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浅议陶渊明平淡自然思想性格 及其形成的根源
内容提要:陶渊明存诗仅120多首,而他对中国诗史乃至中国文化史所产生的影响,却大得令人难以置信。陶渊明的平淡自然好似一把钥匙,开启了无数后人的心灵,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做了简单的论述,并对之形成的根源做了简单的剖析。 关键词: 思想;生活;艺术创作;平淡自然;性情、意识形态、根源 一个杰出的诗人,必有震憾人心的力量:一篇优秀的诗歌,必有让人感动的地方。读陶渊明之诗,尤如见其人,朴素、平淡、不事雕塑,没有半点的华丽繁缛,然而其意境神韵俱足,读后如见山川河流,村姑野老,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本文试从陶渊明的思想、生活、艺术等几方面,来论述他的平淡自然的性格及其形成的原因。
一、陶渊明平淡自然的性格
(一)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据陶渊明在《命子》诗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可到了他父亲一辈,家境急剧败落。到陶渊明这一代,已经是很贫寒了。陶渊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时就有济世之大志:“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到幽州。”(《拟古九首》其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他也曾做过几次官。29岁开始踏上仕途,做过祭酒、参军等小官,不仅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且还经常要违心地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使得他对仕途前程有些灰心丧气,感到“志意多所耻”和“违已交病”。但为了生计,他还是几次的仕而归、归而仕。四十一岁那年的秋天,陶渊明被封为彭泽县令,因受不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奴颜婢膝,才当了80多天的县太爷,陶渊明就愤而辞官归隐。他对自己曾经的大济苍生之望冷齿了。官场的腐败与骄奢淫逸,令陶渊明深恶痛绝,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无能为力,他只好选择逃避,选择从此隐居不仕。从浑浊的官场回到贫瘠却诚实的土地上,看着迎风摇曳的凄凄芳草,看着林中的数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旷达了,这时候,一篇千百年以来为人称颂的辞赋从他笔下流淌了出来: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 - 2 -
室,有酒盈樽。引壶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录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惶惶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彻底觉悟到世俗与自己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他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世俗,再加上对政局的失望,于是坚决地辞官隐居了。诗人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所走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诗人努力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去来兮辞》),飞鸟、游鱼正是诗人精神追求的形象写照,“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霜威下盛开的菊花和不凋的青松,正是诗人挺立不屈的性格的象征。诗人生活在极端黑暗的社会里,仍能坚持高远的理想和志趣,不和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出污泥而不染,实在难能可贵。诗人坚信“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杂诗》其八)“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于是高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归去来兮辞》)走向了归田隐居、躬耕自守的道路。 基于上述分析,陶渊明向往的社会是和平安宁、自耕自食、无竞逐无虚伪、没有压迫和残害的社会;他追求的人生是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他所喜爱的生活环境,也是恬静而充满自然意趣的乡村。由于这些追求,使他的大多数田园诗呈现出冲淡平和、旷浩悠远的外貌,从而构造出特殊的美学境界。换句话说,陶渊明打破了当时文坛上玄言诗笼罩一切的局面,他把自然提高到了纯美的境地。
(二)自然的生活道路 陶渊明的生活以辞彭泽令为界为前后两期。前期,他不断在官僚和隐士两种角色中作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想归隐,心情很矛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归隐之心超过了出仕之志,这从以下几篇作品可得到证明:在他任镇军参军时所作的《始作镇军经曲阿》诗中就说道:“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任建威参军时所作《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又说:“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可见早已是身在仕途,心在园田。从彭泽 - 3 -
令解职时所作《归去来兮辞》,更把做官说成“深愧平生志”,最后终于在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后毅然辞官归隐了。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但心情仍不平静:“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杂诗》其二)他在诗里一再描写隐居的快乐,表示隐居的决心,如“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其九):“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饮酒》其四)。这固然是他真实的感受,但也可以视为他坚定自己决心的一种方法。在后期他并非没有再度出仕的机会,但是他拒绝了。 在陶渊明的自然实践中,安贫乐道是他的生活准则。他所谓的道,偏重于个人品德节操方面的修养,体现了儒家思想,如“匪道曷依,匪善奚敦”(《荣木》)。“好爵吾不萦,厚馈吾不酬。„„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咏贫士》其四)。他特别推崇颜回、袁安、荣起期等安贫乐道的隐士,要像他们那样努力保持品德节操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并不一般地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他希望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像疏广对疏受所说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他也考虑贫富的问题,安贫和求富在他心中常常发生矛盾,但是他能用“道”来求得平衡:“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其五)而那些安贫乐道的古代贤人,也就成为他的榜样:“何以慰吾怀,赖古多此贤。”(《咏贫士》其二)他的晚年生活甚至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但从没有丧失其为人的准则。他在《有会而作》诗里写道:“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在这首诗序里写道:“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可见他的生活因乏到何种程度!就在这一年即公元426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在家已经饿着肚子躺了很久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在《乞食》诗里写道:“饥来验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即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诗人在困苦之中,写了《换歌诗》三首、《自祭文》一篇,于公元427年离开了人世,享年63岁,结束了他的自然生涯。 《桃花源记并诗》表现了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这个社会的显著特点是人人劳动,没有压迫剥削,人与人之间互助互爱,消除了剥削、战乱等一切争夺行为,生活和平安宁。它与东晋社会现实针锋相对,可以说正是当时社会弊端发出来的理想的投影,集中反映了小农阶级渴望摆脱繁重的剥削和频繁战乱的强烈愿望。
(三)平淡自然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在诗歌、散文、辞赋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其中田园诗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新添的一种题材。 - 4 -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田园诗会写到农村的风景,但其主体是写农村的生活、农夫和农耕。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往往和旅行联系在一起。陶渊明的诗严格地讲只有《游斜川》一首是山水诗,他写得多的是田园诗。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内容,并真切地写出躬耕之甘苦,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人。他的田园诗往往不是单纯地描写田园风物,而是把田园作为与污浊现实相对立的生活天地来描写,其中闪烁着理想的光辉,隐含对现实批判的锋芒,所以其中寓有一种高境,是后来单纯写田园风物的田园诗所不可企及的。这种田园诗的艺术魅力,与其说在于它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不如说在于其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田园被其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 他的田园诗有的是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或春游、或登高、或酌酒、或读书、或与朋友谈心,或与家人团聚,或濯于檐下,或采菊于东篱,以及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日见茁壮的桑麻,无不化为美妙的诗歌。如“山涤馀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时运》)写山村的早晨,晨雾渐渐消失,南风使新苗长上了翅膀。“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其一)。写邻居和自己一起谈史论文的情形,那种真率的交往令人羡慕。再如《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久在攀笼里,复得返自然。 “守拙”与“适俗”,“园田”与“尘网”,两相对比之下,诗人归田后感到无比愉悦。“南野、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眼之所见耳之所闻无不惬意,这一切经过陶渊明点化也都诗意盎然了。“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远一近,“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以动写静,简直达到了化境。 他的田园诗有的着重写躬耕的生活体验,这是其田园诗最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诗经》中有农事诗,那是农夫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至于士大夫亲身参加农耕,并用诗写出农耕体验的,陶渊明是第一位。陶渊明之后的田园诗真正写自己劳动生活的也不多见。《归园田居》其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是一个从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实景实情生动逼真。结尾两句再一次说明,陶渊明之写田园生活,写体力劳动,实际都是在咏歌自己的理想,显示出理想获得实现的愉快。而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