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神经病学总论课件
身免疫、变性、遗传、中毒、先天发育异 常、营养缺陷和代谢障碍等。
2020/11/19
7
神经病学的特点
1. 疾病的复杂性 2. 症状的广覆性 3. 诊断的依赖性 4. 工作的风险性 5. 疾病的难治性
2020/11/19
8
诊断(定位、定性)
1. 完整和详尽的病史
2. 细致和正确的体检
3. 适当的辅助检查
• 功能
– 调节内脏活动 –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 – 影响或产生情绪 – 引起睡眠活动 – 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
2020/11/19
24
2.间脑
(1)丘脑: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a.各种感觉均障碍; b.深感觉、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c.肢体及躯干感觉障碍重于面部; d.感觉性共济失调; e.感觉异常; f.丘脑痛:对侧偏身自发痛。
3. 脑血流测定:TCD、局部脑血流测定(rCBF)
4. CSF检查:常规生化、细胞学、寡克隆带(OB)、
IgG指数、特异抗体及细胞因子
5. 肌肉和神经组织活检 6. 基因诊断技术:PCR、DNA测序
2020/11/19
10
学习方法
• 向书本学习 • 向病人学习 • 理论联系实际 • 反复温故知新
神经病学的实践,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三个阶段:病史及体格检查获取 详尽的临床资料;结合多项辅助检查,综合分析起病情况,发生发展综合分 析,达到初步诊断。
神经病学的特性:疾病的复杂性;症状的广泛性;诊断的依赖性;疾病的 严重性;疾病的难治性。 (二)了解
神经病学的发展:神经疾病谱的变化;诊断手段的变化;治疗技术的变化。
(2)下丘脑(调节体温、体重、代谢、内分泌、饮食、生
殖、睡眠、觉醒)
2020/11/19
25
3.脑干 P15
1. Weber综合症:病灶侧III麻痹,对侧VII、XI麻痹、偏瘫 2. 桥脑腹外侧综合症(Millard-Guler,S):病灶侧VI、VII麻痹,对侧
偏身感觉障碍、偏瘫。小脑下前A闭塞
20
( 三)、颞叶:听觉、语言、记忆、精神活动
• 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感觉性失语 • 颞中回后部(anomic aphasia):命名性失语 • 颞叶钩回:钩回发作:幻嗅、幻味、舔舌、咀嚼 • 海马:癫痫、幻觉、自动症、精神、情感异常、记忆障碍。 • 颞叶广泛:精神、记忆、人格、情绪症状 • 颞叶深部视辐射: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
2020/11/19
26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 ①神经脊髓束、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脊髓丘脑束:受损后表 现为病侧面部和对侧躯干和肢体(不包括面部)痛、温觉障 碍,即交叉性感觉障碍;②疑核:受损后出现病侧软腭麻 痹、构音及吞咽障碍,咽反射减弱或丧失;③前庭神经下 核:受累后表现眩晕及眼球震颤;④网状结构交感下行纤 维:受损时表现为病灶侧不全型Horner征,主要表现为 瞳孔小和(或)眼睑轻度下垂;⑤前后脊髓小脑束和绳状体: 受损后出现同侧肢体和躯干共济失调。
–谵妄状态:定向力、自知力均障碍,常见于高 热、中毒(阿托品、酒精)。
2020/11/19
31
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
• 去皮层综合症(decorticated):去皮层强直状态,因
中脑、桥脑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未受损,故可保持觉醒-睡 眠周期,可无意识咀爵、吞咽动作,如缺氧性脑病。 • 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 mutism):为脑干上部或丘脑网 状激活系统及前额叶-边缘系统损害,伴有自主神经功能 紊乱。 • 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大脑半球严重受损而脑干 功能相对保留。持续植物状态:脑外伤后>12月,其他原 因>3月。
• 昏迷程度 疼痛刺激反应 无意识自发动作 腱反射 瞳孔对光反应 生命体征如BP.R
• 浅昏迷 有反应 可有
• 中昏迷 重刺激可有 很少
• 深昏迷 无
无
存在 存在
减弱或消失 迟钝
消失 消失
无变化
轻度变化
明显变化
2020/11/19
30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2.意识内容改变的意识障碍
–意识模糊(朦胧):常有定向力障碍,错觉。 可见于“癔症”发作
2020/11/19
9
神经诊疗技术:
1. 影像技术:1972年Hounsfield(英)设计CT仪而获取 1979年诺贝尔医学奖,影像技术发展迅速,如CTA、
MRI、DSA、SPECT、PET-CT
2. 神经电生理技术:EMG、NCV、EP(BAEP SEP VEP)、
事件相关电位(ERP)、EEG(动态、视频)
2020/11/19
34
脑死亡(brain death):
• √1.过深昏迷:对外界刺激无反应 • √ 2.自主呼吸停止,须呼吸机维持(Pco2↑60mmHg,100%O2) • √ 3.五项脑干反射消失(光反射消失、角膜反射消失、玩
偶头试验眼球无运动、眼前庭反射消失、咽反射消失)持 续时间至少12小时
2020/11/19
2
神经病学(neurology)概述
• 定义:
是从内科学中派生的学科,为二级学科,是 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及骨胳肌疾病 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 疗及预防的一门临床医学,为神经科学一门临床 分支。
与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病因与病理的
诸多神经学科的基础学科息息相关。它们之间互 相渗透,互相推动。特别是神经影像学、分子生 物学的发展意义更大。
• 不能根治,但可使症状控制或缓解:脑血管病、癫痫(EP)、 PD、MS、MG、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周期性瘫痪等
• 目前尚无有效方法:恶性肿瘤、变性病(AD、MND、MSA)、 遗传病、CJD、AIDS所致神经系统疾病。
2020/11/19
15
神经系统损害定位诊断
1. 脑功能定位 2. 脑神经 3. 感觉系统 4. 运动系统 5. 反射
3. 脑桥腹内侧综合症(Foville,S):病灶侧VI、 VII麻痹,对侧偏
瘫,双眼凝视偏瘫侧—脑干旁正中A闭塞
4. 延髓内侧综合症(Dejerine,S):病灶侧XI麻痹,对侧偏瘫及 深感觉和触觉障碍—椎动脉及分支或基底A阻塞
5. Wallenberg综合症(小脑后下A闭塞):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
意识内容:即为高级神经活动,包括定向力、感知力、 注意力、记忆力、思惟、情感和行为等。
影响意识最重要结构是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或双测大 脑半球急性病变。
2020/11/19
28
2020/11/19
29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 1.意识水平下降的意识障碍 • 嗜睡(somnolent) • 昏睡(sopor) • 昏迷(coma):分浅、中、深昏迷
3. 了解: 感觉障碍的性质与传导通路的关系;上/下运动神经元 的解剖生理和传导通路;锥体外系的结构与功能。
2020/11/19
12
症状:
据发病机制分四类
–缺损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面瘫
–刺激症状:癫痫、神经痛
–释放症状:锥体束征、舞蹈症
–休克症状:脑休克、脊髓休克
2020/11/19
13
3. 神经外科学
2020/11/19
4
神经系统 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
脑、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
脑神经(颅神经)、脊神经
2020/11/19
5
2020/11/19
6
研究内容:
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 包括血管病变、感染、肿瘤、外伤、自
2020/11/19
3
神经科学组成:
1. 神经基础学科: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神经生化、神经免疫学、神经遗传学。神经流行 病学和神经药理学等。
2. 神经病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心理学、神经内分 泌学、神经肿瘤学、神经影像学、实验神经病学、神经生理学、 分子生物学等。
2020/11/19
32
昏迷鉴别
–意志缺乏症(abulia):呈严重淡漠状态,见于双额叶 病变
–闭锁综合症(locked-in syndrom):双侧皮质核
束和皮质脊髓束受损,但意识清,睁闭眼示意。
–木僵(stupor):精神分裂症、严重抑郁症、反应性 精神病。
2020/11/19
33
伴发不同症状和体征意识障碍的病因诊断
• 必须具备下列2条:①提示病灶在延髓,即构音障碍和吞 咽困难二者必具其一;②提示损害在背外侧,即痛温觉障 碍、肢体共济失调和Horner征三者必具其一。
2020/11/19
27
意识障碍 P65
意识(consciousness)在医学中是指大脑的觉醒程度,
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并通过人们 的语言、躯体运动和行为表达出来;或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 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应答能力,该能力减退或消失 就意味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 伴发症状和体征
• 头痛 • 视乳头水肿 • 瞳孔散大
经药中毒
• 肌震颤 • 偏瘫 • 脑膜刺激征 • 肌强直 • 癫痫发作 • 发热 • 体温过低 • 血压升高 • 心动过缓
可能病因
脑炎、脑膜炎、SAH、脑外伤 高血压脑病、 颅内占位病变 脑疝、脑外伤、乙醇中毒或抗胆碱能与拟交感神
乙醇中毒或镇静药过量与拟交感神经药中毒 脑梗塞、脑出血、脑外伤 脑膜炎、脑炎、SAH 低钙血症、破伤风、弥漫性脑病 脑炎、脑出血、脑外伤、颅内占位病变、低血糖 脑膜炎、脑炎、败血症 低血糖、肝性脑病、甲减 脑梗塞、脑出血、SAH、高血压脑病 甲减、心脏疾病
根据病变范围可分3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