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__细胞核
核膜主要功能
1、区域化作用 相对稳定的内环境,精确调控遗传信息的表达 2、合成生物大分子 与蛋白质的合成有关。 3、控制细胞核与细胞质进行物质流和信息流 小分子、蛋白质的跨膜运输。
4、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核纤层
4、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1)组成 由核纤层蛋白(lamin)构成,属于中间纤维。
(2)功能 1)保持核的形态、固定核孔位置-支架作用 2)参与核膜重建和染色质凝集 3)参与DNA复制和核的构建
Lamins
5、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NPC )
(1)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纤维
胞质环
环带亚 单位8个
腔内亚 单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柱状亚 单位
核质环 8对
核纤层
核篮
外层核膜
一类在胞质内合成,以主动运输方式通 过NPC,输入细胞核发挥功能作用的蛋白 质,含有核输入核定位信号序列(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保留
2).RNA和RNA蛋白质的出核运输
RNP的输出:通过改变本身的分子构象实现的.
特点: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染色质 化学组成: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
连接组蛋白:H1 ➢结构:高度保守,H1具有种属和组织特异性。
➢功能:参与染色体的构建;维持染色体结构;改变基
因的复制和转录活性。
3、非组蛋白(nonhistone)
➢ 特性: 1、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 2、带负电荷,含有较多天冬氨酸、谷氨酸,属酸性 蛋白质 3、能识别特异的DNA序列
➢ 功能: 帮助DNA折叠;协助DNA复制;调节基因表达。
➢核心部
形成八聚体,构成核心颗粒。
DNA分子:缠绕在核心颗粒表面,共1.75圈,
约146bp,两端被H1锁合。
➢连接部
组蛋白:H1锁住核心DNA的进出口。
DNA分子:相邻核心颗粒之间为一段60bp 的连接线DNA。
30nm和11nm染色质纤维
(二)二级结构:螺线管(solenoid)
概述
➢形状:多数圆形,另有杆状、分叶状等。 ➢位置:细胞中央,脂肪细胞(边缘) ➢数目:通常一个细胞一个核
➢结构: ①核被膜 ②核仁 ③核基质 ④染色质 ⑤核纤层
➢功能:遗传信息的贮存、复制和转录。生命 活动的控制中心
人的成熟红细胞
肾外恶性横纹肌 肉瘤细胞
绝大部分有1个细胞核,
真核细胞
少数细胞含有多个核,如横纹肌细胞
核 被 膜
内层核膜
(1)核孔复合体的结构
中央栓/中央颗粒
中 央 颗 粒
fish-trap 细纤丝
“捕鱼笼”模型
胞质环:8纤维 辐:辐射状八重对称分布
环带亚单位 腔内亚单位 柱状亚单位 核质环:8纤维8颗粒,捕鱼笼样-核篮
中央栓/中央颗粒:核-质交换
(2)核孔复合体的功能
介导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双 功能\双向性的选择亲水性通道.
植物成熟的筛管细胞和哺乳动物成熟的红 细胞无细胞核。
➢大小:植物1~4μm,动物10μm。 常以核质比来估算核的大小。
✓
正常细胞NP≈0.5,
✓
分裂期细胞NP>0.5,
✓
衰老细胞NP<0.5。
NP = Vn Vc-Vn
细胞核的结构组成
核膜 核仁 染色质 核基质 核纤层
§1 核 膜
一、化学成分
异染色质分类:结构异染色质 兼性异染色质
异染色质分为两类:
结构(恒定)异染色质 (constitutive heterochromatin) 各种类型细胞,除复制期以外,在整个细胞周期均处于聚 缩状态,DNA的包装在整个细胞周期中基本没有较大的变 化的异染色质,常位于着丝粒和端粒处,终生为异染色质。
蛋白质和脂类与内质网相似,浓度有差异。 1、蛋白质
葡萄糖-6-磷酸酶,细胞色素P450。 内核膜中还含有核纤层相关蛋白 (LAP)。 2、脂类 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较多
二、结构
1、核膜外层(outer nuclear membrane ) 2、核膜内层(inner nuclear membrane ) 3、核周间隙(perinuclear space) 4、核纤层( nuclear lamina) 5、核孔复合体(nuclear pore complex)
存在形式: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 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染色质
高度螺旋化
(分裂间期)
解螺旋
染色体
(分裂期)
§2 染色质与染色体
一、染色质的化学组成 1、DNA
(1)基因组(genome):
真1核、细D胞单N倍A染色体组中所含有的全部遗传信息为 一个基因组。
(2)DNA序列分三类: 单一序列(单拷贝序列,非重复序列)
双功能: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 双向性:蛋白质的入核转运,RNA和蛋白质
的出核转运.
被动运输:功能直径9~10nm、长 15nm,扩散速度与离子和水溶性分子 的大小成反比,大于60KD蛋白质不能进 入核内。
主动运输:亲核蛋白质输入,RNA、 RNP颗粒的输出。
1)亲核蛋白(karyophilic protein)入核:
4、少量RNA 来源与功能尚存争议
二、染色质的类型
常染色质
异染色质
间期染色程度
分
布
螺旋化程度
DNA 序 列
染色浅
核中央
低,呈疏松状态 单一序列和 部分重复序列
染色深 核膜附近 高,呈凝集状态 高度重复序列
功 能 状 态 活跃的DNA分子部
不活跃的DNA分子
分,进行转录和翻译 部分,不能转录和翻译
兼性(功能)异染色质 (facultative heterochromatin) 在某些细胞类型或一定的发育阶段,原来的常染色质聚缩, 并丧失基因转录活性变为异染色质,如Barr body.
二、染色质的结构及组装模型
➢ 四级结构 模型
➢ 襻环模型
(一)一级结构:核小体(nucleosome)
组蛋白: H2A、H2B、H3、H4各两分子
多数结构基因属于此类 中度重复序列
非编码序列,如调控基因、组蛋白基因组 高度重复序列
多分布于着丝粒区和端粒区 多组成异染色质
功能性染色质DNA:
复制起始点 能够进行自我复制
着丝粒
分裂时两拷贝分离
端粒
维持自身在传代中的完整
2、组蛋白(histone)
➢特性:带正电荷,富含Arg,Lys,属碱性蛋白 ➢种类:核心组蛋白:H2A、H2B、 H3、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