“二字,又把 口掩住,长叹了一声,自己抽身便走了
案例三 宝玉,你好……
周裕锴: “言不尽意”,对于言说者固然 是一种遗憾,但对于倾听者未尝不 是一种福音,语言在表意方面的缺 陷,正好为文本的接受者留下阐释 的自有空间;语言无法企及的意义 阃奥,正是语言表意的巨大潜能之 所在。
(3)作品文本不存在某种“唯一正确 的含义”,没有唯一正确的阅读。 对作品的一致意见、解说的一致性, 只存在于特定条件的某些读者中。
案例一: 鲁迅《中国 小说的历史的变迁》 《红楼梦》……单是 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 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 《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 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 宫闱秘事……。
7、反封建说
李希凡、蓝翎《关于〈红楼梦简论〉 及其它》:《红楼梦》真实地、深刻地反 映了封建社会腐朽透顶的生活面貌。作者 以其对真实的追求和深邃的美的追求,描 绘了现实人生的悲剧,时代的、社会的、 阶级的、人的悲剧。贾宝玉、林黛玉完整 的悲剧性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 的反封建的斗争精神,体现了酷爱自由的 民主主义理想,深刻揭示出“百足之虫, 死而不僵”的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征兆。
3、诗如史
(唐)孟棨 《本事诗· 高逸》: 杜( 杜甫 )所赠二十韵,备叙其 事,读其文,尽得其故迹。 杜逢禄山 之难,流离陇蜀,毕陈於诗,推见至隐, 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杜子 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二)言意之辨 ——作品与作者关系的固有问题
1、言不尽意 2、言能尽意
————言外之意 ————得意忘言
1、言不尽意 《论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道德经》:以言乎名,虚而无 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 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 陆机《文赋》:恒患意不称物, 文不逮意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篇》:方 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 折心始。何则?意翻空而易奇,言征 实而难巧也。……至于思表纤旨, 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刘禹锡:常恨言语浅,不如人
2、接受美学 第一、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客 观性和科学性 第二、读者是作品的直接承受者, 作品意象与表现形式有赖于读者完成, 读者是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三、十分关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 研究,从作者、作品、读者“三位一体” 的全方位的角度研究文学史。
3、读者反应批评 读者反应批评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活动。 (1)文学作品的文本是已完成的含意结构, 但它的含意其实是读者个人的“产品” 或“创造”; (2)把文学批评的注意力从作品文本转移 到读者的反应上,聚焦在读者对作品文 本的内容系列的复合解说的反应上;
二、作品与作者原意的误差
(一)传抄、修订与版本的差异 ——传播过程中的变形
李白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晓日,沽酒与何人? 戴老黄泉下,还应酿大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咸阳二三月,百鸟鸣花枝。 玉剑谁家子,西秦豪侠儿。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绿帙谁家子,卖珠轻薄儿。
《无题》 满目笙歌亦断肠,浮生几日又秋凉。 素颜只伴西风老,瘦影偏随斜日长。 旧梦几杯添泪酒,冰心一片带愁芳。 红尘二十三年客,空谷原来是故乡。 《咏兰》 满目笙歌未断肠,浮生渐渐又秋凉。 素颜爱伴春风淡,瘦影偏随斜日长。 旧梦几杯和露酒,冰心一片带愁芳。 红尘若此已成客,空谷原来是故乡。
1、诗言志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咏言, 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 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 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蹈之也。 邵雍:何故谓之诗?诗者言其志。 既用言成章,遂道心中事。
2、诗缘情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赋 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雕龙· 物色》: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 心。況清风与明月同夜,日月与春林共 朝哉! 徐铉:人之所以灵者,情也;情之 所以通者,言也。或情思之远,郁积乎 中而不可以言尽者,则发为诗。
自得鱼忘筌 而得意忘言
《庄子· 外物》:筌者,所以在鱼, 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 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 而忘言。
陶渊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言
《列子》:九方皋相马得其精而 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 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 遗其所不视。
《世说新语》:九方皋之相马也, 略其玄黄,而取其俊逸。
原作者都没答对自己文章究竟想说 啥,看来确实满荒谬的。不过,如此论 断,还得有两个前提:第一,文章并非 “辞不达意”,一不留神写好了,等作 者聚精会神再回首时,忽然“欲辨已忘 言”。据说“草圣”张旭就常醉后一路 狂草,但酒醒之后,也难以尽识所书。 第二,作者不是明明人家说对了心思, 还言不由衷地死不承认,存心想恶心一 下出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