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

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
目标
层次
目标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①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
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
化质量守恒的原因。

②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
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目标的确定是因为,根据教材分
析,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从
“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
呢?质量守恒定律正是解决这一问
题的理论基础。

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
能力。

②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
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的实验
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总结得出
的。

初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
归纳能力刚有雏形,但缺乏足够的
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
学活动,才能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
思想体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
证唯物主义观点。

②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

初中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
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对化
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有强
烈的求知欲,能否利用教材渗透对
人的学习品质培养,是把新的教育
理念落实到课堂的关键。

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和关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难点:①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②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法分析
教法依据: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
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

三、学法指导
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

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

1.引(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2.动(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3.变(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四、教学程序
教学流程图:
五、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实质:
微观的三个不变: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

(3)化学变化前后的“变”“与”不变”
六 微观的三个不变: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

不 宏观的三个不变: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

两个 微观:分子的种类
一定
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 这个现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这个化学表达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