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接 , 最大限度地缓解社会冲突 , 减少社会对立 , 把矛盾化解在基 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通过完善收人分配制度、规范收人分配 秩序,科学有效地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努力缩小不同阶层、不同 群体的利益差距,减少由此产生的利益矛盾。
(4)加强权益保障机制建设
研究制定更多有利于保障公民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 ,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形成基本覆盖城乡居民的杜会保障体
第一个阶层是国家与社会治理者阶层,是指具有实际行政职权的干部,不 是所有的干部,是实际负责的干部。第二个阶层是经理人员,包括三个部 分,一个是国家公有制企业的老总、经理、中上层的干部,第二部分是三 资企业的中上层管理干部,第三部分是现在私营企业的经理人员。第三个 阶层是私营企业主阶层。第四个阶层叫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包括研究人员、 教学人员、工程师、医生、律师、文化工作者或者叫白领。第五个阶层是 办事人员阶层,是跟国家与社会治理者阶层相对应的,包括办公室主任、 秘书、会计、出纳,还有电脑工作者、统计人员等。第六个阶层是个体工 商户阶层。第七个阶层是商业服务人员,实际上也是第三产业工人、商业 服务人员。第八个阶层是产业工人阶层。第九个阶层是农业劳动者阶层。 第十个阶层是城乡的失业者和半失业者。
1.对社会建设的认识和深化
①1982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决定,从第六个五年计划开始,《国民经济五年
计划》易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增加了“社会发展”内容。
②中共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增加了“社会更加和谐” 这一国家建设的重要目标。 ③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 建设”的概念。
的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调控能力不足;政府社会治能力不强,
导致公共投入不合理,明显有失公平,就业服务、社会保障、 公共安全支出不足,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与经济发展。
另外,还有几种心态值得注意:
一是世俗化的影响。世俗化的含义,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 推进,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现实化和理性化,人们对现 实生活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在当下就能过上 好的生活,这是现代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 二是平等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普遍认为,过上好生活不 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
会而 两 建部 图 设分 对 明人 比 显民 显 滞生 示 后活 , 。仍 然 贫增 困长 ,迅 社速 GDP
(3)社会体制不健全,相关政策相对滞后
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体制不健全,政策机制不 完善;社会建设的政策机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不 相符合,公共政策回应社会需要相对滞后,难以适应经济社 会发展的需要。 (4)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社会治理职能弱化 地区、行业、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收入分配不公,但政府
二、统筹协调解决我国社会利益问题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二)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三)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四)着力解决民生关键问题
(一)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2.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措施
1.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 (1)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 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 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民内部各种具体利益矛盾 难以避免地会经常表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 利益群体之间在收人分配和资源配置方面的差距。
系。
(三)坚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公平正义为何如此受关注?
2.究竟应如何看待公平正义?
3.促进公平正义重点在哪里? 4.如何用法治守护公平正义?
与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自 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能力。
基层社区设 立社情民意 室,方便解 决人民内部 矛盾,维护 群众权益
(二)妥善处理社会利益关系
1.社会利益关系新特点
2.处理社会利益关系举措
1.社会利益关系新特点
(1)利益主体趋于多样化 不但原有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发 生了变化,而且涌现出一些新的利益阶层,如民营科 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
(2)劳动就业制度 劳动就业制度是为调整劳动和就业社会关系 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具有个体自由保 护、个体价值实现和社会安全保障等功能,对于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3)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为规范医疗卫生行为而制定 的规则和原则的总和。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 是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必 须遵循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原则。 (4)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 与生活需要而制定的有关社会福利、社会保险、社会 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安置等一系列规则和原则的总 称。社会保障制度对保障公民基本生活需要、增进全 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 有重要作用。
④中共十七大进一步对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行全面部署,
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总布局。 ⑤中共十八大从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 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1)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构建和谐社会的 28字总要求:民主法治、
(4)关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 城镇居民和农民的关系,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 构矛盾,努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5)关于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兼顾社会各阶层群众的利 益,充分发挥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现阶段的阶层划分情况(社会学家陆学艺):
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
(2)注重维护群众权益 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注重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依法保护群众权益。 (3)注重做好群众工作 深人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 务群众工作,及时了解群众心声和实际需求。
(4)注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
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 通过税收政策等调控措施 , 调 整利益分配格局 ,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 感;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 利益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进一步完善矛盾调处机制
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制度 , 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和相互衔
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心理,惟恐
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赶不上,这样一 来,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就更加强烈
了。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
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
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 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当前要重 点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购房难以及物价 上涨、食品安全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
(5)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制度是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而 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要建立健 全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文化、 社会和生态文明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社会治 理体系,形成社会治理和服务的合力。
(二)我国社会建设的现状
1.社会建设问题的主要表现 2.社会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
各级政 府高度 重视创 新社会 治理工 作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
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
生态文明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
(1)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为规范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 及其运行而制定的各种规则和原则的总和 ,具有传 播先进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 经济科学发展、培养人才、推动自主创新等功能。
(2)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不仅表现为矛盾是由历史、现实 、政策和一些具体问题等诸多原因引起的,而且还表现在矛盾
主体增多,矛盾关系更加复杂,非对抗性矛盾和对抗性矛盾相
互交织、相互影响,解决的难度明显增大等方面。
(3)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
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但若处理不当,就 有可能激化矛盾,出现经济问题政治化、内部问题社会
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各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积极发挥各
类媒体的作用 ,重视各种社会组织在反映诉求、规范
行为等方面的作用 , 使群众表达利益诉求逐步走人制
度化、规范化、法制化ຫໍສະໝຸດ 轨道。(2)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健全利益引导机制 , 教育和引导人们正确看待
当前社会利益分化的现象;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通
过法律和道德对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进行约束;
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利益
主体的分化,导致利益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2)利益差距有所扩大
随着利益主体的不断分化,不同主体之间利益
差距也呈现出扩大的趋势,突出表现在不同社会成
员收入差距呈逐步拉大的趋势。
(3)利益冲突有所增强
主要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突出,围绕土地征收征用、城 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等问题,冲突
事件不断增多,对抗程度增强,处置难度加大。
土 地 征 收 征 用 带 来 的 问 题
建 设 拆 迁 激 发 的 矛 盾
2.处理利益关系举措
高度重视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
(1)健全诉求表达机制
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
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 ,建立全国
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
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
正义,在幼有所育、学
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
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
断取得新进展。
(3)关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
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
理,人民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