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4) 第 3 、 4 咽 囊 综 合 征 (DiGeorge anomaly) (5)伴有白化病的免疫缺陷 (a) Chediak Higashi 综合征 (b) Griscelli综合征 (6)x-连锁淋巴增殖综合征 (7)家族嗜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病 (8)X-连锁免疫调节异常、多种内分 泌病、肠病综合征 (9)自身免疫性多种内分泌病和外胚 层发育不良 (10) X-连锁免疫缺陷和外胚层发育 不良 4.补体缺陷 C1q,C1r,C4,C2,C3,C5,C6,C7,C8α , C8β ,C9,C1抑制物,I因子, H因子,D因子,备解素等16种 成分各自的缺陷 5.吞噬细胞数量和/或功能缺陷 (1)严重先天性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循环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3)X-连锁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4)白细胞粘附缺损1 (5)白细胞粘附缺损2 (6) Rac-2GTP酶缺陷 (7) 幼年型局限性牙周炎 (8) 特异性颗粒缺陷 (9) Schwachman-Diamond综合征 (10)慢性肉芽肿病(CGD) (a)X-连锁CGD(细胞色素b的91kD链 缺陷) (b)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细胞色素b的 22kD链缺陷或胞液因子的p47 或p67缺陷) (11) 嗜中性粒细胞葡萄糖-6-磷酸 脱氢酶(G6PD)缺陷 (12) 髓过氧化酶缺陷 (13)白细胞分枝杆菌缺陷 (a) IFN-γ 受体缺陷 (b) STAT-1缺陷 (c) IL-12受体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概述
定义
由于先天因素(多为遗传因素)引起免疫器官、免疫 细胞和免疫活性分子等发生缺陷,致使免疫反应缺 如或降低,导致机体抗感染免疫功能低下的一组临 床综合征。 发病率 总发病率不清,估计为1:10000 婴儿与儿童期男性5倍于女性 我国累计病例估计3~6万例
1. 联合免疫缺陷 (1) 无T有B (a)X-连锁(γ c缺陷) (b)常染色体隐性(Jak3缺陷) (c)IL7R缺陷 (d)CD45缺陷 (2)无T无B (a)RAG1/2缺陷 (b)Artemis缺陷 (c)腺苷脱氨酶(ADA)缺陷 (d)网状组织发育不良 (3)Omenn综合征 (4)X-连锁高IgM综合征 (5)CD40缺陷 (6)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缺陷 (7)MHC Ⅱ类缺陷 (8)CD3γ 或CD3ε 缺陷 (9)CD8缺陷 (10)ZAP-70缺陷 (11)TAP-1缺陷 (12)TAP-2缺陷 (13)WHN缺陷 2.抗体缺损为主的免疫缺陷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2)常染色体隐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3)Ig重链基因缺失 (4)κ 链缺陷 (5)选择性Ig缺陷 (a) IgG亚类缺陷 (b) IgA缺陷 (6)Ig水平正常的抗体缺陷 (7)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 (8)婴儿暂时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9)AID缺陷 3.其它确认的免疫缺陷综合征 (1)Wiskott-Aldrich综合征 (2)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 (3)Nijmegen breakage
1999年国际免疫协会分类
1.特异性免疫缺陷病 联合免疫缺陷病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 T细胞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病 伴有其他特征的免疫缺陷病 2.免疫缺陷病合并其它先天性疾病 3.补体缺陷 4.吞噬功能缺陷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的构成比:
吞噬细胞缺陷 补体缺陷 2% 18% T细胞缺陷 10%
50%
—伴其他典型表现的免疫缺陷病
1.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 (WAS) X-连锁隐性遗传(Xp11.22) WASP基因突变 发病率:1/10万~1/20万 临床表现 出血倾向 湿疹 感染 其他 实验室检查 B细胞数量增多,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 IgM下降,同族血凝素低下,IgA和IgE升高,IgG正常或降低 缺乏皮肤迟发性超敏反应 血小板减少,体积小
免 疫 缺 陷 病 Immunodeficiency
南方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儿科 何岳林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的本质:识别自身,排除异己
抗 感 染 维 持 自 身 稳 定
清 除 衰 老 、 死 亡 和 损 伤 细 胞
免 疫 监 视 功 能
识 别 、 清 除 突 变 细 胞
病原微生物
感染免疫
免疫缺陷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变态反应性疾病
TH1 TH2 IgM IgG
BM
SC SL
ProB
PT
T
PreB
B B
Plasma
CFU
IgG
Plasma
RBC
IgA
Plet PMN
MØ
B
Plasma
IgA
—抗体缺陷病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 病) 仅见于男孩,生后4~12个月开始出现感染症状 反复、严重的细菌感染,口服脊灰活疫苗可引起瘫痪 易发生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扁桃体小或缺如,浅表淋巴结和脾不能触及 外周血缺乏B细胞和Ig 成熟 B 细胞(CD19、CD20)缺如 血清总Ig<2g/L,IgM、IgG、IgA和IgE极低, 同族血凝素缺如 缺乏抗体应答,不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g/L
14 12 10 8 6 4 2 0.6 0 ms 1 2 3 Maternal IgG 4 5 6 7 8 9 Total IgG Baby IgG
生后9月内血清IgG动态变化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M
不能通过胎盘 个体发育最早的免疫球蛋白 胚胎第12周即能合成,新生儿脐血IgM过高提示 宫内感染 出生后3~4月为成人的50%,1岁时为75%,于6~8 岁达成人水平 IgM是抗G-杆菌主要抗体,新生儿易患G-菌感染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反应:
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活化、发生效应的过程 免疫反应类型 特异性免疫反应:T和B淋巴细胞执行 T细胞:细胞免疫 B细胞:体液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 伤细胞等执行(补体等参与)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反应过程: 抗原 抗原提呈
第一阶段
(APC→TH)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IgG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 胎儿自身产生IgG的能力差 脐血IgG大于或等于母体水平;早产儿较低 来自母亲的IgG在6个月时消失,3个月后自身合成的 逐渐增多 出生后3~4个月最低,8-10岁接近成人水平 来自母体的IgG在生后数月内防止感染起着重要作用 IgG2在2岁内上升慢,易患荚膜细菌感染
6.其它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1)原发性CD4T细胞缺陷 (2)IL-2缺陷 (3)多种细胞因子缺陷 (4)伴有或不伴有肌病的信号转导(transduction)缺陷 (5)伴肌病的钙流通缺陷
截止2007年 已发现 PID150余种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是多因素所致
遗传因素:基因突变或缺失 宫内因素:感染 风疹病毒 CMV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
命名原则 以往以发现疾病的人名或地名来命名 现在以分子遗传学基础或功能障碍的机制来命名 Bruton 病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
Swiss 型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 ( Severe combined ID,SCID ) WAS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
CD4+ CD8+
TH1
IFN-γ、IL-2
IL-4 、5
BM
SC SL
PT
T
CD19+
TH2 CTL
IgM
Plasma
ProB
CFU
PreB
CD20 +
B
IgM
IgG
B
Plasma
IgG
IgA
IgA
RBC
Plet PMN
MØ
B B
Plasma
IgE
Plasma
IgE
免疫基础理论
免疫活性分子 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分泌) 膜蛋白分子(在免疫细胞表面) -- 粘附分子 -- 各种受体 -- 其它表面标记 其它可溶性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等)
抗体缺陷
20%
T细胞/B细胞联合缺陷
几种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1.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Bruton 病) 2.联合免疫缺陷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3.伴其他典型表现的免疫缺陷病 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WAS) 胸腺发育不全(DiGeorge综合征) 4.吞噬功能缺陷 慢性肉芽肿病(CGD)
—联合免疫缺陷病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AR/X连锁遗传 发病早,病情重,常于1~2岁内死亡 临床表现 频繁发生中耳炎、肺炎、败血症、腹泻和皮肤感染 易发生白色念珠菌、卡氏肺囊虫和CMV感染 可发生致死性疫苗病 处于GVH高危状态 全身淋巴组织发育不良,胸腺甚小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T、B细胞数量均显著降低 血清Ig水平低或缺如 几乎全无细胞免疫功能
几种常见的免疫缺陷病 —抗体缺陷病
1.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XLA,Bruton 病) 以抗体缺陷为主的免疫缺陷 最早发现的PID,XL Xq21.3-~22, Btk基因突变 Btk:Bruton酪氨酸激酶 前B细胞不能发育为成熟B细胞
THYRUM CD3+ Epi.
CD4+ CD8+ IgM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淋巴细胞增殖
免疫效应
(T、B)
CTL、NK、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ADCC、补体、 PMN
第四阶段
淋巴细胞凋亡
免疫反应总是伴有炎症反应 治疗临床疾病的目的: -保证适当的免疫反应,以清除抗原, -阻止过分的炎症反应
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及特点
T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 胸腺: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胚胎第6周时,由第3、4咽囊上皮细胞发育而来 出生时与体重之比最大,青春期后开始萎缩 T细胞 出生时数量已达成人水平,也已具有免疫应答能力 辅助B细胞合成和转化Ig的能力受限; Th2细胞功能较Th1细胞占优势