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炮制论文

炮制论文

学生姓名:范倩倩学号: 010112168 评定成绩:评阅老师:马灵珍炮制工艺论文学习中心:炮制厂房专业:中药学目录内容提要:································································································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关于中药炮制的定义与表现方式······················································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中药炮制的定义 (2)2、中药炮制的表现形式 (3)二、中药炮制工艺 (4)1、中药炮制的发展 (4)2、理论和实践的差别 (8)参考文献 (9)内容摘要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和矿物,一般都要经过加工炮制,特别是对一些毒性和药性峻烈之品,必须以法炮制后才能药用。

那么,什么是法呢?这里所指之法是中药炮制的方法、工序、所需敷料以及成品质量的具体内容,这在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中都有具体规定。

特别是对毒性药品必须按所规定的工序、时间和敷料配比进行操作,行话叫如法炮制,以保证质量。

所谓的如法炮制,就是说制药要有法可循。

那么法从何来呢,肯定地说它来自中医最基本的核心理论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

一病当前,中医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搜集资料,用八纲和脏腑辨证等诊断方法及辨证理论分析辨证,在辨明病因病理的基础上作出正确诊断,制定出治疗方案和方法,最有代表性的是汗、吐、下、和、温、清、补、消,也称八阵。

确定了治法就要组方选药,选药要根据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补泻、有毒无毒等理论进行选用。

而中药学这些理论的形成,同样不能脱离中医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理论的指导,在组方用药的基础上又总结出了中药的配伍规律,习称七情相合。

但是,人之病情是复杂的,天然的原生药物往往不能符合治法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人为的加工,使之更能合病之需。

中药炮制工艺技术最初只是为了纯净药物、消除或减少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中药的加工逐步发展到对性味功能的改变上来。

中药炮制的定义和变现方法一:中药炮制的定义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特点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为“炮炙”、“修治”、“修治“。

刘宋时期有雷斅的《雷公炮炙论》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药物正文中设“修治”专项;清代张仲岩的炮制著作《修事指南》,用“修事”做书名,而在正文中用“炮制”两词。

从文字意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而这两字仅代表中药整个加工处理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成饮片之后才可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一个特点,也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的一项制药技术。

二:中药炮制的变现方法1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中,加辅料过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称为炒法。

1.1清炒1.2加辅料炒1.2.1麦麸炒1.2.2米炒1.2.3土炒1.2.4砂炒1.2.5蛤粉炒1.2.6滑石粉炒2炙法:将净选或切制过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炒拌,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称之为炙法。

2.1酒炙2.2醋炙2.3盐炙2.4姜炙2.5蜜炙2.6油炙3煅法: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称为煅法。

‘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之,称为“煅淬”法。

4:蒸煮燀法:又称为“水火共制”法5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中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6发酵、发芽法:将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眉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

6.1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

7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粉末的方法称为制霜法。

中药炮制工艺一:发展与理论的不同1:发展几千年以来,中国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

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

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

远古时候,人们为使药物清洁和服用方便,采取了洗净、劈块等简单的加工方法,这就是中药最早的炮制。

当人类发现火以后,受到用火加工食物的启示,便用火来加工药物,因此对药物的毒性降低和调整药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到了夏禹时代,由于酿酒的出现,为以后的酒制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后来出现的盐制、醋制、蜜炙等炮制方法,更丰富了中药的炮制内容,且较好地适应了临床的需要。

中药炮制技术起始形成时期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

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

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

如当时问世的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也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

治削,极令净洁。

"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南北朝时期,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问世。

该书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在总结前人炮制技术的基础上,又将整个中药炮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其中所列的方法主要有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

其中蒸又分为清蒸、酒浸蒸、药汁蒸;煮分为盐水煮、甘草水煮、黑豆汁煮;炙分为蜜炙、酥蜜炙、猪脂炙、药汁涂炙;浸分为盐水浸、蜜水浸、米泔水浸、浆水浸、药汁浸、酒浸、醋浸等,为临床用药的炮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宝贵经验,其中的许多炮制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在科学文化较发达的唐代,中药炮制更为人们所重视。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诸经方用药,所有熬炼节度皆脚注之,今方则不然,于此篇具条之,更不烦方下别注也。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

书中收载了很多炮制方法,如煨、燔、作蘖、作豉、作大豆黄卷等,并记载了玉石玉屑、丹砂、云母、石钟乳、矾石、硝石等矿物类药的炮制方法。

中药的炮制在宋代发展较快,宋政府颁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设有炮制技术专章,提出对药物要"依法炮制"、"修制合度",将炮制列为法定的制药技术,对保证药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金元时代,中药炮制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理论研究。

如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引用东垣用药:"黄芩、黄连……病在头面及手梢皮肤者,须用酒炒之,借酒力以上腾也;咽之下,脐之上,须酒洗之;在下生用。

大凡生升熟降,大黄须煨,恐寒则损胃气,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当归酒洗取发之意,大黄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等,均为有关中药炮制理论的重要论述。

炮制品种和技术扩大应用时期中药的炮制在明代发展较为全面。

在理论方面,陈嘉漠在《本草蒙筌》中曾系统地论述了若干炮制辅料的作用原理,如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软坚,醋制入肝经止痛,米泔制去燥性和中,乳制滋润回枯、助生阴血,蜜炙甘缓难化、增益元阳,麦麸皮制抑酷性、勿伤上膈,乌豆汤、甘草汤制曝,并解毒至令平和……他还明确地指出中药的效应贵在炮制。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

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集诸家之大成,在《本草纲目》中专列了"修制"一项,收载了各家之法。

对有些炮制方法,还结合中医理论加以探讨。

继之,缪希雍又在《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增加了当时常用的炮制方法,在自己的著作《炮炙大法》中,提出了著名的"炮炙十七法"。

清代专论炮制的书籍首推《修事指南》,是由张仲岩将历代各家有关的炮制记载综合归纳而成。

该书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条目清晰,较为醒目。

现代炮制振兴、发展时期目前,全国专门从事炮制工作的只有近百人。

中药炮制技术处于萎缩的濒危状况。

由于"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