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渊明对生命意识的自然解读

陶渊明对生命意识的自然解读

2010年9月武 警 学 院 学 报Sep .2010第26卷第9期J OU RNAL OF CH I N ESE PEOPLE S ARM ED POL I CE FORCE A C A DE MYV o.l 26N o .9收稿日期:2010-05-07作者简介:孙晓梅(1972 ),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

文史研究陶渊明对生命意识的自然解读孙晓梅(武警学院基础部,河北廊坊 065000)摘 要: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情绪全面觉醒的时期,生命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从陶渊明的生命价值、生命真谛和生命信仰来探讨他的自然观,进而表现陶渊明对生命意识的独特解读。

关键词:陶渊明;自然;生命意识;生命价值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077(2010)09-0053-04 陶渊明所处的魏晋时期是人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的时代,生命成了人们主要关注的对象。

人的觉醒,个体意识的加强,伴随而来的是个性的张扬和情感的勃发。

在魏晋名士风流潇洒的举止中,我们确能感受到这样一种精神,他们或以酒色、或以山水、或以音乐、或以清谈、或以宗教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和增加生命的密度。

但魏晋毕竟是一个空前动荡不安、政治黑暗的时代,他们的情感绝不是个性解放后那种单纯的无羁无绊、无拘无碍,而是在狂放洒脱背后的灵魂的无尽悲忧。

而只有陶渊明高扬着强烈的个性精神和生命意识,以他自己别具一格的解读方式,构筑起一座超出表象的精神家园。

一、从出仕到归隐,生命价值的自然体现陶渊明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 归去来兮辞 ),热爱淳朴的田园生活,与充满虚伪机诈的黑暗官场格格不入。

但为了建功立业完成社会使命,更重要的是为了一家人的温饱,他告别了田园,出山佐君,踏入仕途,争取在有限生命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他任江州祭酒,任桓玄幕僚,任刘裕参军,任彭泽县令,然而官场的蝇营狗苟,构陷倾轧,使他深感 愧平生之志 ( 归去来兮辞 )。

梁启超先生在 陶渊明之文艺品格 一文中曾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渊明的这种精神状态,说他 像一位 一生爱好是天然 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

那种惭耻悲痛,真是深刻入骨。

几经体验,他终于感到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归去来兮辞 ),挨饿受冻尽管痛苦,但违背自己的本性更是难受。

更让他感到愤慨的是他的仕途被披上了一层浓重的虚伪色彩。

他不得不在差旅中往返奔波,在差旅劳顿的同时他也在自问着: 伊余何为者,勉励从兹役?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 ( 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 )他终于恍然大悟:让高贵的心灵为 形 所驱,沦为 形 的奴隶,是大不对的,更何况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为了区区爵禄,而不得不降心屈节,躬逢迎去,俯仰由人,让自尊的灵魂备受精神的折磨,让自己的自然本性受到羁绊,这更是可惭可愧可耻可悲。

他感到生命是在做着无意义的消耗,自我在这里完全失落了,所以他要重新寻回失落的自我 回归自然,回归田园。

于是他迷途知返,扔下一句: 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毅然辞官归隐。

诚如朱熹所说: 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

他能以任自然而为化的态度对待这一切,真正做到了回归自然。

陶渊明以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从重志节的传统上看是儒家大丈夫气概的演绎,也是儒家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的人生哲学为士大夫规定的退身之路,但促成陶渊明归隐 投冠旋旧墟 的,主要还是庄子崇尚自然的思想。

在他的心中有一个庄子式的价值判断:权势、功名、贪欲等都是违反自己的异己力量,个体精神应当从 形 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受制于 形 的功利满足是卑微渺小的,而个体精神上的自适才是最值得珍视的;对名利地位声誉的追求,远远比不上超功利的精神享受,更何况那些功利的追求和满足又往往是以身心屈辱为代价的。

正因为如此,陶渊明由出仕到归隐时,没有沮丧,更没有留恋,他有一种大梦初醒、迷途知返的醒悟感,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 归去来兮辞 )。

正因为如此,他才在田园生活中活得真实,活得投入,没有丝毫留恋仕武警学院学报 2010年第9期(总第172期) 文史研究途的痕迹。

归隐以后的陶渊明,像倦飞的鸟儿返巢,像池里的鱼儿回到故渊一样找到了自由,找到了自然。

他在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户庭无尘杂,墟室有余闲 的家中过着衣食自足、怡然自乐的生活。

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青山绿水白云蓝天、长着桑麻稻麦蔬果花草的田园,还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耕而食、织而衣的人们,才是合乎 自然 的。

因此,他在这里走向了真淳、平和、质朴的生命境界。

他居家、责子、交友、饮酒、弹琴、采菊,甚至读书、耕作,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也是在这自然中,他积极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使他扛起锄头去体验农耕生活,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归园田居 其三)一个文人,去参加生产劳动,在虚伪的世风下,在名教的沽名钓誉里,在被儒家视为 小人之事 的传统中,多么需要有冲出樊牢的勇气。

他认真做了,而且做得挺自然。

据 南史 陶渊明传 记载: 其妻翟氏,志趣亦同,能安苦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夫妻同耕,这说明陶渊明已把耕田作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他在对农耕生活的体验中,有了十分深刻的认识: 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

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开春理常业,岁功聊可观。

( 戊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这使得他的整体生命历程比其他文人抑或归隐者的生活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在此基础上,他得到的是劳动中的一份自然之乐,独得之乐,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归园田居 其三),这种愿望就是一种不排斥人间情味的自然,而不是远离人间烟火的自然。

读书是陶渊明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 与子俨等疏 )。

尤其在归隐之后,他的心态更是一番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的宁静,读书也是一种 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的自得之乐( 与子俨等疏 )。

他的读书方式是自然的,不咬文,不嚼字,自己揣摩,从书中发现真谛,并且是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 移居二首 ),同别人交流着读书心得寻求精神上的共鸣。

在读书之余, 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 ( 五柳先生传 ),在不经意间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他的一百二十多首诗中,用 悠 、 游 字多达四十三处,同样意思 纵 、 逸 、 挥 、 飞 、 容与 、 翩翩 等字几乎每篇都有。

这足以说明他对自然、自由的向往和追求。

这一首首飞动的诗,是陶渊明生命意识的一种外化。

陶渊明以他自己的生命历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不断寻找个体精神自由,维护人格尊严的 自我 ,他由田园到官场,由官场到田园,最终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在回归田园、回归自然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从理想到现实,生命真谛的自然找寻虽然陶渊明理想中的自然田园与现实中的自然田园相距很远,但他能够自然地发现生命的真趣,获得生命的真谛,最终找到了人生归宿和去所。

可以说他理想中的自然田园是庄子式的非功利性自然,而现实中的自然田园是孔子式的功利性自然,他通过儒家式的放达和道家式的排遣自我来平衡心态,通过自然寻找人生真谛的方式,在现实世界里获得了生命的超越意义。

他从外部世界走向内心世界,通过内敛内视对自然的体验获得心理平衡,使自我冥合于自然之中,并且以此来解决来自外部世界的矛盾冲突。

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渊明过着雅净简素的乡村生活,享受着淳朴憨厚的农家风情。

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陶冶着他的心灵,使他在心灵深处听到自然发自远古的朴茂之声,也使他在灵台中发现了生命与自然的熹微晨光。

天地、山川、草木、荣木、蔓草、园木、三春蕖、秋莲房、游鱼、飞鸟、青松、秋菊、冬雪、斜川等风物,以及永远周而复始的自然,甚至寥廓的宇宙,都成了陶诗中找寻生命真谛的原型意象,又是他超尘脱俗的人格象征和回归自然的艺术观照。

他在 饮酒 (第五)中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开篇就说: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他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远离尘世的境界,所以他说 心远地自偏 ,显然诗中蕴含着一个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它包括社会理想和心理归宿。

在混乱的年代中,作者不可能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不可能远离社会而寻得一方乐土,惟能做到的只是寻求一片心灵的净土,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仿佛他变成了一种生命符号,融会于大自然之中,闲逸飘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写大自然的最常见之景的,他却从中体悟到宇宙人生的一些真谛,故言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种 得意忘言 的境界,才是他所追求的,而陶诗所言的真意正是回归自然。

陶渊明在归隐初期,还过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园蔬有馀滋,旧谷犹储今。

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 的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不介意躬耕垄亩的种种辛苦,却留情于原野上啼鸣的鸟儿、随风起伏的秧苗,从中领略到自然生命的活力;他不介意茅屋的简陋,绕屋扶疏的树木和栖于浓荫中的鸟儿都使他感到自然的乐趣;在严寒的冬日,面对着 倾耳无希声,在目浩已洁 的大雪,体味着 君子固穷 的清介之韵;在盛夏北窗外吹来的阵阵凉风中,他遗忘了缺衣少吃的烦恼,领略着先民的悠然 。

尽管现实生活中火灾、虫灾、饥荒不断地困扰着他,尽管他时常有柴水之劳、衣食之虞,但他的心灵总能够在平凡艰苦的生活中品味出一种凌厉超拔的脱俗真趣。

李泽厚先生说: 自然景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辨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是成为诗人生活、兴趣的一部分。

但陶渊明的晚年生活却充满着艰辛,戊申岁盛夏的一场大火,房屋被烧得片瓦不留,他理想中的田园生活与现实已经拉开了东面而向不见西墙的差距。

假如他人遇上这突然飞来的横祸,定会发出愁苦凄绝的怨叹,可他却能处之恬然,像往常一样 且遂灌我园 。

清人钟秀 陶靖节经事诗品 (卷二)说: 靖节此诗当与 挽歌 三首同读,才晓得靖节一生学识精力有大过人处。

其于死生祸福之际,平日看得雪亮,临时方能处之泰然,与强自排解貌为旷达者,不翅有霄壤之别。

把个孙晓梅:陶渊明对生命意识的自然解读人生死看成自然的迁化,现实的升降沉浮才不辱于心。

所以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延宕在饥饿的死亡边缘去乞食的时候,他更表现得自然。

虽然 叩门拙言辞 ,但他还是去了,并且和主人一起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 乞食 )。

按照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种圣洁人格,他完全没有必要以求乞来苟延残喘,但他去了,原因就是基于他对生命的一种热爱,一种珍爱,乞讨得自自然然。

鲁迅先生曾评价他说: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他非常之穷,而心里很平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