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范学院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2012届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浅析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系(院)名称新闻传播学院专业名称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姓名杨德胜学号0806010108指导老师姓名(职称)熊高(教授)教务处制二O一二年四月浅析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浅析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08级广电学杨德胜指导老师:熊高【摘要】:随着社会的变化、社会观念的演进,以及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纪录片创作者的创作观念以及创作手法也随之多样化。
2001年,导演张以庆执导的纪录片《英与白》在第六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国际纪录片的评选中脱颖而出,独揽四项大奖,《英与白》公开地倡导和运用主体理念,再一次生动地演绎了纪录片主观创作理念,一时成为电视界的同仁乃至全社会的关注与讨论的焦点。
围绕着“何为纪录片创作中的决定性因素,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到底该不该存在主观性”这些话题,众多纪录片工作者在纪录片创作中探讨热情经久不衰,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形成定论。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主观性浅析纪录片创作的主观性前言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纪录片创作观念与手法也随之呈现多样化。
主观性创作的运用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逐渐增加。
我们知道,纪录片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真实是纪录片最核心的本质。
纪录片又是一种风格化的艺术品,是对生活的一种评价,是经过“过滤”的世界,这就决定了纪录片在创作过程中自然就涉及到主体的参与程度。
围绕着“何为纪录片创作中的决定性因素,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到底该不该存在主观性”等话题的讨论越演越烈,各执一词。
本文围绕分析纪录片的真实观、创作者认知客观事物的影响因素以及纪录片创作者创作中主观因素的表现等问题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纪录片真实性的内涵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真实性是纪录片的创作原则,纪录片同时也是一种风格化的艺术品,是对生活的一种评价,是经过“过滤”的世界。
人们平常谈论的纪录片的真实,确切的说,应该叫做“真实性”。
纪录片的真实是一种双重品格的真实,即生活的真实和作者主观介入的真实,它体现为纪录片文本与创作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纪录片的表达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关系。
电视、电影里的影像和现实有着极其相似的表征形态,而纪录片的生命在于真实,它直接以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时间内,发生在真实人物身上的真实事件等等现实生活题材作为表现对象,然后对“真实素材进行创意的处理”的艺术形式,是对现实生活的浓缩,也是纪录片美学的最高追求。
于是,人们就开始谈论“真实”与“真实性”能不能等同这一哲学问题。
(一)两种不同的真实观是什么1、生活真实的本质,是生活就是这样真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相对性中被人判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常遇到以下问题:老婆和老娘都掉进河里,该先救谁;药能治病,也可致命;人是有个性的,又是带着角色面具的演员……等等这一系列有趣的二律背反来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存在相对性的。
于是,出现了内因与外因、整体与部分、现象与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等一系列说法。
麦茨在探讨真与逼真的问题说到:“艺术之述说中的真实并不与非书写的真实(或“生命之真实”)有直接相互的关联,而是透过一种内在的比较而进入艺术领域的,所以是相对的。
”①他认为,电影呈现的是一种艺术,是不断的把真实变成逼真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生命的真实性受到文化和传统的束缚后形成的一种惯例。
2、纪录片的真实,即是一种经人理解后的真实真实是摄像机事先落实,通过光波和声波传递到屏幕上的“真实”真实并非是指与被摄物的实体相等同,而是指观看、表述、沟通和传播上的视觉经验等同,我们也可称为影像替代。
屏幕上的世界不①麦茨:《电影语言—电影符号学导论》,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页。
过是一个假定的真实世界,屏幕上的现实,不是现实生活本身的,而摄像机作为现实与影像之间的中介,它实现了人类用逼真的模拟品替代外部世界的心理愿望。
巴赞(Andre Bazin)强调影像还原现实,他认为电影具有任何艺术都不具有的反映现实的优势,因此电影应该成为现实主义的影像表现,为人们展示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真实景象。
他说道:“摄像机摆脱陈旧的偏见,消除了我们的感觉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用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
”②因此,巴赞关注真实如何被描述,以及描述时的形式和技巧。
(二)纪录片的真实存在着很大的为人性本质的真实不在于事物的表面,而是存在于社会结构的矛盾当中本质真实论哲学基础来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
他们强调写实主义的传统型,要透过历史采取的不同形式来描绘,使之呈现出一连串的传统,而不同的历史时刻造成不同的写实主义。
布莱希特对摄影曾评论说:在任何时候,一个简单的真实再制,绝对无法告诉我们事实真相,一幅Krupp或是GEC的照片对这些机制的产生近乎于零。
真实迅速地穿起功能的外衣,这个制造厂不再揭露人与人的关系。
因此,有些事物必须被建构、被人工及被设计。
”他倡透过现象看本质,力求表现出社会的各种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的真实历史,对任何只呈现表面的艺术提出质疑。
②(《世界电影》,11页,1981)(二)纪录片的真实观在探讨纪录片的真实观时,我们首先要依赖两个层次的理念:一个是事物的真相是怎么样的(本质论);二是揭露与再现事物真相的过程(认识论)。
循着两个思路,在根据纪录片表意的特点,我们尝试着去探讨在纪录片中的现实是怎么样具有美学的意义。
1、纪录片的真实是人创作出来的真实“人正在成为纪录片的主角,人的内心世界正在成为纪录片探索的重要内容”,那么人的思想,人的命运,人的生存状态,人际关系,人的社会意识都是纪录片创作者创作纪录片关注的内容。
这里所指的人包含了创作者和被拍摄者两个层面。
创作者既要尽量真实地记录被拍摄者的生活,同时他对拍摄内容的取舍和制作手法的运用又体现了自己的主观性。
而对被拍摄者来说,他被记录的生活无疑应该是真实的,但所有能够打动人的还是他的内心的情感世界,是片子的灵魂所在。
《幼儿园》是一部为大人而拍的幼儿园,它以旁观者的眼光和平实记录的方法来描绘孩子的生活,但表现的却是一个“大人的世界”。
镜头里面的孩子拽着大人的衣角看着别的孩子在幼儿园门口声嘶力竭,似懂非懂的脸上写满了莫名的表情,也许下一个轮到的就是自己。
他们即将离开父母的怀抱,从周一到周五,吃自己并不喜欢的饭菜,和自己并不喜欢的人同处一室,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被完全打破,然后被老师们以同样的规则要求着,用同样的方式管理着。
除了幼儿园当中的影像,很多孩子的访问被穿插在片子当中,他们狡猾地在那里笑着,不愿意透露自己心中的秘密,显得真实而又可爱。
他们用稚嫩的声音心算着数学,练习着“八百标兵”的顺口溜,他们有的时候会因为能力不足而答不上来,有的时候偏着脑袋却说出了比大人还要专业的答案。
穿插于片中的各条线索互相交错,看似杂乱,细细品来,却能够体会制作者的用心,场景的跳跃转换铺陈出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生活画面。
这种剪辑方式,正是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展现。
而无论场景变换多么频繁,作者始终是围绕着“人”这个主题来讲述,始终关注的是人的生活,人的命运。
有人说,纪录片是什么,纪录片是“等”来的真实,是发现的艺术,是作者对被记录者人生的感悟,是最主观和客观的纪录。
这种对人和现实世界的探索,实际上是一种哲学思维,这种哲学思维无论在观众心目中留下的最终答案是什么,都毫无疑问是深刻的,对于纪录片的创作者来说,寻找和把握这种人与人心灵的契合,突出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是创作优秀纪录片的前提。
2、纪录片的真实存在着人对事物的不同理解纪实不是真实,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是一种与真实的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真实性”基础之上的,它的首要特征就是“真实”,没有了真实,纪实也成为无源之水。
纪实美作为表现手法和技巧方式,纪实充满了浓厚的主观色彩。
在拍摄纪录片,创作者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去挖掘真实事件的本质原貌,客观地再现生活,通过创作者对主题判断,素材的选择,镜头的运用,编辑的取舍,又经过个人主观艺术思想的整合等一系列的加工创造,直接阐发出对生活的体悟。
摄影器材的介入,只是将事物通过物理原理将其储存起来,荧屏展现出来的影像经过拍摄者的加工与创造,是将原有的物理事物通过某种形式展现给观众。
由于创作者的思想认识、审美情趣和创作出发点的不同以及对事物的认知,都会对题材形成不同的判断依据和选择标准,以至于出现了同一故事题材,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比如说,2005年央视热播的《新丝绸之路》和NHK的《新丝绸之路》,同一故事题材,表述方向却是完全不同。
前者选择了描述不同文化特征的地点进行发掘记录和扩展,更具考古价值。
后者而采用的是纪实手法,更多展现了西安这座城市今天的发展变化。
我们不能说两个《新丝绸之路》版本其中的某一个脱离了真实,只能说两版《新丝绸之路》的创作者以各自的主观思想为引导,截取不同时代的不同画卷,反映了不同时空的真实生活片段。
3、纪录片的真实存在着创作人的主观性选择性真实是创作者对真实人物、真实时空、真实事件进行宏观把握与选择,他们选择摄取的镜头画面是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生活事件,从生活事件中对创作素材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取舍,从而表现出他想要表达的思想而这种真实,又脱离不了选择性真实。
当“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声音响起的时候,中国的纪录片人开始走进平常人的悲欢离合和生死离别。
而这样的生活真实正是纪录片真实性体现的基础。
它要求创作者发挥本身的专业优势,记录生活,贴近百姓。
只有符合生活真实才能创造出具有生活逻辑的生活情节,才能产生具有客观生活规律的纪录片作品。
南宁电视台纪录片工作室的《大山里的忘年爱》中,妻子兰秀莲为了找医药费,两人拿着的一只瘦小的母鸡,翻山越岭,到很远的集市去卖。
创作者运用了一段长镜头,描述两人在山路上的交流,兰秀莲扶着丈夫说到:“小心不要踩到滑的地方”,像这种没有事先情节的设计或摆拍,夫妻俩自然地流露出的恩爱,让观众感受到了原生态的生活真实。
4、纪录片的真实是存在着创作人对事实的选择性真实的一种超越“艺术真实的标准是艺术形象同被反映事物之间的符号和适应程度,是一种社会实践”。
艺术真实是在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出现的,创作过程的成效取决于艺术家的才能、世界观、政治立场等个体因素。
在真实生活事件内容,选择性真实的基础上,创作者会通过自身的人生体验和艺术创造,凭借自己的想象和幻想创作出一个艺术作品的世界,从而揭示出现实生活的本质与真谛、引起普遍关心的、有审美意义的一面,体现的是纪录片的艺术真实。
我们知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发展一般都是线性的,但是观众在欣赏一部纪录片时,希望看主线清晰、有起伏、有细节、有高潮的纪录片。
到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没有高潮的纪录片,这就需要我们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对真实镜头进行艺术再创作。
记录影片《往事歌谣》记录了王洛宾的人生历程、情感纠葛与艺术成就,创作者以追忆往事的情感流程来控制节奏,穿插进一段段歌谣以及他大波大澜的云游经历,同时适应了观众欣赏的情感接受,形成了张弛有致的节奏,最精彩的是声音剪辑形成的节奏,使王洛宾的认识历程、情感历程、艺术成就也随之得到完美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