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
”(《论语·宪问》)子路问成人[注]。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注]成人:全人,完美无缺的人。
(1) 第一则材料中孔子将“贤者”分为四个等级。
《论语》选读教材中提到的人物当中和属于第一个等级。
(2)对照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的理解,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能不能被称为“成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解析:(1)此题注重与教材的联系。
“辟世”指逃避尘世而隐居。
联系《论语》选读教材中的人物不难找出代表人物,如长沮、桀溺等。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对“成人”提出了两个标准:①理想中的“成人”是有智慧、不贪心、勇敢、才艺兼备而又具有礼乐修养的人。
②现实中的“成人”是见利思义、见危授命、遵守诺言的人。
而第一则材料中的“贤者”消极避世,归隐山林,不能算作“成人”。
参考答案:(1)长沮桀溺(或:接舆、荷蓧丈人、晨门、荷蒉者)(2)不能。
①在孔子看来,要成为“成人”,要么理智、寡欲、勇敢、有技艺、明礼乐;要么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始终不忘初心。
②而所谓的“贤者”,无论他处于四等中的哪一等,都是“辟”字当头,他们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是却逃避社会责任,只顾洁身自好。
所以“贤者”是不能被称为“成人”的。
参考译文:孔子说:“贤人逃避恶浊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等的躲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等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言语。
”(《论语·宪问》)子路问什么人是完美无缺的人。
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不贪心,卞庄子那样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的文采,也就可以称为完美无缺的人了。
”又说:“现今的所谓完美无缺的人又哪里一定能如此呢?看见利益能想到是否合乎义,见到危难敢于献身,早已约定的事不忘记去做,也就可以算是完美无缺的人了。
” (《论语·宪问》)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材料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材料三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1)出自材料一中的一个成语是。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
答:解析:(2)关于对孔子“好学”思想的理解,可从三则材料中总结概括。
材料一阐述的是“好学”的实质:向道德高尚的人学习,见贤思齐,随时修正自己的缺点。
材料二、三阐述的是修身与好学的关系,即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
尤其是对颜回“不迁怒,不贰过”的评价,是对颜回修养的高度赞扬。
综上,可从两方面对三则材料进行概括总结。
参考答案:(1)食无求饱(或居无求安)(2)孔子的“好学”是指治学者立志成为君子、谋求礼治仁政之道而表现出的对学问和德性的热爱和追求,其本质意义是指个体不断自我完善的修身之学。
它以仁德为本,先修身立德,再求学求知。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满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快,说话谨慎,到有德多才的人那里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材料二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弟子中谁好学?”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好学,他不将自己的愤怒转加给别人,从不重复犯同样的错误。
然而不幸短命去世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的人。
”材料三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就要敬爱兄长;行为谨慎,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论语·学而》)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中庸》)(1)儒家所谓的“礼”是建立在的基础之上的,礼的作用是。
(2)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解析:(1)根据“唯仁者”,可以看出“礼”的基础;根据“礼之用,和为贵”,概括“礼”的作用。
(2)根据关键句“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可以概括出“中立不倚”。
根据关键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可以概括出“以‘和’为美”。
根据关键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可以概括出“实行稳健主张”。
参考答案:(1)仁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调节人与人的关系,保持社会的安定(2)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主张中立不倚,行仁义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节制适度。
②执两用中,实行稳健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全面考察,选取比较客观和稳妥的主张加以实行。
③宽容包容,以“和”为美,既要互爱互信,互尊互谅,又要坚持原则,不能“同而不和”。
参考译文: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过去圣明君王治理国家,可贵的地方就在于此(依礼行事),他们大小事情都做得恰当。
但是,如有行不通的地方,便为恰当而求恰当,而不依照礼制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论语·学而》) 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从附和。
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论语·子路》) “舜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意。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中庸》)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材料一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材料二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论语·子罕》) 材料三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四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
”(《论语·阳货》)(1)根据材料,概括儒家对音乐的态度。
答:(2)请你谈谈如何看待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答:解析:(1)由材料一可知,“礼乐”是“仁”的外在表现,因此具有政治教化功能。
材料二、三、四都强调了正统音乐的地位。
(2)解答此题,先要理解传统儒家思想对待音乐的态度,然后结合你的看法,谈传统儒家思想对音乐的态度。
参考答案:(1)①儒家认为音乐不仅是人们内心情感的真诚表达,更是一种教化,具有治理天下的政治功能。
②儒家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而排斥“郑声”等通俗音乐。
(2)①儒家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有现实作用和积极意义。
②重视《雅》《颂》等正统音乐,排斥“郑声”,不利于艺术的繁荣和健康发展。
参考译文:材料一孔子说:“礼呀礼呀,难道说的只是玉帛之类的礼器吗?乐呀乐呀,难道说的只是钟鼓之美的乐器吗?”材料二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然后整理音乐,《雅》《颂》各自有了适当的安置。
”材料三古代《诗经》有三千多篇,等到孔子,删去其中重复的,选取其中有利于施行礼义的……三百零五篇孔子都弹弦歌唱了,用应合《韶》《武》《雅》《颂》的音律。
礼乐从此以后得以传述,用来完善帝王之道,成为六艺。
材料四孔子说:“我厌恶紫色夺去了朱色的正位,厌恶郑国的音乐扰乱了雅乐。
”5.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论语·宪问》) 朱熹:“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子曰:“直哉史鱼①!邦有道,如矢②;邦无道,如矢。
君子哉蘧伯玉③!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论语·卫灵公》) [注]①史鱼,春秋末年卫国的大夫史鳅,字子鱼。
②矢:箭。
③蘧伯玉,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
(1)写出《论语》中与“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意思相同的一句话。
答:(2)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析孔子认为蘧伯玉是君子的原因。
答:解析:(1)根据所给的句子,本题应从两方面进行回答,一方面,有道则仕;另一方面,无道则藏之。
(2)首先要明确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然后根据蘧伯玉的做法,分析其具备了君子中的哪个方面,所以符合孔子的君子形象。
参考答案:(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或: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①蘧伯玉能仕能藏,能进能退。
②蘧伯玉达权知变,具备了君子“三达德”中的“智”的品格。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有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
”(《论语·宪问》) 朱熹说:“聪明的人,通达事理就顺畅没有停滞,就像水,所以君子喜欢水。
”(朱熹《〈论语〉集注》)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不屈的史鱼!政治清明像箭一样劲直,政治黑暗也像箭一样劲直。
好一个君子蘧伯玉!政治清明就出来做官,政治黑暗就可以把自己的本领收敛起来。
”(《论语·卫灵公》)6.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1)出自上述材料中的两个成语是、。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教学原则?请指出并加以评析。
答:参考答案:(1)举一反三不耻下问(2)①启发诱导原则。
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当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无法克服的时候,再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
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够促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参考译文:孔子说:“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
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地去教他。
”(《论语·述而》)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是‘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能谦虚地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所以给他‘文’的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